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

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正直而不乏变通,清廉也有挣扎,智慧而又有些笨拙,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挣扎和寻求平衡之道的体制内官员。从一个有些看似愚笨耿直的愤青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完人”,他的一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他的智慧和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1张图片

1、刚开始有点笨,一根筋的样子,连皇帝都敢顶撞,简直就是个愤青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2张图片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的一个山村里,家里十几亩地,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小地主,祖父曾玉屏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有个读书人,所以耕读传家,父亲曾麟书通过不懈努力在43随时终于考了个秀才,曾国藩也很努力,一连考了七次,随后以倒数第二名考中秀才,可见不是不努力,确实天资有限。不过考中秀才之后,曾国藩似乎领悟到了学习之道,随后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学业上风生水起,可谓是让老曾家扬眉吐气。

进入官场的曾国藩,他的表现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天真,当时咸丰皇帝刚刚登基,为了表达自己的圣明,希望大家广开言路,多提意见。曾国藩也是热血青年,心怀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就上了一道奏折,痛斥当今官场风气萎靡,需要进行改革,用“日讲”的方式扭转风气,当时谁好端端地会弄这种儿戏的事情呢?咸丰皇帝就将其搁置一边,官场同僚也都发现这是个没事找事的主,都不待见他。

眼看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落实,曾国藩就上折子痛批咸丰皇帝,说他敷衍了事,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如此一来,也是彻底得罪皇帝了,如果不是有人求情,早被皇帝治罪了;不明实情的曾国藩误以为自己话皇帝还是多多少少听进去了一些,随后又痛批满清贵族如何滥用职权,如何腐败等等。如此一来,就真的把官场上上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得罪了。

后来奉旨回乡办团练,其他的官员都是打着皇帝的旗号,以筹款练兵为借口,其实是中饱私囊,只有曾国藩一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利,而且做事雷厉风行,审查案件只要证据确凿绝不通融,而且不经过当地的官员直接判刑,这样显然是断了当地官员的财路,明显是把当地的官员集团都给得罪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时驻扎长沙的绿营军,军纪松弛,四处扰民。曾国藩要求,整顿军纪、每逢三八两日,一起“会操”,当时的副将清德不服,而且带头闹事,差点被绿营军的兵痞子在门口砍死。

2、靠着身上的一股蛮劲,打造出一支震动朝野的湘军

按理说,曾国藩在官场是一个一心一意想要为国家做事的人,所提的举措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利国利民的。可是堂堂的二品大员差一点被闹事的兵痞子杀了,长沙的官员将其作为笑话,四处添油加醋地宣传,这让曾国藩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是一次真正的挫折。

曾国藩夜不能寐,反复思索,想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卷起铺盖,带着自己招募来的湘军,前往一个更为偏僻的衡阳练兵,到这里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既无办公场所,也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更没有练兵的经验,真的是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啊。

这就不得不说到湖南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巴蛮”性格,就是做事情敢想敢干,而且有一种一定要把事情干成的骨气。没有办公场所,曾国藩就接住在一户祠堂里;没有名位,他就打着“湖南审案局”的名号例行公务;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摸索……总而言之,困难重重,但是他“打掉牙齿往肚里咽”,一想到曾经在长沙受过的侮辱,就在练军这件事上死磕到底。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3张图片

历尽万苦千辛,曾国藩终于练成一支一万七千余人的队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湘军”,在湘潭之战中与太平军三万之众殊死搏斗,十战十捷,歼灭太平军万余人,这是清朝和太平军抗争以来唯一一次的重大胜利,曾国藩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挽回了颜面。

3、回家守制,大彻大悟,重新被起用时已经脱胎换骨

考虑到曾国藩的湘军是清朝目前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先锋皇帝要求曾国藩带兵到江西作战,这次考虑到筹措粮饷的困难程度,曾国藩上书希望皇帝给些实权,这让咸丰心里犯了嘀咕:担心曾国藩日后剿灭了太平军,反戈朝廷,一再犹豫。这让曾国藩很是困惑,然后接到家中的讣告,他便以此作为托辞要回家守制期初咸丰皇帝是不答应的,后来听闻太平军有内讧,误以为不用曾国藩也可以平定太平军,于是准他回家,这相当于是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带着郁闷回到家中,整日生闷气,脾气很暴躁,而且经常骂人,一到夜里就辗转反侧,夜不成眠,官场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就像放电影一样回顾着自己的过往,他开始反思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的一些弱点,比如骄傲、急切、刚强、蛮干等等。

他终于意识到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味刚强,而是在表面上柔弱谦让,而能借此达成目的的人。真正的现实不是像书中所写的那样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着潜规则,在必要的时候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减少做事的阻力,有时需要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力量,赢取自己想要的胜利……回乡的这段时间,曾国藩大彻大悟,他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4张图片

咸丰八年,太平军开始反扑,皇帝不得不起用曾国藩,这一次曾国藩不再提条件,而是立刻出山,就连说话做事的风格也变了,不再像以往一样直言不讳,而是有点像打太极一样左推右挡;他的同僚也发现他变了,变得谦逊、周到、很会照顾别人的情面了,甚至还和他们一起“同流合污”,别人送他财宝,他没有拒绝,而是从中象征性地收取一丁点,这样既维持了内心的操守,也不会让别人难堪。

4、结硬寨,打呆战,不求速胜,用看似最笨的方法平定太平军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5张图片

后来曾国藩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剿灭太平天国,湘军之所以成功,其基本战术,用曾国藩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是一个崇尚“守拙”的人,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他不相信任何一种能够四两拨千斤的取巧的事情。

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无论寒雨,要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完成。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防步兵),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壕沟外是花篱(防敌军的马队),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

当时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而湘军大量装备制式米尼弹线膛枪,近距离防守有强大杀伤力。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转变成了防守。

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然后断敌粮道、断敌补给,等着城里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而湘军自己因为有强大的长江水师,有足够后勤保障,所以拖得起,也熬得起。

这种方法很机械,很笨,但很有效。湘军胡林翼部1855年攻武昌城,冲了三个月,伤亡3000多人,这个数字在湘军历史上是罕见的,也是承受不起,之后胡林翼改挖壕,用挖壕的方法,挖了一年把武昌打下去了。打九江也是如此,打安庆的时间更长,曾国荃光挖壕沟就挖了5个月。

就这样,曾国藩所带领的军队用最小的伤亡和成本步步为营,直到平定太平军。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6张图片

5、让理想照进现实,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平定太平军后,曾国藩也没有向皇帝邀功,甚至对嘉奖还有意推辞,一副“老奸巨猾”的样子;在官场上,曾国藩也动用自己的小金库打点关系,这一切表象让我们有时会以为曾国藩已经失去了操守,其实他才是不忘初心的那一个人。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保持内心操守的精神,“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也绝不会主动把脚放到河里去,相反,曾国藩是一个能够洞察到事物本质的人,而且对环境有着一套对应的法则和智慧,我们没有必要对曾国藩盲目模仿和崇拜,至少要学习他在认清现实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个人理想的智慧和操守。

人的一生,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我们今天看曾国藩,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我们看到了努力的重要性,哪怕资质平庸,只要持续努力,不犯傻,不犯浑,善于反思和改进,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度。

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从“愤青”到“位极人臣”的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