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秀菊
近一段时间,第二批新高考试点省份陆续发布了2020年的招考科目要求。作为新高考改革第二批试点,5月15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20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仔细研读《要求》中各院校和专业的招考科目要求,发现一个有趣的怪现象:生物类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不要求必须选考生物,而是要求必须选考物理或者物理、化学选考一门。
纵观《要求》全篇,仅有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类专业和厦门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等专业要求生物学科必须选考。其他高校的生物类专业都没有要求必须选考生物。如清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须选考物理;北京大学的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必须选考物理/化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八年制)等医学专业必须选考物理+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理科实验班(含心理学、生物科学类等专业)必须选考物理/化学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非常难以理解各高校的思路和想法,为什么物理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都要求必选物理,而生物类专业不要求必须选考生物?难道生物学科是可以被物理化学替代的吗?
这样的要求是与国际科学教育趋势相违背的。生物学科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国际上大型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也都将生命科学作为最重要、占比最高的部分。TIMSS(国际科学与数学趋势研究),主要通过综合各国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评测内容,是最能反映所有参与国的科学课程情况的评测。在TIMSS评测中,四年级生命科学评测比例为45%,八年级生命科学评测比例占35%。OECD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生命系统约占25-30%,物理系统约占20-25%,地球与空间系统约占15-20%,科学探究约占10-15%,科学解释10-15%。显而易见,基础教育阶段,各国都非常重视生命科学。
毫无疑问的,高考是指挥棒。新高考中高校的选考科目要求更是学生选学科目的风向标。特别是一些国内顶尖的高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生物类专业都不要求必须选考生物,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生物课,同时,为了高考时能有更广泛的选择,也会有想当一部分学生不选考生物。新高考方案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学生负担,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学的科目,发挥个人所长。但是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会让新高考方案的实际效果打折扣。
如果没有选考生物学科的学生最终考上了大学的生物专业,那他的生物学基础是很差的。他的生物学专业学习会受较大影响。这一点已经有前车之鉴。2017年,新高考试点首批在浙江和上海两地试行。学生不约而同的放弃了难学的物理。据跟踪报道,复旦大学2017级本科生大学物理第一次统考中,浙沪生源学生不及格率就比过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达30%。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实践的运用是逐渐发展、逐渐深入的。因此,高中的基础不扎实,到了大学,也难以恶补回来。
可能有人会认为:高中没有选考生物学科的学生大学也不会学习生物类专业。笔者不这样认为。首先,与生物密切相关的专业很多,不仅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还包括药学、医学、园林、环境等很多专业,很多都是大学里的热门专业,学生报考的可能性很大。第二,中国学生普遍对大学和大学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学习某些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科基础。第三,中国学生的高考报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基于兴趣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占比并不高,有研究数据表明,高中感兴趣的专业最终在大学中也学习同一专业的只占20%。所以,高中没有选考生物学科的学生
可能有的高校认为报考生物类专业的学生一定对生物有兴趣,自然会选考生物,所以在招考科目中就不需要有过多的要求。如果有这种想法,应该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学生对生物有兴趣、想报考生物专业的学生看到这样的招考科目要求会无所适从;同时,学生会基于自己学习成绩和有更多报考的机会角度去决定选学科目。
如果没有选考生物的学生也没有报考生物专业,那么,他完成高中合格性考试之后,未来学习生物学的机会很少,缺失的生物模块将会对他的科学素质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全世界都在经历着由生命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主导的巨大变革。生命科学尤为突出,基因工程高速发展,人造器官、克隆猴在实验室领域已经能够实现。脑科学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此外,干细胞研究,纳米疫苗等工作都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命运。而这一切,最关键的就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是指高水平的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更主要的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公民。普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是这一切的基础和支撑。
真诚的建议要招考生物人才的高校能够给生物学科更多的重视,能够引领学校、学生和家长给与生物学科更多的重视,希望全社会都重视生命科学,重视培养生命科学人才!(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下转自林祖荣老师,身有同感,被小考覆盖的生物课堂!无奈!期待,有情怀的生物老师们能帮助,提升能力!学习而不是仅仅考记忆,虽然说记忆是学习的一部分!
指挥棒啊,你怎么挥?!)生物专业的对考生物不作要求。新高考的这一要求着实让中学生物老师尴尬。生物高考经历了从当年的不参加,到30分、50分、70分,再到取消,再到并入理综,成为理综中的小三的过程,历尽沧桑。盼来了新高考中的独立,却发现不受高校待见。怎么受伤的总是我们?我们可以从历史及外部去归因,但从生物学科教学本身去找原因大概也是必要的。
看看中学生物学竞赛。除了知识的死记硬背还考了什么?难道竞赛想选拨的就是强文博记的苗子吗?你自己把自己归入机械记忆的范畴,有什么理由让别人重视你?我在20多年之前就在《生物学教学》杂志上就发表过文章,质疑竞赛的试题的命题方向。20多年过去了,局面依旧。更有甚的是,竞赛那么严肃的全国性比赛,每年居然都可以有那么多错误,错误了就作废了之没有人对此负责。这种局面居然维持了几十年,变成见怪不怪。你自己这么作贱,如何让别人待见你?
看看生物高考。前几年的全国卷,有多少题是以考基础知识为借口,考查单纯性知识记忆的?尤其原本明确楷体不作要求的细节知也堂而皇之进入考题。当这些记忆的内容忘掉后还留下了什么?
再看看我们的教学。知识清单、背、默写大行其道,而且“效果”不错。我们舍弃实验、忽略过程、有理不讲,这样的课堂占了多大的比例?
我们自己将生物学科引进了死胡同。生物学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有目共睹,但那是研究领域。如果中学仅教一点知识,假设我是大学管招生的,我也不选考生物的。即便是生物专业,中学背的那点知识大一一个学期就补回来了。
要想别人看得起你,你自己必须强大到人家不可忽略。做人是如此,学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