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露同学讲课声音洪亮而有激情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马露同学讲课声音洪亮而有激情

      郭怡雯 李士金 崇望 朱烨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韩非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2],也是袁编的“出新”之处,可惜与事实背离。袁编大胆立说,却不知“集诸子学说之大成”是何意!韩非思想能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随口胡说,完全是欺人之谈!我们对袁编者本人十分尊重,但他们编写的文字错误却十分遗憾和痛心。袁编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按照其要点分三个部分,一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二是“楚文化的美学特点”,三是“楚国的政治形势”。袁编所谓“多种文化的交流”,第一段从“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到“都丹阳”是对楚国地理物产不伦不类的介绍,从“战国时期”说起,却说到了“周代初年”!从“楚国虽然受封于周”到“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是说楚国是蛮夷之国。最后才说了一句大而空的“文化交流”。前文云“楚文化整体上显得较为落后”,后文说“楚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和中原文化差别较小”[3],袁编含糊其辞,文字游戏色彩很浓,“整体上”较为落后,“主体上”差别较小,究竟说明了什么“多种文化的交流”却不明不白。2015年,李秀华发表“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一文。该文云:有的学者针对袁编《文学史》第一卷12处的语句表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有的学者指出袁编《文学史》第一、二卷存在4处引文讹误或欠妥,2处叙述前后不一,3处用字或标点明显错误。[4]

 全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如何学习”

这学期的古代文学史学习的是宋元明清的知识。李士金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一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第一堂课上,李老师就提出,一 、要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二 、要学会学习,科学方法探讨;三、要具备审美能力这三大要求。李士金老师全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讲解资料的方式来学习。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效果更好。在这种方式下,我们要自己去思考,不管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我们在搜集 、整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对繁琐的资料进行了删选,这有利于训练我们挑选有利于佐证自己观点的能力,这在接下来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中,我相信对我在资料的整合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有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上台讲课,这锻炼了我们上课的能力,“学会如何去上课”是每一个师范生都必须经历的,李老师的这一做法,给了我们更多的尝试机会。外加上时间的限制,我觉得在有限时间内讲课的重点在何处,如何合理的运用时间,都可以得到训练。我想提出一个这门课的缺点,我们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时很认真,但是在听别人讲的时候大多时候还是走神的,这也有内容不精彩的原因,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下面我来谈一下我在做我负责的周邦彦内容时的一些感受。在搜集资料时,我发现有很多的论文都在写周邦彦词的艺术贡献,于是我把讲课的重点放在了这方面。我把他的艺术贡献分成了三点,分别是一、 促进词体声律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二 、周邦彦的词极讲究“章法”即整篇结构;三、 周邦彦词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成自然,又精致工巧。每点都选择了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在朗读中体会他的艺术贡献。一个学期下来,我对马露同学的讲课印象最为深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声音,洪亮而有激情。她共讲了两次课,第一次是杨万里和范成大,我们了解了诚斋体的艺术特征和他们各自的词风。第二次讲的是《红楼梦》中的晴雯的形象,对晴雯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学院1303郭怡雯011301117)

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学术讨论会议室

 在课堂教学方面,李士金老师采取了同学分配课程,自己准备课件,自己讲解的方式,另外有感兴趣的部分,同学们自由分组在进行详细解读。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既锻炼了每一个同学,又让大家吸收了知识。很多同学准备充分,讲解得到,效果十分好,唯一觉得应该建议的是,最好能多听听老师的讲解。因为老师比我们阅读的书籍要多得多,知识面也广泛,分析问题也更全面,所以希望老师的讲解更多一些。(朱烨)通过对李士金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使我体会颇深。李士金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好老师,他敢于冲破常规大学课堂教学的桎梏,将自己的为人为天下的抱负施展到了每一节课上,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演员”;自己为引导,为“导演”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都是由学生自行课下搜集整理资料,课上由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并讲解的。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李士金老师经常说的“十大能力”,即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书面语言写作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等。而我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自以为在各方面都有所长进,通过自己准备并讲解课文和听其他同学讲解课文,对中国古代的这一段文学史都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然而当代的教育制度实则却极大地影响了李士金老师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为了什么学习?考试。李士金老师的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学术讨论会议室,这并不适合当代的教育,所以如果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那这样的课堂实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一切的学习都以兴趣为前提,有了兴趣,那么这样的课堂是非常吸引人的,但如果没有或者缺乏足够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课堂却又是很折磨学生的。综合来说,李士金老师的教学是很有先导性、革命性的,但孤掌难鸣,要想让这种教学方式福荫每一个学子,还需要上层建筑、也就是教育制度的大幅度调整。(崇望)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上无数的人为之慨叹怅惘。传承文化正是要让人类的整体文明精神延续、进化。所以“生命策略”、“归纳总结”[5]是重要的。要活得值得,归纳总结就从现在开始。总结、分类、归纳、综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都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加和平美好。总结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物理学习的小结,有的重大政治事件的总结,无不与文明进化关联。关于学习的辩证思考,学习的整体与局部之关系,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无不与个体生命的未来前途关联。社会学的角色原理值得注意。比如作为语文老师,就该深知语文的博大精深。有些语文老师,没有读过多少经典文献,没有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各个学科的文章和著述,当他们走上讲台的时候,便非常珍惜应试教育这个法宝,用题海战术来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老师主持的语文教学课堂上便只能成为被动听课的机器,毫无学习主体的自觉性,长此以往,语文便成为学生最厌烦的学科之一。[6]语文之痛,深深地打下了时代烙印。

马露同学讲课声音洪亮而有激情_第1张图片
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PPZY2015C205)。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104页。 

[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113-114页。 

[4]李秀华: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2期。 

[5]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 页。 

[6]李士金著《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线装书局,2017版,第9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露同学讲课声音洪亮而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