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方法,一般认为是由大卫安德森(David J. Anderson)发明创造的,于2004年诞生在微软的XIT项目,并于06年至07年之间在Corbis公司得到大规模运用,紧接着在全球迅速推广。
大卫在发明看板方法之初,便深受了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法(TPS),高德拉特的约束理论(TOC),戴明的质量管理,以及敏捷开发的影响。因此,看板方法中的很多概念,都可以从上述理论中找到影子。看板在敏捷项目中被广泛的使用。
深入解读主流的敏捷方法之一“看板方法” https://www.rishiqing.com/web/solution/%E7%9C%8B%E6%9D%BF.html
很多敏捷团队在使用看板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了看板的可视化这个特点。当然,这个特点对敏捷团队的帮助很大。其实看板其实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还有更多的用途。
看板主要目的是在一个供应链内构建可视化的工作流并优化。不同的地方对看板的特性描述各有不同,这里面我们介绍其中的三个比较常见的特:
看板图是大家在使用看板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一个特性。看板的可视化的特点非常好的帮助团队时刻掌握项目的总体情况。下面就是一个github中自带的电子看板图。
上面这个是比较简单的看板,只包括了三列“to do”、“in progress”和“Done”。在常见的物理看板中,使用的比较多的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看板图,否则在一块物理看板上管理太多的工序和工作会过于复杂。这里说的物理看板,指的是用一块白板或者是办公室中的玻璃墙构建的看板,每天工作的时候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的。
相对于物理上的看板图,电子看板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更丰富一下。下面是一个电子看板图的例子。
能够采用看板进行管理的工作项很多,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工作项类型:
对进行中的工作数(work in progress,缩写为WIP,有些地方也翻译为在制品)限额,通过强制让团队聚焦在更小的一套任务中来改善吞吐量和减少“将要完成”的工作量。从根本上来讲,WIP限制鼓励的是“完成”的文化。更重要的是,WIP限制可以让阻碍和瓶颈显而易见。当有明确指示现有工作遇到瓶颈时,团队可以聚焦在阻塞问题上尽快的理解、实施和解决。一旦消除阻塞,团队中的工作将再次开始流动。这些优势可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用户交付有价值的增量,从而使得WIP限制成为敏捷开发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敏捷开发:看板中的WIP限制思想: https://www.jianshu.com/p/3e2ccd0e58cc
限制正在进行的总的工作项的数量,当工作项数量达到上限时,只能有工作项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新的工作项。工作的重心是聚焦在完成,而不是在开始。
为了使工作项更快的完成,在制品的限制应该如何设置呢?在制品限制越低越好,这样可以加快在制品的流动。但是并不是团队人数x1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最大限制为团队人数x1,那么一旦有一个成员的工作受到阻碍,比如需要等待客户的反馈,这个成员就只有闲置等待。那么如果把在制品限制设置为团队人数x2,这样即使所有成员的当前工作受到阻碍,他们都可以开始新的工作,不会出现人员闲置的情况。但这样的设置不利于促使大家去有效的解决障碍。
在实践中,团队可以先设置一个大的值,比如团队人数x2,然后在工作的进行中,让这个数值不断递减,找到一个适合团队的限制。在制品限制递减的过程,也是团队持续改进的过程。
如果某一列的工作项数量已经达到了上限,则上一个状态的工作项是不允许移动到这个状态来,直到这个状态的工作项有了进展,移到了下一个状态,才允许上一个状态的工作项移过来。当某一个状态遇到了瓶颈,积累了最大限度的工作量,这种方式可以迫使我们去想办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从而打破僵局。这种方式有利于发现瓶颈,消除瓶颈。
对每个成员设置最大工作项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协调人员过闲或人员过忙的情况。
浅谈《看板实战》, https://www.jianshu.com/p/080da84b2904
需要和价值流上下游的干系人对进行中的工作数(work in progress,缩写为WIP)限额达成一致。所有的WIP限额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验进行调整。实施看板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不要浪费时间试图确定完美的WIP限额大小;只需要先设置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限额,往前走,必要时对限额进行调整、观察和再调整。
工作流下游的一些区域不设置WIP限额,有时也是可行的。要特别注意、不设WIP限额的工序不应该是可能成为瓶颈的工序。一旦建立了WIP限额,那么就应该根据工作类型来分配产能。
交货期英文对应的是Lead Time,这里翻译成交货期,也有翻译成前置时间、交货时间等。
根据看板管理的工作项的不同,这里的交货期具体的意义会有所不同。例如:可以是某个需求、用户故事或用例等从开始到最后发布需要持续的时间,也可以是某个缺陷从被发现一直到最后被解决并关闭的时间。
说到交货期和在制品数量的话,就不能不说到利特尔法则(Little’s Law)。利特尔法则(Little’s Law)作为一个非常朴素的原理,为看板方法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看似简单的公式背后却有其复杂的一面。
利特尔法则的公式是这样的:
平均吞吐率=在制品数量/平均前置时间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排队买快餐,在你前面有19个人在排队,你是第20个,已知收银窗口每分钟能处理一个人的点餐需求,求解你的等待时间。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排队,并且站到了队尾,那么在制品数量就是20(个),平均吞吐率是1(人/分钟)。 从你站到队尾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你点完餐,这个时间就是你的“前置时间”。 即使我们没有学习过利特尔法则,也可以轻易地算出来:
1 = 20 / x
x = 20(分钟)
因为在一段时间之内,保持工作量饱满的话,我们每天能做多少工作基本是一定的,所以吞吐率基本上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想缩短平均前置时间,也就是等待的时间,利特尔法则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在制品数量来达成这个目标。 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减少排队者的数量。
这也很好理解,10个人的队列和20个人的队列,前者需要等待的时间会更短。
看板和利特尔法则: http://insights.thoughtworkers.org/kanban-and-little-law/
上面简单介绍了一下看板常见的概念。看板的使用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在深入了解看板原理后,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