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逻辑的说服别人

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一些高大上的口号,比如: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乞题谬误:用结论来证明结论;同时断章取义,肯尼迪说这句话是为了服务当时的政治目的)

真理越辩越明(含混谬误: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明?)

你连7点钟起床都做不到,凭什么能够成功?(不相干谬误:前提和结论不相干,诸葛亮可是睡到中午才起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太祖当年也是不到中午不起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重读谬误,断章取义)

不止这些,还有大量的鸡汤文,比如《咪蒙》:《你感抢我老公,我就敢拱手相让》,《为了当学生会主席,我让女友去陪睡》,看似光鲜、却内心恶毒,为了流量的把中年肥大妈龌蹉的心理姨妈巾用看似华丽的言语进行包装。

我们从小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只有逻辑能擦亮双眼,而不被欺骗所蒙蔽。也可以同时用这些谬误来说服他人,如果他不懂逻辑的话:)。

逻辑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并用已知推断未知。由亚里斯多德创立,是明辨之学,识破鸡汤问的逻辑,对洗脑有免疫力,并且让思考和言语更有逻辑性,不会说话说着说着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我们不谈什么是对的,直接说什么是错的,常见的谬误形式

一 含混谬误
不恰当的使用词语,或进行不正确的推理。

1.1 分解谬误
由于整体的某个性质,就推导出个体的某个性质
比如日本人很坏,就推导出每一个日本人都很坏;因为程序员薪水高,所以我也要去学编程,当程序员;或者一心想进国企、500强等等,但大公司的实际岗位了确实做边角料,毫无前途可言。

1.2 合成谬误
妄图从部分性质推导出整体性质:
比如,我见过一个漂亮的江南女生,所以江南美女特别多,其实实在是不见得:)
还有《理想国》:人有大脑、有躯干、四肢,四肢是听从大脑指挥的,国家就类似与一个人,所以,国家必定有统治阶级,有中产阶级,以及最下层的服从阶级。这个错误的原因是由人推导到了国家,谁说国家就一定类似于人的?国家虽然由人组成,但恐怕不能够用人来比喻吧。

1.3 双关谬误
词语本身含义不明
最常见的是“真理越辩越明”:什么是真理?真的存在永恒的真理么?还有,什么是辩?诡辩算不算?还有明,什么是明?是观众明白还是裁判明白?

1.4 重度谬误、双关谬误
就是断章取义
最有名的恐怕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了,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而原句是:“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原句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明显,他也是想强调后面,知识本身绝不是力量,你考分再高,读的书再多,如果无法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恐怕也没什么卵用

“如果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以为牛顿说这句是谦虚,实际上当时牛顿一直在和胡克争夺胡克定律是谁发现的,这句话是牛顿给胡克的信里提到的,当时是牛顿用来讽刺胡克身高太矮。

二 不当预设谬误
基于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

2.1 乞题谬误
用结论来证明结论
比如要证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而有人说,没有理性还是人么,本身默认了人是有理性的了。

2.2 偶然谬误
忽略偶让性,以全概偏
比如东北人都能喝酒,那么你拉到一个东北人就猛灌,还说他是一定能喝,不喝不是兄弟,这就是常见的以全概偏了。

2.3 逆偶然谬误
以偏概全
比如你到上海去旅游,碰到了些斤斤计较的上海人,你就说所有上海人都是斤斤计较,这个就是逆偶然。

2.4 复杂问句
用复杂的问句来掩盖假设
比如:“好好学习是成绩好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或是充分必要条件?” 其实都不是,好好学习并不能保证成绩好;成绩好也不一定就是因为好好学习,还可能是因为聪明,所以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逼迫别人从并不存在的假设中进行选择。

2.5 虚假原因
你推断的前提为假
你认识的某人喝中药治好了癌症,而癌症迄今为止并没法有效治疗,所以中药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可能癌症并不是由中药治好的。

三 相干谬误
前提没有错,过程也没有错,但是所证非所论,用另一个结论来掩盖真实的目标。

比如:鸡蛋真难吃

反驳道:
鸡蛋真难吃,难道鸡毛好吃?
世界上没有绝对好吃的鸡蛋
下蛋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的鸡
这可是国产鸡,不吃不是中国人!

解决方法:
直接问问题,你是不是已经认为鸡蛋难吃了?

3.1 诉诸威胁、诉诸情感
你给他讲逻辑,他给你讲感情
诸葛亮舌战群儒就用到过这一招,还有骂死王朗:王朗给他讲曹操多么多么nb,兵多将广,所向披靡,但诸葛一招“汉贼”就把王朗给订的死死的,最后坠马气死,有兴趣的不妨去查阅下。

3.2 稻草人
故意曲解对方的论点,然后针对曲解后的论点(替身稻草人)攻击,再宣称已推翻对方论点的论证方式
鸡蛋不好吃,但你知道下蛋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的鸡么!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鸡蛋是否好吃,关这只鸡勤劳善良什么事呢?

3.3 诉诸无知
因为你没法解释,所以你是错误的。
你没见过外星人,所以不存在外星人。因为对方没法证明某件事,就全盘否定对方的观点。

四 二难推理
知道者驳论:懂的不用说,不懂的说了也没用。如何进行反驳呢,很简单,没有人一定是懂、或者不懂,不可能100%掌握。

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二难推理:找工作时,A公司薪水低但是比较有发展潜力,B公司薪水高30%但是发展空间有限,无论是选哪一个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经典的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分支组成,无论选哪个分支都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半费之讼”:

古希腊有个人叫欧提勒士。他向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泰戈拉学习法律。两人订下合同:在毕业前欧氏先付普氏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等欧氏毕业后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但欧氏毕业以后,迟迟不出庭打官司。普氏收费心切,就向法庭提出诉讼。诉状中有这样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照合同,他应付清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也应付清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这次官司或者打胜,或者打败;

欧氏不愧是普氏的高徒,他以老师之道还治老师之身,针对老师的二难推理,提出一个相反的二难推理:
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应付普氏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应付清普氏另一半学费;
我这场官司或者打胜,或者打败;

从产生错误的根源来看,这两个二难推理之所以产生错误是由于双方都同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一个是法庭的判决,另一个是他们订的合同,两个标准对于双方各有利弊,而双方都取其对自己有利的部分,避开对自己不利的部分,都来个“各取所需”,因此,才会得出针锋相对的结论。要是都用一个标准,这个案子就好断了。

按照著名的“莫顿之叉”:富人的花的钱多,所以应该多征税;穷人存的钱多,所以应该多征税。反正就是要多征税。

反对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来:富人存的钱少,所以应该少征税;穷人花的钱少,所以应该少征税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逻辑的说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