LTE物理层信道编码--信息编码--咬尾卷积编码

模块作用:对控制信息和广播信道进行信道编码,增强鲁棒性。

咬尾卷积码优缺点:克服了码率损失的问题,并且适合迭代译码,但是译码复杂度增加了。

通常卷积码编码器开始工作时都要进行初始化,常常将编码器的所有寄存器单元都进行清零处理。而在编码结束时,还要使用尾比特进行归零的结尾操作(Tailed Termination)。相对于编码比特而言,尾比特增加了编码开销。

TD-LTE系统的卷积码编码器采用了咬尾编码方法,如图1所示,编码器开始工作时要进行特殊的初始化,将输入信息比特的最后m个比特依次输入编码器的寄存器中,当编码结束时,编码器的结束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由于这个编码方法没有出现尾比特,因此称为咬尾编码。咬尾编码减少了尾比特的编码开销。对于咬尾编码方法,在译码过程中,由于编码器的初始状态和结尾状态是未知的,因此就需要增加一定的译码复杂度,才能确保好的译码性能。

LTE TS36.212中规定了使用的咬尾卷积编码的约束长度为7,码率为1/3。

LTE物理层信道编码--信息编码--咬尾卷积编码_第1张图片

其中 

约束长度:(constraint length)= 寄存器个数(N)+1,即能输出信号到加法器的点的和。

编码速率:若以(k,n,m)来描述卷积码,其中k为每次输入到卷积编码器的bit数,n为每个k元组码字对应的卷积码输出n元组码字,m称为约束长度,编码速率k/n。而这里一路输入有三路输出,还不用额外的尾比特。码率自然是1/3。

 

图1中D从左到右分别对应标准上的S0,S1,。。。S5。

初始化时,S0=Ck-1,S1=Ck-2,。。。,S5=Ck-6。  //initialization

输入第一个比特C0,d0=C0⊕Ck-2⊕Ck-3⊕Ck-5⊕Ck-6,  //⊕代表异或

d1,d2同样的方法生成。                 //

当输入第二个比特C1时,寄存器右移一位,最末位抛弃,即S5抛弃,第一位变为输入位,即S0=C0。  //registered update

当最后的比特Ck-1进行编码完成后,寄存器又回到了初始状态,就像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就是tailbiting的由来。因此,这个卷积码也叫做咬尾卷积码。

G0,G1,G2是生成公式,与输入比特异或的寄存器为1,不异或的寄存器为0,因此,第一个输出d0的生成公式是011011,同CRC的生成公式一样,最高位要置1,因此生成公式为1011011。

咬尾卷积译码:

咬尾卷积译码算法有以下几种:较早提出的Bar-David算法和最大似然算法,后来提出的循环维特比算法(CVA),还有基于该算法的地复杂度的改进算法,如环绕维特比算法(WAVA),双向维特比算法(BVA),还有两步维特比算法、双回溯循环维特比译码算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4G,L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