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孩子到熊大叔,缺的是什么?

从熊孩子到熊大叔,缺的是什么?_第1张图片
《奇葩说》第四季第四期截屏


《奇葩说》第四季第四期的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

看完节目,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两个月前,我和南陌君一起看《爱乐之城》,在电影院。

一刷那次,后排不知名的角落一直传来说话声,从声音判断,是一群小女生:

“哇,男主好帅!”

“这一段是女主想象的吧?”

“哎,不行,我要哭了。”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直到影片结束。

灯光亮起,我扭头寻找目标,试图狠狠瞪一眼以泄怨愤,只见几个穿着超短裙紧身裤的背影,有说有笑扬长而去。人家根本不看我,瞪人计划失败。

我心想,这群小孩也就上中学吧,还好不是我的学生。

虽然观影受扰,但我还是被影片感动了,于是决定二刷。

我想,不会两次都遇到这种事吧。

结果,还真两次都遇到这种事!

二刷时,我左边的一对男女从坐下就开始讲话,讲话内容还与电影无关!男的甚至打了个电话,发了无数微信,那闪亮的屏幕在黑暗中别提多耀眼!

影片放映到二分之一时,我忍无可忍,扭头弱弱地说了句:“不要讲话了行不行啊!”

南陌君也义正辞严道:“你们一直说话,要说,到外面去说!”

这两人没回嘴,后半程没再说一句话,算是识相。

然而可怕的是,后排另一对男女开始说话了,男的中气忒足,声若洪钟,女的窃窃娇笑,不时应和。

简直是刚才那一对的升级版啊。

我无语了,努力告诉自己要冷静,专心看电影,要专注,专注,不受干扰。

然而南陌君愤怒了,扭头大喝:“喂!胖子,闭嘴!”

男人呵呵一笑,不予理会。

然后,二人气定神闲、谈笑自若,直至影片结束。

灯光亮起,我扭头一看,干扰源果真是一胖子,中年,旁边跟着个打扮妖艳的女人,也是中年。

离开前,我们注意到放映厅的地面,到处都是瓜子壳、爆米花、食品包装袋和饮料杯。

一地狼藉。

而中年胖子坐过的地方,狼藉尤甚。


我不知道你是否对类似场景习以为常,并想劝我:怕吵就不要去电影院嘛!公共场合,哪有不吵的嘛!

那么,请看另一个片段。

上周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叫《中国意象》的节目视频,内容是舞剧《赵氏孤儿》与《昭君出塞》的片段。

头天晚上,我在家里看这个视频,数度落泪,感动不已。

两个故事都是中国著名的悲剧,舞蹈演员的演绎丝丝入扣,灯光、布景和摄影都一级棒。

结果在课堂上播放时,只有5/6的学生凝神专注,另外1/6肆意说笑,经我制止后,安静数秒,继续说笑。

我立刻想到了电影院里那个讨厌的胖子。

而此刻我能做什么?停止播放,进行思想教育吗?或是把害群之马拉出教室,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知道淫威所至,一片披靡,却是口服而心不服,又有何意义?

我的心中一片悲凉。

被毁掉的又何止我的心情,还有那些认真观看的同学们观看的氛围,而他们,本该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


同事劝我,别太认真,社会的大多数都是庸众,精英只是少数,你改变不了。

是的,我改变不了,但是我特别好奇,这种肆意打扰别人的毛病都是如何来的。

我想到了一些更小的熊孩子。

都见过这种熊孩子吧:当街大小便,完了擦擦屁股走人;在图书馆、电影院、飞机、火车……一切你想得到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哭喊、追逐打闹,而且不分昼夜;在公交地铁上,不脱鞋子站上座位,使劲蹦跶,逼得身边乘客纷纷让座,然后家长在一旁连说谢谢,安然坐下;拿钥匙、石子等尖锐物品刮划路边汽车,趁车主来前一溜烟逃跑;去别人家做客,上蹿下跳,左翻右翻,摔这摔那,家长安之若素,主人碍于面子,有苦说不出……

这时家长会说什么?哎呀,孩子小不懂事嘛,体谅体谅吧。脸皮薄点的会加上句“对不起”。

熊孩子受害者怎么想呢?算了算了,小孩子嘛,闹一点很正常,我一个大人,怎么能跟小孩子一般计较?

我相信,每一个电影院里撩妹的大叔,都曾经是课堂上说笑的少年,而更早时的他们,正是人们口中惹不起却可以原谅的“熊孩子”。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七岁以下的儿童不具备从他人视角看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熊孩子的存在,那么熊少年、熊中年以至于熊老年的存在,又该如何解释?

如果我们以孩童心理发育不全为由,任意纵容,美其名曰“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那么这种可怕的以妨碍他人来愉悦自己的“天性”,会不会发展成杀人越货、谋财害命的恶性?

我想到了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和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前者叙述了一家人自相残杀的故事,其中四岁的皮皮摔死还是婴儿的堂弟,场面怵目惊心;而后者,讲述的是一群六到十二岁的儿童因飞机失事被困荒岛,终而自相残杀、以此取乐的故事。

知乎上也有一个帖子说道:

“我要好好批判一下成年人对童年儿童的弱智化解构,我想说,小孩远比你想的懂事,他只是坏而已。”(作者:古伦木与欧巴)

我不敢妄议人之初本性的善恶,但我认为“获得快感”是每个人与身俱来的欲望,幼童由于不懂得与人相处的规则,从而“不择手段”地欲求得到满足,这些手段也包括妨碍、侵犯他人。

此时应该站出来履行教育义务的,是生他养他的家长。

教会他:与人相处的第一条铁律是,不要妨碍他人。教会他,让他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可是有多少家长,在这种时候选择了纵容,甚至笑眯眯地,欣赏孩子的“天真烂漫”?又有多少家长,缺乏教育的责任心与能力,等到孩子上学,便一甩手把他扔给老师?

正是家长的纵容和溺爱,为学校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老鼠粑粑(没错,就是老鼠粑粑),那种无论到哪儿,都能坏很多锅汤的家伙。

所谓素质,源自教养。


那么,怎么教?

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你是家长,请反思是否做到如下一些小事:

1.不随地吐痰;

2.垃圾扔进垃圾桶,且做好分类;

3.从不在小便池里扔烟蒂;

4.从不在马桶里扔厕纸,而是扔进废纸篓;

5.从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6.每次在办公室、火车、地铁、公交上看视频听音乐都会插耳机;

7.不在自家以外的地方大声讲电话;

8.身边有人睡觉时尽量不说话,至少不会大声喧哗;

9.在公交地铁上从不倚靠栏杆;

10.进入会议、讲座、电影院、剧院现场,立刻把手机设置为静音;

11.守时;

12.把玻璃碎片单独包好,贴上警示纸条;

13.当自家狗狗在公共道路上拉屎后及时清理;

14.……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我(基本)都做到了,那么你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举止文明、进退有度的好孩子。

否则,还是老老实实修身吧。

当父母的,如果自己是一个熊家长,又怎能奢望养出一个不熊的孩子?

反之亦然。

俗话说: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俗话又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俗话还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恶之间有清晰的分界吗?

有!那便是:是否妨碍他人。

勿忘:我之蜜糖,也许正是人之砒霜。


从熊孩子到熊大叔,缺的是什么?_第2张图片
《奇葩说》第四季第四期截屏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熊孩子到熊大叔,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