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陪伴,可以两厢欢喜!

       小时候,一次搬家转学改变了我的性格和前途。之前,我是疯丫头,满大街的到处乱串。之后,我安静而喜欢学习。这完全取决于爸妈对我的陪伴——爸爸那时还只是个普通电工,没有太大的责任,也没有那么多的加班应酬;妈妈厂里效益不好,半工半停,后来终于倒闭——他们有大把的时间陪着我。

        每天晚上我做功课,爸妈也在一旁开始抄抄写写:因为转学书不齐又没买到,两三本的练习册就是爸妈的手写稿了;我借了同学的“唐诗宋词”,爸妈又开始给我抄写了。爸爸的字是美工字,极为工整,曾经拿粉笔专门练习过的;妈妈的字是稍有潦草,但也颇有点潇洒。其中一本手抄诗歌,我读大学时带着,工作了也带着。

       后来,我学奥数着迷,有不算出来绝不睡觉的执拗。爸妈也不刻意陪我,他们该睡就去卧室了。我总喜欢拿着题目去问爸爸,爸爸很认真的和我一起研究、演算,尽管大多数时候,爸爸都解不出来。然后我自己回房间一个人烧脑解题,终于有答案了,我就特别高兴,因为爸爸不会而我会了。爸爸妈妈也特别高兴,他们觉得我很厉害。

        读高中的一个暑假,我把下学期的一本数学书自己学完了,而那个暑假学习的场景也成了我珍贵而温暖的回忆:小小的过道里,一张小凉席,一个小桌子,妈妈坐在凉席上打着毛衣,我伏案学习,非常安静,只有夏日的知了和阵阵的穿堂风。

         爸妈是普通人,没有什么教育理念,这一切其实只是凑巧,但这珍贵的陪伴,不但让我从不厌学,也让我享有很多爱——被爱宠大的孩子,也许不优秀,也许任性,但一般天性温和纯良,变坏的可能性很小,更容易拥有自得自乐。爱的最好表达式就是陪伴,不是无所事事或无可奈何的陪伴,是投入的陪伴,是共享的时空。

         现在,我成了妈妈,儿子不到三岁。除了必然的累之外,陪伴是会上瘾的。

        陪儿子看绘本童书,我需要文字的指引,而他能发现我看不到的细节、指出我看不出来的人物情绪、能清晰地接出我下一句该念的句子。儿子的聪慧在养成,更重要的是他在我心里变得更出色,我心里满满的都是骄傲。父母爱孩子是天然的血脉相牵,可是这相伴里,慢慢更惊叹自己的孩子如此优秀,不是会爱的更有实质意义吗?不参与、不陪伴,你就想要孩子优秀的结果,就和天上掉馅饼的概率一样了。过程里,孩子的优秀才更具体,也更普遍。

        陪儿子聊天,除了吃喝拉撒和日常,还聊些什么呢?

       看到一片白茫茫的芦苇花,我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儿子跟着念。后来,他看到一架飞机拉着白烟飞过,居然突然冒出来一句“白露为霜”。

        看到地上有颗颗豆子,我念着“红豆生南国……”,儿子居然就跟着念“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惊奇他怎么会接,原来他可以边玩边听早教机放的内容!

        邻居为女儿做月子养了几只鸡,早上鸡叫了,儿子问我“什么声音”,我说:“是公鸡叫吧,公鸡一叫天下白,天就亮了。”后来有一次他叫爸爸起床;“喔喔喔,天下白了!”

        偶尔,我看书,儿子自己玩,也可以共享安静时光。之后,他总会凑过来我这里,“妈妈,我想看看你的书。”于是,他就和我一起看我的书,我就给他讲,直到他说“还是看我的书吧!”

      ……

       这算是“早教”吧,但我真的并不是想培养天才。诗就是生活本身,陪伴也不需要太刻意与迁就——孩子的认知和理解,大人不可自以为是的分高低水平。陪伴渐多,生活摊开的越多,为什么要以孩子不懂或孩子会忘记为理由而限制他的认知和理解呢?他有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眼里的世界。

        陪伴自然也有说教,有时候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我尊重科学,但不认为孩子会从打人、抢玩具等自然过渡到很懂事。父母的陪伴就是要干预,要让他明确对错。孩子可以不聪明,也可以任性,但一定要懂事。“小孩子不懂事”可能是事实,但一而再的,那就是推卸、是包庇了。

       陪伴一个小小的孩子慢慢长大,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感念一些、追不回一些;重新发现了忙碌疲惫的生活背后的可爱、如诗,坚持一些、平和一些——不单单是孩子的福气,心里更多自己的欢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陪伴,可以两厢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