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漫长,赶着冬季的末端,终于去了一趟内蒙古。在那里,我吃到了完全不带臊味的烤全羊和不用放在冰箱凝固的雪糕,我也看到了永远只活在想象中的雪花。当我站在零下二十度的草原,眼睛所及之处皆是一片苍茫的白,天是白的,地也是白的。原谅我无趣得近乎枯燥的描绘,那种与南方常年潮湿炎热截然不同的刺骨寒冷,是之前无论从书上还是从电影里都无法体会的快乐。那时候,我多么想你就在我身旁。
今天下班回家路上,一不留心踩到暴雨过后留下的水坑,溅湿了新买的鞋子。不远处的小学传来放学铃声,学生们嬉笑玩闹成群涌出校门,霎时占满整条街道。我停下脚步等待保安整理混乱的秩序,忽然看见对街的老木棉树枝头冒出了朵朵红棉,原来春天不知不觉来临了。
而我,要结婚了。”
四月,方晓收到故乡的一份快递,里面有一封信和一封请帖。结束加班的深夜,她一字一句读得极其认真,最终目光落在深红的请帖上。
“孙静,”
一个曾经无比熟悉的名字。
2
方晓和孙静相识于初中,闺蜜一词还没有兴起的那个年代,她们无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比如说,同学看到她们其中一个单独出现的时候总会下意识问另一个在哪,每当说谎只要提及对方名字妈妈就会完全信任,她们买同款的衣服、喜欢一样的明星、爱看一样的书。
在这些共同点中其实占据更多的是明显的差异。孙静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女生,从小在家人各种宠爱之中长大,娇气却又单纯。相比之下,方晓的黯淡更是被无限放大,平凡的长相,永远争吵的家庭,孤僻寡淡的性子,哪一点都不讨喜。
怎么看都是两个本应毫无交集的世界。
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方晓过往十二年苍白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渐渐地,她和孙静的关系从互相交换小秘密开始迅速升温。她们偷偷在无聊的英语课上看三毛的书,她们习惯放学后在图书馆待到天全黑了才回家,她们聊着旁人全然不懂的话题却满是喜悦。
面对孙静,最初的最初,方晓其实一直抱有感激的心态。因为多得孙静,她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她爱听清冷的民谣,爱看枯燥乏味的外国小说,爱喝味道苦涩的黑咖啡,爱做稀奇古怪的事。这一切都是她带给她的,并且演变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伴随她一生。
3
偶然点开沉寂已久的初中微信群,毫无疑问难得的活跃都是在讨论孙静的婚事。据说他们是大学同学,对方家里挺富裕的,而且对孙静也非常好,是人人皆知的模范情侣。大家都感叹孙静的一生真是幸福得不可思议,羡慕中又带有一点不甘。
理所当然的吧,孙静这样的女生,方晓关上手机不禁想到。虽说自小在过分美好的温室成长,却没有被偏爱该有的骄横,偶尔的小任性也丝毫让人讨厌不起来,大方而开朗。这样的人,应该理所当然的值得获得更多幸福。
曾经有一段时期,方晓极度迷恋新概念作文,作为同桌,孙静也无可避免的接触到。对于尚处于小学刚过渡到初中的她们,那样的文字完全脱离了正统教学的规定,于是她们乐此不疲的读着那些晦涩大胆的词语。
作为年级里好学生的代表,方晓与孙静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她们那飘忽不定的作文成绩。人人都知道她们能写一手好作文,可又意外地往往得不到高分,为此身为级长的语文老师没少找她俩谈话。
即使无数次被劝说不要再乱用虚有其表的华丽砌词,但她们依然坚持以那时相对初中生略显奇怪的文风写作,一如既往的徘徊在高分与离题边缘。
而这样的坚持一直延续到她们接下来漫长的人生。
4
在毫不知晓光阴为何物的年岁,她们曾分享过只属于彼此的心事,尽管相处之中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孙静占据主导,而方晓更多的是扮演聆听者的角色。
她们聊过喜欢的男生,聊过讨厌的老师,聊过开心与烦恼,聊过模糊遥远的未来。
“未来啊,上了高中我一定要选理科,读理科的女生比较帅。”
“方晓,你一定也要选理科噢。”
“然后等到高中毕业我们要去内蒙古,要在最冷的时候去看雪。”
“如果结婚的话要第一时间告诉对方。”
在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大堆后,孙静抱歉的笑了笑,“哈哈,我扯太远了。”
方晓记得那是某个放学后的中午,她们莫名不想回家,于是就坐在正午空无一人的公园长椅上听歌。她记得当时听的是《Lost and found》,中间有长达几分钟的无声空白。她还记得那几分钟内她们没有说一句话,就那么安静的并肩坐着,没有丝毫尴尬。
而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
最近方晓觉得自己的记性越发不好,经常前几天才收拾好的东西要拿的时候又忘记在哪,偶有聊天朋友说那是我们年纪都开始大了。可方晓又时常想起许多从前的事,家乡每到春天回南天时潮湿的地板,学校门口阿姨自己做的五毛钱一个的钵仔糕,每个周末回家饭桌上永远吵架的父母。
它们通通在失眠的夜晚猝不及防出现,连同一阵久久不能平复的疼痛。
5
收到孙静来信的一刻,方晓是诧异的。毕竟距离上一次联系,已经过了整整六年,六年的时间里不曾听过与孙静相关的任何消息。
初中毕业后方晓和孙静考到了相同的学校,却是分到不同的班级。起初她们还会每天相约一起吃饭一起回家,可渐渐她们发现彼此的时间越来越难重合,并且因为班级不同,聊天的话题也难以找回以前的默契。
方晓承认,确实是自己先疏远孙静的。不是因为班级不同造成的距离,而是一个在她内心潜伏已久却羞于告人的事实。
她嫉妒孙静。
当初是会因为有相貌好家境好性格好的闺蜜而沾沾自喜,可久而久之方晓看着孙静,总能看到自己身上掩盖不住的平庸。孙静身边总是萦绕一大群人,她的世界永远光彩热闹,似乎自己的存在就是用来衬托她的优秀。
方晓尝试拼命学习企图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但是孙静爱玩成绩却不差,并且连自己唯一引以为豪的写作,她也毫不逊色。
在不断的熟悉中,方晓开始自卑,开始害怕滑稽的站在孙静身旁。尽管在别人看来方晓也足够优秀,可她的恐惧仍旧有增无减,甚至逐渐演变为丑陋的嫉妒。
6
高二分班方晓和孙静又戏剧性的分到同一个理科班,那时的她们几乎成了陌生人。
没有撕破脸面吵架,没有郑重的分手,友情的破裂不过是方晓有意的疏远开始,孙静懵懂却不愚钝,在几次的邀约未果之下,也心照不宣的懂得了方晓的用意。从某一天起,她们再没一同出现在回家的路上。
高三的时候,某次作文比赛,老师宣布孙静获得了市一等奖。在掌声中方晓清晰地感受到,岁月,终于将她们的距离延伸得更遥远。那个曾经分享过所有秘密的人,曾经满心期待未来有她存在的人,方晓羡慕她,羡慕到渴望世上从来没有她。
记得在那同班无比尴尬的两年,她们曾经为彼此写过一封信。安静的晚自习,方晓在信里写,你终将会更活泼,更优秀,更耀眼。下笔的同时,方晓内心的嫉妒就无可抑制地翻腾,可是她不会对任何人说出口,她必须至少维持表面的大度,那是她最后的骄傲。
我希望你过得好。
但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7
清醒的时刻,方晓时常想起孙静的好,想起她送给自己珍藏的玩偶,想起她妈妈做的超级好吃的西多士,想起她说过的零零星星的话。
其实丑陋的,从来只是自己。
高考放榜那天,距离公布时间过去五分钟,同学就迫不及待的在班群刷屏,QQ头像突然闪动,方晓点开发现居然是孙静。
“你考得怎么样。”
“和一模差不多,应该能够如愿的去北方了。你呢?”
“我考得很糟糕,打算复读。”
那一刻,方晓第一次在孙静面前感受到完全的胜利,但是没有一点期待中的兴奋。
那是她们最后一次聊天,距离现在过去六年。
后来方晓去了遥远的北方读大学,从朋友口中得知孙静并没有选择复读,而是去了本地的一所三本学校。再之后,方晓固执地在所有社交软件中把孙静屏蔽掉,她想要彻底的忘记孙静,以及那个曾经丑陋不堪的自己。
8
周一傍晚,地铁里拥挤的车厢充斥着忙碌的人群,方晓穿着死板的黑色职业装,踩着5cm的高跟鞋,早上精致的妆容也开始脱妆。她看向周围,到处都是如自己一样面露疲倦的人们,日复一日在这个偌大的城市奔波。原来不止自己平庸麻木的活着,她忽然感到些许安心。
晚餐在一份简单的泡面中草草结束,她打开电脑继续未完成的报告。隔壁邻居家中不时传来小孩的哭闹声,天气预报说今晚会下大雨,果不其然,一阵电闪雷鸣过后雨水便倾盆而至。下雨的夜晚,她总是特别容易集中精神,最终比平时提早了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工作。凌晨一点,她妥帖的收好满桌的凌乱,登陆多年前的博客,把以孙静和她为原型写过的数篇博客一一删掉。
然后起身走入卧室,打开抽屉,熟练地把最下层写满字的草稿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然后重新拿起一张崭新的信纸。
方晓思忖良久,最终写下简单的一句话。
“祝你幸福。”
她们的明日终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