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L4虚拟化技术跟踪

这篇博客准备介绍OKL4的研究进展,本文的内容主要根据我个人阅读《OKL4_LongPaper_2010_HW_VM》这篇文章之后的理解,我也根据这篇论文的内容做了一些实验,奈何此论文涉及内容太广,有一些arm硬件我也不太熟,而且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做一部分它提到的实验,没做过的实验我会介绍我的分析和理解,如果有问题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这篇论文不会对所涉及的每一个虚拟化名词和技术都展开介绍,读者可以自行Google或者参看ARM文档,我建议读者遇到不懂的部分先通过Google理解大致含义再通过阅读ARM文档深入理解,因为ARM文档对某些内容的叙述实在太不友好,虽然全面但是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又多又难理解(其实我想说超级难懂)。
好,闲言少叙,咱们直接进入正题。

总体介绍

这部分主要介绍这篇论文的研究动机(motivation)、相关机构的研究情况(related work)。
首先,这篇文章研究的内容是基于arm最近推出的对硬件虚拟化的支持(2010年),硬件的支持使基于arm平台的虚拟化逐渐向KVM靠拢。以前,没有硬件支持的条件下,由于传统的trap-and-emulate的方式开销过大,人们更倾向于用para-virtualization的方式在arm平台做虚拟化,para-virtualization的方式虽然提高了性能,但是它需要修改guest os的源码,这样做的弊端我在对NOVA的分析中已经介绍过了,读者可以去翻阅一下。有一个事实是,即使有硬件支持的条件下,full-virtualization的性能也不如para-virtualization,如果读者曾经做过虚拟化方面的编码实现,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
在讨论arm新增加的virtualization extension之前,我们知道对硬件虚拟化的支持主要有intel的VT-x和AMD的AMD-V,它们两个十分类似,所以这里我们只介绍VT-x,看看它对虚拟化做了怎样的支持(为后面做对比)。

  • 将cpu的模式分为hypervisor(VMX root operation)和guest(VMX non-root operation)。
  • 可以配置一些敏感指令和事件,让它们产生trap。
  • (新增)提供扩展页表(EPT,extended page table),通过这个页表在硬件上完成second-stage of translation,其实就是常说的二级页表翻译。
  • (新增)在TLB上新增加了VM tag去标识每一个虚拟机,这样可以避免每次VM-entry和VM-exit时的TLB flush操作(其实还增加了VPID,去标识VM里虚拟进程的进程id)。
  • (新增)在Intel的 VT-d里增加了对DMA操作的支持,而且是一种安全的DMA(具体怎么实现的安全读者可以自己分析下)。

Inter-VM Communication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同的guest os需要通信呢?这里引用论文作者的原话“One of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guests is to allow a single device to be shared between multiple guests”。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microvisor作为运行在hyp mode的host os,在它的上面运行guest os和一些device driver,然后这些guest os通过hosted device driver与这些外设进行通信,实际上相当于guest os与host os之间的通信。其实这里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些外设直接映射给某一个guest os使用了,这个guest os里面有这个设备的驱动,其他guest os想要用这个设备需要和这个guest os进行通信。
guest os运行在non-secure world的kernel mode,其实这个kernel mode是non-secure world的EL1(EL1是processor的特权级,类似于intel下的ring0-ring3)。如何实现guest os之间的通信呢?ARM新增的virtualization hardware feature其中就增加了一条HVC指令,这个HVC指令其实是一个hypercall,它可以使guest os从kernel mode陷入到hyp mode(EL2),两者之间通过寄存器传递参数和返回结果。除了寄存器以外,还可以通过一块在hypervisor里的buffer或者共享页面来通信。其中这里比较关键的是一个VM-ID,可以通过这个VM-ID去标识不同的guest os,这样通信的时候标识通信双方就容易多了。
作者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了一套通信API,简单来说分为三部分:

  1. 获取VM-ID
  2. 发送信息
  3. 接受信息

接下来作者还加入了一个IRQ唤醒机制,当有消息要发送给某一个guest os时,hypervisor会向这个guest os发一个vIRQ,这样就避免了guest os不断询问hypervisor是否有消息发送给他,而只需要等待接收中断就行了。作者还描述了他设计的一个高效的页面分享算法,其实很简单,一个guest设置一个页面位共享页面,然后通过一个hypercall调用一个共享页面的api,返回一个share id。其他的guest可以通过这个share id把这个共享页面map到自己的地址空间,在这里面他又加入了一些锁机制,保证对共享页面的访问不会出错。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miachel-zheng/p/682673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OKL4虚拟化技术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