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4个职场“歪理”

职场之路道阻且长,作为一名职场人,最害怕的不是看不清楚未来的道路,而是在这条路上,还一直有人放出各种烟雾弹来阻扰前路。




作者:千一 来源: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于是,许多职场萌新习惯将职场老人的“过来人语录”视为圣经,在为人和处事当中严格遵循。 但话说回来,职场过来人说的就一定对吗? 不一定。 就像来自家里长辈的谆谆教导一样,虽然其中不乏真心实意,且不少话听起来符合常识很中肯,但很有可能其背后的逻辑大谬。 在这里,我总结出了以下几句职场过来人最常说的话。职场中若是听到类似话语,一定要提高警惕,免得掉进了坑里。

歪理1:干得多,错得多,不如不干



警惕这4个职场“歪理”_第1张图片


我在入职不久的时候,有天突然被被直属领导委以重任,干劲满满。 座位旁的前辈看到我两眼放光,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忍不住提醒道:“稍微做一下应付一下就得了,干得多错得多,到时候可得有你哭鼻子的时候。” 瞬间给我泼下一盆凉水。 说实话,职场当中,经常能够听见有人发出“干得多错得多”“多做多错”等感慨。 平心而论,这句话从逻辑上来看是“没毛病”的。 但许多人都忽略掉的一点就是,试错是所有公司发展的必要前提。 就像雷军说的:“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深以为然。 要知道,试错,不是说在错误的路上试来试去,而是指在未知的道路上不断验证结果。 即便是十做九错,但只要有一个对,便是向前迈进了一步。 所以我们没必要对试错这个词胆战心惊。 相反,比犯错更可怕的是,想要追求一直对,而什么都不做。虽然没有任何错误,但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失掉成长机会。 而做的越多,虽然犯错的机会也多,与此同时,成长的速度也越快。相比较而言,想要实现自我突破,宁愿选择后者。

歪理2: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警惕这4个职场“歪理”_第2张图片


这句话相信很多职场人都听过:“拿多少钱,做多少事”。 有很多职场老人都会劝新人,学会收敛锋芒,你越能干,事情越都丢给你干,不要给老板当枪使。 因为你只给出这么点薪水,所以我便只做这么点事,做得不好也可以理解;等我薪水拿多了,到时自然会用心做事情。 这也是许多职场老人的通病:只会算计眼前的得失,却看不见长远的成长。 还记得以前,公司设计岗位有一名元老级级员工,因为工资水平这么多年一直没怎么变,因此没少给身边同事和老板甩脸子。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一个月就这么点工资,还被挑这挑那。” 后来在一次人事变动中,公司直接跳过他,提拔了他手下的小助理做设计主管。愤愤不平之下,他在今年选择了离职。 这也给了我很大的警醒,那就是——永远不要指望,你的老板会主动给你升职加薪。 就跟农民种地一样,先浇水后施肥,最后才能结出果实。老板也是同样,只有先看到你的付出和成长,才会考虑在你身上进行进一步投资。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表面上看起来聪明,实则本末倒置、画地为牢,给自己平白添堵的同时,也扼杀了自身成长的可能性。

歪理3:小公司做多面手,大公司是螺丝钉



警惕这4个职场“歪理”_第3张图片


身边见到不少人,受“大公司做螺丝钉,小公司做多面手”思想的影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求职的过程当中,对大公司的就业机会嗤之以鼻,转头疯狂往新创的中小公司投递简历。 平心而论,如果单是从螺丝钉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的话,大公司的确是善于将人才往“螺丝钉”方向进行引导。 从各个底层岗位,源源不断批量化生产人才。注重某岗位和领域的钻研,其目的是避免在一人胜多的情况下,出现某个岗位人走了就不行的局面。 但并不代表,大公司出来的人基本都是死翘翘的。 相反,大企业和名校一样,都是资源和优质人脉聚集地。并且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和持续的改进,才得到今天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可取之处。 同时,有完善的培训及晋升体系,作为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同样能在职场习惯、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建议第一份工作可以选择成熟的大公司,薪水不是最关键的,健全的制度和体系可以让你养成良好的职场思维和习惯。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以后,再跳去起步但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可能更好。 这时大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成为你的能力背书,同时你的经验,对于处于起步期的企业来说,会更有价值。

歪理4:不要和同事成为朋友



警惕这4个职场“歪理”_第4张图片


工作和生活当中,总有不少职场鸡汤,打着“职场进阶宝典”的名义,直接或是旁敲侧击告诉你,不要和老板同事做朋友,他们都是你潜在的对手。 不得不说,这类建议,真是害人不浅。 要知道,工作时间占据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和一周相处5天,一天相处8个小时的同事,保持疏远本就不现实不说。 另一方面,除了竞争,工作当中更多的时候都是合作。 职业规划专家蔡嫦琪曾说过这样一个事例: 公司老领导在退休前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选择提拔资历更浅的小王作为他的继任者,放弃了资历更深且工作能力更强的老王。 很大一方面原因便是,小王在工作当中更有全局意识,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事,经常主动帮同事处理难题。而老李则永远是自扫门前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于圈地自封,不适合带领团队前进。 这也是职场最本质的模样:团队大于个人,明星光环最耀眼,终不敌集体的作战胜利。 职场当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等职场竞争或许存在,但合作才是我们工作中的常态,在职场当中收获友情的更是不在少数。 因噎废食却大可不必,其关键在于,正常交往的同时,保持住分寸和界限即可。 职场之路道阻且长,作为一名职场人,最害怕的不是看不清楚未来的道路,而是在这条路上,还一直有人放出各种烟雾弹来阻扰前路。 因此,只有学会自主判断,找到这些看似合理建议背后的逻辑漏洞,才能在漫长的职场道路中,实现长远发展。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订阅咨询: 国宏老师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你可能感兴趣的:(警惕这4个职场“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