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

不出什么意外的话,2020年度电影。
《八佰》无疑。
关于电影Sir已经给出正式影评—— 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
还承诺过,作品外的事,咱们下期再聊。

事情的大概,你想必也知道了。


就是还没上映,就被一轮爆捶——

屁股坐歪、扭曲历史、洗白罪人。


Sir本来以为,电影上映后,大家看过后一切都会不证自明。
但今天,一则视频还是把Sir看懵了——
想要复原历史不是一件难事
《八佰》的剧组明显歪曲了历史
讲一个缺乏逻辑的神话 我们只能说他们不是蠢就是坏 或者两者兼有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张图片

△ 来源:@观视频工作室


Sir就直说吧——

蠢和坏在这个事情中都有。
但肯定不是《八佰》。

01
争议最初,被一条微博引爆。

导演管虎在微博上发出与孙元良之子秦汉的合照。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张图片


孙元良是谁?

在百度随手搜到的资料中,孙元良贪财好色,贪生怕死。
在任期间,曾五次临阵脱逃,包括南京保卫战在内。坑害了无数国军将士。
《八佰》所呈现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正是由孙元良直接向团长谢晋元下令——
“死守上海最后阵地”。
自己却早早转移。
微博一出,于是各路“了解历史真相”的热心网友便开始发声抵制。
罪名:给历史罪人洗地。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3张图片


随之而来的是复读机攻击,诛心式的围剿。

恶心、垃圾、夹带私货、给KMT招魂......
最后达到一个目的——
#抵制八佰#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4张图片


电影还没看,凭一条微博就按头洗白。

上映后,尴尬了。
这电影孙元良没有戏份。
只间接出现过两次他的名字。
第一次,开篇旁白交代设定,孙元良下令驻守四行仓库。
第二次,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劝谢晋元团长撤退。
说:“孙元良都留下你们自己跑了。”

这拍的不就和主流史观一致吗?
哪里来的洗白、扭曲历史一说?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5张图片


依然还有人不依不饶——

反正,管虎和秦汉合照就是有问题!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6张图片


Sir迷惑了。

和秦汉合照有问题吗?

秦汉演过琼瑶剧男主,和林青霞谈过恋爱,红了几十年也没见他因为孙元良之子的身份受过影响啊。

提到孙元良不可以吗?

就像有网友找到的孙元良讣告——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7张图片


那些破口大骂的人,麻烦你们把骂管虎的话再重复一遍。

况且管虎的原博还没有涉及到任何对孙元良的评价。

“历史的捍卫者”们,很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视而不见,什么时候该鸡蛋上找缝。

说白了还不就是——

导演好欺负,电影好欺负呗。
最荒谬的是有人说,《八佰》活该出现“技术问题”,撤档、删减不值得可惜。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8张图片


假设,Sir是说假设,我们对审查制度没有疑议的话。

审查的对象也是送审的电影文本。
难道要搞成导演的政审,查查他都和什么人接触过,发表过什么言论?

还有另一种人说——

“就算管虎没问题,他那个时候也不该和秦汉合照,瓜田李下。”
但瓜田李下,首先是一个建议——瓜田别脱靴,李下别摘帽——而不是一个定罪的标准。

现在《八佰》上映后,再来回看管虎的微博。

话里是不是还可能有另一种含义:

“虽然秦汉先生您是同行,还是前辈,但令尊的黑历史我还是要拍出来,请多包涵。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9张图片


但有些人不管了。

别人只是脱靴摘帽,也要按有罪推论往死里打。
再通过一条微博,推论出整部电影都是“屁股坐歪”、“扭曲历史”的。
懂哥们登场了。

手拿放大镜,对这仅剩的147分钟开始“二次审查”。
“湖北保安团,实际是精锐部队,电影中变成了几个湖北散兵。” “杨慧敏是走过去的,不是游过去的。” “升旗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惨烈,日军没有出动飞机。” “自杀式袭击是不可能的。” “片尾撤退怎么可能会死那么多人?”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0张图片


Sir不想一一解释电影的每个细节,是否符合历史原型。

因为一旦你接受了这种苛刻的刁难,就相当于剖出了肚子里的“一碗凉粉”。

你何曾看到任何一部历史片,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什么地方对史实做了改编?

我们只需要问——

《八佰》是不是基本上做到了尊重历史?
是。
《八佰》有没有权利进行影视化改编?
有。

那就足够了。

好,我们进入下一题——

电影为什么不必完全符合历史,又应该怎样改编?

02
电影不可能100%还原历史。(历史学家也做不到,这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电影的任务也不在于尽可能还原历史。(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电影要做的是——
忠于史观。

不必陷于细节。
《八佰》的史观,真的是像按头说的那样“洗白”吗?

恰恰相反。
一开场,国民党军队,没有半点威风。
丑态百出。
这场战斗的“丑”,从影片一开场国民党军队处刑逃兵,就已经明确并反复强调。
“让你们固守四行仓库是委员长在世界其他各国面前的一次表演”。
“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1张图片


守,是让国际峰会上的蒋委员长攥着更多筹码;撤,是蒋介石受迫于英美压迫所做的命令。
这就是“八百壮士”感人事迹背后的不堪和破败。
《八佰》不是一枚精致的勋章。

它上面也爬着历史的苍蝇。
一场看似鼓舞人心的战斗,最终的结局,实则是扯掉了整个淞沪会战最后一块遮羞布。

这是美化了谁?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2张图片


战局上如此,作战细节上也贯彻着“丑”。
端午、羊拐、老铁、老算盘作为溃军被部队收编,遭受着二等待遇。

为保留精锐部队,脏活险活送命活,他们来。
民族大义下。

是战争逻辑和政治利益的残酷。

这又美化了谁?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3张图片


角色也同样。
魏晨饰演的朱胜忠,基本代表了战士们群体性的极端状态。
蛮横,凶恶,不顾人道。
就连谢晋元团长也会因为一时执念,产生与将士们玉碎到底的念头。
这“丑”,再现实不过。
在战争面前的极度狂热,势必会暴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正是这样的“丑态”。
使得殉国与苟活之间,不再具有天然的正确性,《八佰》反而怜悯地反思地,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平衡。
只有在中立的视角下。
“为何而死,为何而存”。
才能拥有比一面旗帜更沉重的份量。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4张图片


至于那些细节,有必要扣得那么死吗?
就像有人质疑的——
自杀式袭击是不可能的。

也许,没有电影里那么多。

但真实事例,还真的有。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5张图片

△ 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陈树生同志纪念塑像


又有人质疑——

“杨慧敏是走过去的,不是游过去的。”
是走是游,真那么严重吗,到了颠倒黑白的程度吗?

看看为什么要改编。

之前,已经营造了一种苏州河两岸彻底隔绝的氛围,大家一个个用生命接力,在这条“死路”上位四行仓库搭上电话线。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6张图片



如果再拍杨慧敏是走过去的,是不是给人一种过于轻易,前面的人都白死了的感觉?
而游泳渡河。

还和之前的老算盘、端午形成对比——
国家危亡之际,天堂与地狱之间。

有人想进,有人想逃。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7张图片

换句话说——

电影的安排,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而历史,是故事的幕布和背景。
别用历史,捂死了电影。


03
Sir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符合史实”已经变成了一项需要辩驳的罪名。
《八佰》无罪,怀璧其罪。

当很多人用刻度尺,精确地测量电影与史料(还未必是可采信的史料)之间的缝隙的时候。
是否已经忘记了——

卓越的电影,往往都需要一段从地面跃起的高度。

如果你顺着豆瓣Top250往下看,有太多改编自现实事件的经典,都与现实事件有着极大出入。
比如,豆瓣排名第一的战争片,《美丽人生》。
用一个绝对不可能存在的童话故事,反映纳粹集中营的残酷,与热爱生活的真谛。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8张图片


比如《敦刻尔克》。
史实同样与电影存在出入。
当近40万溃军困在海滩,德军迟迟不进攻,在历史学者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为之后与英国和谈赚取政治筹码。
而电影,却呈现出一种敌人无处不在的惊恐状态。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19张图片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一个家庭四个兄弟全部参军,仅剩一人幸存,美国作战总指挥部下令特别小队,拯救身陷敌后的瑞恩。

而现实中,并未发生任何拯救行动。
“大兵瑞恩”的角色原型尼兰德,三位兄长战死,在英格兰休整过程中,依照已经施行的《仅存者政策》被准予回国。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0张图片

△ 最右,为幸存者弗雷德里克·尼兰德


但《拯救大兵瑞恩》试图讲述的,不止是主旋律的爱国者故事。
而是一个对立在天平两边的困境。
救人,牺牲更多战友。

不救,则代表着,对于个人的抛弃。
对于米勒上尉,这是复杂而酸涩的信念抉择。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1张图片


可惜。

有人越来越不爱看电影。
他们越来越爱看“屁股”。
洗白罪人?

歪曲历史?
又蠢又坏?

求求他们,别再假装了。
其实他们没那么关心历史,很多人之前也没怎么了解过孙元良和四行仓库背后的历史。
只不过看到别人说“洗白”,自己也跟着现学现卖,好像自己真的懂得了历史。
这些人“忠于历史”。

可是他们“忠于”的方式不是平时多读历史,而是把历史当成挥舞的大棒,看看可以往什么人头上敲。

但对不起。

你没法否认,有些东西,可以比“真实”更重要。

《八佰》就是“八百壮士”英雄壮举的夸张版。
因为管虎要的就是一场“戏”。

戏,以一条层层递进的线索,贯穿了整部《八佰》的核心命题。

第一层戏,最明显。
河对岸的京戏班,从《走麦城》唱到了《长坂坡》。
它打动了河对岸仓库里的小湖北,让他第一次产生了丈夫许国的热情。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2张图片


第二层戏,对仗一样。
注定失败的“八百壮士”,坚守、殉国、护旗。
同样也是一场戏,唱给了河对岸的百姓、洋人、国际势力。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3张图片


而第三层戏,则是由河道两岸军民共同发声。

军卫民,民拥军。
用一场不是胜利的胜利,唱醒国家沉睡于黄土之上的家国意识。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4张图片


个人被集体唤醒,群众被牺牲唤醒,中国被上海唤醒。

管虎想要拍的,是国破城荒后,沉睡的国人意识被鲜血意志慢慢唤醒的过程。
电影中还有一场“戏”。
仓库内,李晨唱的皮影戏,唱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竭力尽忠。
但比赵云更重要的。
是那张作为幕布,标着各省份地名的中国地图。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5张图片


台下的面孔,正代表着大多数国人的模样。

刚扔下锄头,学着端起枪,一辈子没出过县城,不知道上海在哪,等着打完仗回去收麦子。
他们瞪着眼睛,看着赵云,看着山河。
学会的是,国是什么。
为了它,该怎样地拿起枪。

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_第26张图片


这个画面“真实”吗?
一眼就能看穿是假的——

历史人物怎么可能穿着戏服上战场打仗呢?
但这个想象出来的画面,不才是让我们突破真实的信念吗?
没有这出戏,小湖北如何能够确信他心目中的英雄?
没有四行仓库这出“戏”,国人要如何提振绝望的士气?
在Sir眼中。
《八佰》对历史的尊重,并非为了还原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还原整个中国的环境。
有人胡说八道,“《八佰》站在了英雄史观,背叛了人民史观。”

其实,恰恰相反。
它讲的,不是属于某个政党、个人历史功过。

也并非一头扎进政治阴谋,用悲剧全盘否定热血。
《八佰》,讲的就是当时的中国。
将,何以尽忠。
国,何以为国。
醒醒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群嘲网抑云后,还是没人看他一眼

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

你们有种,把他的翻身作打成豆瓣2.8

不问这些,真便宜了今天的明星

香港电影又失去旗帜

你们有种,把他的翻身作打成豆瓣2.8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过「八佰」,或者杀了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