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九零后奔三了,依然在为了三张破纸奋斗!

张赛这批九零后,奔三了。

他们这批人北京奥运之后上大学,唱红打黑方兴未艾的年代,毕业那年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房子的均价两万。大家都觉得房价不可能涨了,房贷蜗居上学难三聚氰胺都是八零后的历史遗留问题,跟九零后没什么关系。

事实证明,他们naive了。

这批人在毕业以后的这段时间里,始终被三张纸困扰着:

  • 身份证
  • 房产证
  • 结婚证

身份是一纸证明,比如北京/上海户口,有些人用一到两年的国企/大企业工作经历(留学证明)获得了这页纸,他们不苦恼了么?别着急,还有绿卡、枫叶卡等着呢。那些排到H1B拿到身份的幸运儿,工作又变成了软性的枷锁,做移民监也是一种“确定性烦恼”。这群人的状态叫做“漂”,张赛的同学聚会充斥着各种味道,北漂的卤煮味,上漂的生煎味,港漂的叉烧味,坡漂的粿条味,美漂的汉堡味,加漂的枫糖味,英漂的烤鱼味,法漂的红酒味,德漂的肘子味,澳漂的牛奶味,深漂没有味,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

房子是一纸契约,九零后们对于房子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它是五零六零七零八零后联合起来守护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资源(户口、教育)调配的基石,是基本的财富度量衡单位,在相亲市场上已经出现一房、两房、三房,颇有封建时代找姨太太的风俗。迎着14年/16年两波上涨潮,想要找到一个房价没有翻一番的城市有些难度,国外的房子也是一样涨个不停,如果不是靠着六零后七零后爸妈们,这批九零后早就吃土了。新中国诞生以来头一次孵化出了与生俱来的有产阶级,他们分散在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早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张赛的舅舅一家世代务农,侄子跟张赛一般大,高中毕业就去了城里打工,到了结婚的年龄,老两口硬是在省城买了一套房子,否则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侄子。

婚姻是一纸协议,听进去了媒妁之言,或者上学时候就没闲着的,自然早早结婚生子,奔波在奶粉和学区之间。下手晚了,等毕业后再去追逐爱情的,发现社交圈子小,加班没时间谈,适龄的都死光了,总之是要摔几个跟头才能明白爱情不等于婚姻。有些人不婚了,有些人丁克了,有些人相亲了,也有些人已经游历尽了这座围城,离婚了。更多人守望着有趣的灵魂,望啊望,变成了祥林嫂。张赛愕然发现九三年的女同事,签名已经改成了“老阿姨”,再一看新换的头像,法令纹P也P不掉了。

太多人谈论职业发展,创业还是工作,这些只不过是支撑这三张纸的生产要素。八零后无处安放,九零后不能幸免,这三张纸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延缓了进度,颠倒了顺序,模糊了性别。

站在奔三的关口,张赛问自己,为什么要抗拒?一开始的抗拒是为了什么?人生相似之处远大于不同之处,这世界的游戏规则不是那么容易改变,自己还需要等待,积蓄能量。

认清自己,认清江湖才是英雄主义的起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批九零后奔三了,依然在为了三张破纸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