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的味道

清明过完,端午将至。小时候,我们那儿端午节的吃食有四样:蜂蜜凉粽子、水煮白鸡蛋、绿豆糕、还有烫面油糕。除了入口的美味之外,放了香草的香包和清香味扑鼻的艾蒿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日味道。

北方的河道湖泊没有南方那么多,也就少了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景。农历五月五,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妈妈准备的端午吃食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大多是周内过的。妈妈会在那天早起先煮好十来个水煮蛋,泡在凉水桶里,我和弟弟上学前各自吃个鸡蛋,其他各种好吃的粽子油糕什么的要等中午放学回来才有的吃。我们去学校后,妈妈会提着家里买菜的竹篮子到街口的炸货摊儿上买上八个烫面芝麻油糕,再去平常卖鸡蛋醪糟的摊儿上买八个粽子。等到我们中午放学回家,厨房的小方桌上就会摆上四盘,金黄的油糕被一切四份装盘,里面的白糖芝麻馅儿流出来散发诱人的香甜气息,扁平的三角形糯米凉粽子两个一对儿摆放在小碟子里,上面淋了细如丝线的蜂蜜汁儿,鸡蛋则被妈妈用棉线小心地分割成一瓣一瓣的,像盛开的白莲花般摆放在盘子里,蛋黄上撒了一些食盐,另有一盘就是方方正正翠绿怡人的绿豆糕,这是节前几天亲戚们送来的节礼。

我的家乡地处西北,不产糯米,端午节也没有家家包粽子的习俗,要吃粽子就要去买,一般卖鸡蛋醪糟的人都会顺带卖粽子,因为这两种食物都会用到糯米。油糕,一般普通人家也不会做这种复杂的小吃,平常炸货摊儿上有卖的,和油饼、菜角一起卖,咸甜搭配,端午节这天油糕就成了炸货摊儿上的抢手货。

至于水煮蛋,看似很简单的一种食物,在我们小时候却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的。小时候农村家家养几只母鸡,鸡蛋是天天见得到却吃不到的,妈妈会把鸡蛋攒起来拿去卖,那会儿鸡蛋是按个儿卖的,大小比较匀称的都是合格鸡蛋,六七个卖一块钱。中午放学了我常会去鸡窝旁的麦草筐里看看,如果哪天哪个不争气的鸡下了软壳蛋或者小的可怜的蛋,那就不能拿去卖,便留着炒韭菜或冲一碗鸡蛋糖水;亦或哪天哪个母鸡在下蛋的筐里憋了好久,然后在它“咕咕咕蛋”的叫蛋声里产出了一个双黄蛋,我和弟弟就会把这温热的宝贝拿给在厨房忙活的妈妈,一个还带着鸡的体温的双黄蛋够两个孩子吃一顿。水蒸蛋是我们姐弟俩最爱的,虽然妈妈做的水蒸蛋布满了孔洞,不光滑也不细腻,也没有一滴芝麻油来提香,但那种松软鲜香的味道让人一直回味。等到我自己有了孩子,在他乳牙刚刚萌出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做水蒸蛋给他吃,用网筛过滤蛋液,蒸的时候小心地盖好盖子,把握好火候和时间,蒸好后再放上虾米碎淋上芝麻油,鲜香滑软的蛋宝宝很爱吃。看着他吃蛋时那满足的神情,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水蒸蛋的味道,那是妈妈的味道,不可复制,只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在端午节那天可以放开了吃。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八九十年代,鸡蛋对农村孩子来说便是最有营养的补品了,更是令人垂涎的美味,倒是那些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无农药无化肥的蔬菜被人忽视,然而在今天这样的菜绝对是超市蔬菜区的VIP。

儿子今年五岁了,自幼好吃,清明节过完没几天他就开始盼端午,因为可以吃到粽子和绿豆糕。公婆是南方人,端午节会自己包粽子,每年春节后从老家来他们都会带一大包干的粽叶。离端午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婆婆就开始泡粽叶,准备糯米、豆子、花生米这些食材,周末的一大早厨房里就会传出来煮粽子的味道,豆沙的清甜、猪肉花生的咸香。我们家端午节前半个月吃粽子成了日常饮食,早饭粽子,下午饿了也是剥个豆沙粽子当零食,儿子放学一下校车就问带粽子了没。

除了包粽子,我也会自己做一些绿豆糕应景,脱皮绿豆先泡后蒸,接着碾成泥,加砂糖和油一起炒,之后过筛压模就成了好看又美味的绿豆糕。其实就是绿豆豆沙,只不过因着端午节的名头,让这小巧的点心似乎有了不一样的美味。自己做的绿豆糕吃起来口感更细腻更沙,但是手工做确实产量有限。家里人要吃,邻居朋友要送,有时候还会托刚好回老家的人给爸爸弟弟他们带回去一些,每年都会早早买好绿豆,经常为了多做一些要晚上熬个夜啥的,但为了这饱含亲情的美味,累一点也值了。前几天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儿子看到超市卖的绿豆糕,嚷嚷着要吃,我就在家做了一点儿,半斤绿豆做了十五六块。老大为了多吃一些居然用小碗给自己私藏了三块,然后把别的端到餐桌上和大家一起吃,老二则是手里拿着一块吃,面前的碗里还要占着一块。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可能跟以前小时候妈妈用攒了好久的钱给我们买粽子油糕时的心情一样吧。

现在的节日跟以往相比,传统的习俗被省略了很多,吃得东西更加丰富,人们对节日不再那么重视,但无论怎样,亲情还是那么温暖,为节日的吃食增加浓浓的滋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