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同事和我吐槽,让我又生气,又有点哭笑不得。
事情是这样的,她和室友说起自己曾被陌生男子跟踪,室友脱口而出:“你是不是穿得太露了?”
她非常不吝啬地翻了一个白眼:“不好意思,她那句话再次冒犯到了我。”
听到这里,我就知道很多女孩一定有相似的遭遇吧。
职场里被开性意味的玩笑,饭局上因为不婚不育被PUA,远离渣男却被他纠缠威胁……
前阵子的“化粪池警告”梗,前前阵子的热搜“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从普通女孩到明星,没有谁能幸免。
虽然没有肢体接触,但是语言骚扰、精神压力,同样让人感到不安和愤怒。甚至因为这些言论,并不造成淤青和伤口,而被一再忽视。
故事、立意和洞见,是这本书的亮点。
故事发生在封闭、疏离的小镇,一个18岁的女孩,被代号为“送奶工”的中年男子跟踪窥探。
但这不是更糟的。
在第一次跟踪时,这段遭遇就被邻里传为不堪入目的故事。
说18岁的女孩插足中年已婚大叔的私生活,还说23岁的年龄差真恶心。
很快,她的大姐来教育她;妈妈来质问她,不信任她;准男友猜忌她;还有最好的朋友,代表这个小地方不着边际的观点,建议她干点正经事……
与此同时,这个叫作“送奶工”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每一次都掌握更多的信息,变本加厉地威胁。
这个小地方的言论和窥探,都成为她身上的稻草,哪怕没人揍她,没有人对她有肢体接触。
18岁的她,不得不思考得更多,以免被荒诞的流言蜚语逼疯。
“那一年,我十八岁,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里成长,那里最基本的法则是:
如果没有人对你的身体施加暴力,没有人用赤裸裸的言语公开侮辱你,没有人露出嘲弄你的表情,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你又怎么可能遭到什么也没有的攻击呢?十八岁的我对于构成侵蚀的各种方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
“我和送奶工的流言蜚语,为什么驱散它、驳斥它的责任要落到我头上?”
她审视她身处的这个地方:
“这里的人们对性抱有畸形的兴趣,每当你厌倦了政治八卦,性的肮脏就成了嚼舌根最好的材料。”
“想要推翻这种偏见、发现真相,需要在意识上爆发出极大的努力。这里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意愿去调整哪怕是最轻微的误解。”
要遭受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说到底,就是因为她们是女生。就连看似“光鲜亮丽”的明星也无法幸免。
韩国女星崔雪莉,就不堪忍受长期的网络暴力,在自己家的二楼,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送奶工》这样的小说,不仅仅是在帮助到有相似经历的人,给个体发声的机会。更是要痛击当下的性别环境,让大家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反思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
现实的遭遇和困境不可能因为一本小说改变,但这本书提出了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诉说和讨论的空间。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奇特深深吸引了,因为这本书中竟然没有人名和地名。
角色都用人物关系称呼:妈、二姐、二姐夫、三姐、小妹妹们、准男友、送奶工……
在读者的眼中,这种不设名的写作方式,暗示了不鼓励个体的环境,也正暗合网络暴力的基本特征:匿名。
被伤害的18岁女孩没有名字,因为她身上发生的事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布克奖评委主席,也是哲学家的安东尼·阿皮亚说:
“天才般的实验文学,它有强大的能力从公共生活切入到个体内心的思想世界。有时一个句子,就令人叹为观止。”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对于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深究,极度自省且辛辣。
作者在接受访谈时说:
“有了名字,这小说就站不住了。失去了力量,失去了氛围。
本来我试着加了一些名字,这完全让小说失去了吸引力,也失去了说服力。这本书不能没有名字,这样做是对的。”
关于女性安全的故事,一定与身处的环境有关。
如果要问作者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她在一个少女的成长的故事中,还想表达得更为深刻:
“这本小说关于一个长期遭受暴力凌虐、长期处在巨大压力之下的社会。
它关于社会和个体是如何生活在恐惧中、偏执妄想中,然后如何回应它,如何裂为碎片;关于那些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受着潜入他们存在本质的各种伤害。在这个地方,需要高度警觉,充斥着不信任,而且监视已成为规则。他们让自己适应这个幽默恐惧症的世界、极权的世界。”
进入这个故事,是进入一个亲历过性暴力女孩儿的内心,也是进入一个被扭曲的小镇。
这是虚构的,也在方方面面是真实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北爱尔兰的一位作家安娜·伯恩斯。
为了写完这本书,她靠英国政府的救济金度日。
就在它出版的同年7月,英国文坛最高奖项布克奖,宣布了这本书的入围。
面对众多优秀作品,布克奖评委选择将大奖颁给了这本风格大胆,极具实验性的《送奶工》。
米卡拉王妃亲自为安娜·伯恩斯颁奖
这之后,《送奶工》在英国的销量在两个月内直接突破50万册。
它还在那一年包揽了奥威尔奖、全美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权威大奖!进入了各大年度图书榜单!
还未引进,就获得了国内一众媒体的争相报道,纷纷用“爆炸性”“大胆”来形容《送奶工》的获奖。
国内读者讨论火热,期待引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你是否因为被尾随,而被教育不要晚归?
你是否在社交媒体上被陌生人性骚扰,哪怕是口头的?
你是否遭遇了性骚扰,但不敢和身边的朋友开口?
你是否因为在夏天穿了迷你裤,而被说不正经?
……
你是否面临着流言蜚语的压力?
《送奶工》中的女孩也遭受着这些,但故事的最后,她选择了保持理智和真情实感,做一个磊落的人。
就像女孩最后的笑容,《送奶工》正是这样一本能给你希望的书。
“以前我害怕别人的流言和恶意,现在我笑看别人的流言和恶意。”
翻开《送奶工》,在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中,保持理智且强大。
- 推荐阅读 -
《送奶工》
[英] 安娜·伯恩斯
留言互动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留言最精彩的前6名读者
可获得赠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