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


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_第1张图片


8月20日,由全球营销商业权威媒体平台Morketing主办,以“品牌之新”为主题的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品牌高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联合利华中国数据与数字化发展副总裁方军在“新趋势”板块进行了《品牌增长模型还适用吗?》的主题演讲,谈及钟薛高的品牌创新之路。
方军谈到,“HBG品牌增长模型,自从《how brands grow》出版以来,一直都被很多人信任,但随着中国市场电商的高速发展,这一套数据模型可能并不适用在电商领域。”
以下是演讲实录(Morketing编辑整理):
大家好!非常荣幸受Morketing邀请跟大家进行这样一个分享。
联合利华是很大的公司,但是在最近几年真正做出创新的多为中小新锐品牌,我们在后面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于是来之前我在想,今天怎么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价值?
我也不讲数字化营销的具体话题,我相信后面的嘉宾会有很多相关分享。我分享最近被做品牌的朋友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过去几周我做了一些分析,试图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品牌增长模型还适用吗?”
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人看过这两本书或者听说过这本书的《how brands grow》,书里最核心谈及HBG模型。第一本这是2011年出版的,在国内也有很多的中译版,在营销圈引起很大的讨论。
它的观点是什么呢?
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_第2张图片
双重危机。我们都认为小的品牌应该更好的定位,这样它的品牌忠诚度才会更高。实际上研究发现不是这样的,越小的品牌忠诚度越低,购买频率越低,所以面临双重危机,小而且忠诚度低。为什么这样?因为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你的品牌,消费者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你的品牌我不关心,不要跟我谈品牌建设,不要谈品牌。
消费者并不知道你的品牌。那品牌又该怎么增长?渗透率的增长,让更多人买你,有更多人买你的品牌,忠诚度越高。要增长,品牌做两件事情:mental availability,消费者能想起你,想一瓶饮料的时候想到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physical availability,在任何地方看到这个产品的分销,我想买,产品就在那。
他的观点也很简单,营销非常简单,不要做差异化。什么叫差异化?我的产品诉求跟别人不一样,定位不一样,品牌的调性跟人家不一样,不要做这些。
反而要做distinction,可口可乐是红的,百事可乐是蓝的,当看到红色的广告就知道是可口可乐。这就是HBG理论。在2011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引起很多的讨论,在很多的公司里面激发了大家的思考,有很多的公司会说这个理论其实有很多的数据来支持的,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做品质的东西,品牌就可以增长。
很多做营销的朋友问,这个理论到底有没有价值?中国数据是不是支持这个理论?其实在书当中引用了中国的案例,我从1996、1997年就开始接触这个理论,我自己在美国的一家公司工作以后,我看中美很多国家的数据,其实都是支持这个理论的。
这次我拿出了一些数据,两个品牌,洗发水和洗衣液。这是看中国过去12个的数据,一个是线下渠道的洗发水和洗衣液。渗透率高的品牌确实购买频率高,这个并不新鲜。2003年看中国的数据基本上就是这样子,这么多年看很多的品类,在美国甚至看过烘焙面包的面粉,甚至手机、苹果、安卓的手机也是这个规律。甚至在航空汽油也是这个规律,起码在线下是这样。
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_第3张图片
但中国最发达的是什么?电商。电商上怎么样?我们看电商的数据,这是洗发水过去24个月的数据,2018年7月份到2019年6月份,2019年6月份到2020年6月份,电商上明显不是一个量级,右边有很多的新锐品牌,它的渗透率是左边的几十倍,但是购买频率基本上是一样的,甚至小的品牌购买频率远远高于渗透率领先的品牌。洗衣液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
为什么线下渠道HBG是成立的,线上不是呢?其实这个理论是很老的理论,最早接触这个理论是这本书,我看的是这本书1972年第二版的书。利用简单统计的模型,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不想听太过复杂的统计。
今天用最简单的几个数字跟大家解释一下。刚刚我们讲他的理论是消费者不关心品牌,所以消费者都是随机的购买不同品牌,只是每个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不一样。第一个消费者只买三个品牌,三个品牌的购买的概率50%、30%、20%。第二个消费者购买四个品牌,分别是10%、20%、30%、40%,不同消费者有不同品牌的选择,但是有固定的概率。
每个消费者有一个概率,下一个问题是市场上成千上万的消费者购买这个品牌,可口可乐,或者是联合利华的洗发水,它的概率是多少?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不同的消费者平均下来,全中国14亿消费者买洗发水和可口可乐的概率是20、30%,每次该买的概率是这么多。但是有一些人高,有一些人低,总体来讲,有一些人多,有一些少,平均是一个概率。不同的品牌概率是一样的,划四个不同的曲线,是四个不同品牌购买的概率。
当消费者买了一次产品,买第二次的时候,他购买的概率会变吗?第一次买30%的可能性,第二次买洗发水是30%,预设这样一个假设后。我跟大家做两道简单的数学题,为什么大品牌购买频率更高?比如说购买30%的可能性,十个消费者第一次购买的时候,有三个30%的购买概率,有70%没有买。第二次还是有30%的概率怎么办?30%第一次买你,30%第二次买你,就是9%。70%没有买你,第二次有30%概率买你,21%。两次都买了,至少买你一次,30%+21%,51%,买过两次的9%,9%除以51%,18%,平均买过你的购买频率1.18。
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_第4张图片
另外一个品牌,只有10%的购买的概率是小品牌,第一次10%买你,90%不买你,第二次还是10%,所以买两次只有1%,总共买你的多少人?19%。你的P值是5%,两个期间至少买你两次的人只有5%的人买你。平均购买频率是1.05,那个是1.18,这是大品牌,小品牌之间的区别。
当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你的时候,是随机购买值,只有不同概率的时候,大的品牌购买的次数多,Repeat值多,所谓的忠诚度高,小品牌正好相反。线下传统大快消的时代,消费者大大小小是这样子,有些买清扬,有一些买海飞丝,如果平均2/3买海飞丝,1/3买清扬,最后清扬的Repeat购买频率就是低于海飞丝,这是在传统大客销,线下的模式。
刚刚消费者购买的分布是这样的分布,反过来是什么样?今天早上想,最好的解释就是喝豆浆,中国一半人喜欢甜的,有一半人喜欢咸的,没有说吃豆浆50%要甜,50%是咸,永远是甜豆浆或者咸豆浆。这种情况下,跟刚刚完全不一样。
再做简单的数学题,还是10%的品牌,第一次有10%的人买他,第二次如果有90%重复购买,剩下90%没有买,剩下10%的人买你。咸豆浆10%喜欢,它的Repeat值是82%,它的F是1.82。
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_第5张图片
当消费者有它的需求,当你能满足他的需求,当把产品推送到他的面前,当他第二次购买的时候还是非常轻易买到你的时候。
电商上,我们看到洗衣液,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品类,这次我们看两个品牌,第一个是去年有一个品牌是The Laundress,第二个是植护。在电商上有几大人群,这里面有几大人群,Gen Z的数据表明,他们随机购买属性,和其他的精致妈妈,资深白领是一样的模式。不同的人群里面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表现,这些品牌在不同的人群里面一定做什么事情,让它变得不一样。
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_第6张图片
我是从联合利华来的,自然要给我们公司做一个广告,The Laundress是我们公司的品牌,洗衣液当中的“爱马仕”,单瓶200-300。可以看到它的购买频率非常高,只有一小部分人买。什么样的人群?像在有品位,收入高,对自己生活品质非常关注,自己穿的衣服也很贵,家里的洗衣机两万块钱以上,那两万块钱的洗衣机要配200一瓶的洗衣液。如果不是喜欢这个品牌,根本不会购买。
如果后面有机会我们可以线下交流这个话题。HBG这个模型,某些市场,某些情况下某些品类,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细分,那是对的。但在中国电商高度发达,甚至线下不断发展新数字化的情况下,品牌增长,就不仅仅是渗透率的增长,忠诚度和购买频率的增长,这跟原来的大快消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方法叫shift the curve,平推,从10%做到15%、20%、30%,怎么做?
HBG模型讲,mass reach mass distribution,清扬所有的男士洗发水都是蓝色的,用的代言人这么多年都是C罗,但缺点就是这样太花钱。
第二种方法叫play the curve,消费者在哪里,他在哪里购物,我就怎么把产品推到他的面前,不管是线上线下都要做到这一点。我只跟他沟通,为什么浪费营销给右半边儿的(购买可能性较低的消费者)。最后,私域,第一次买了你,后一次还是同样的购买概率吗?我要改变它,他既然买了你,然后继续让他买你。
第三种方法是Reverse the curve。有意义的有区隔的品牌,那营销行为就是不一样的。
不管讲数字化营销,私域营销,精准的分销,包括做有区分的,有区隔的产品创新品牌裂变,都是由我们的新的HBG模型支撑。
希望我的分享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
相关阅读: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差异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 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①

参半创始人尹阔:为“新”产品买单,究竟能持续多久?| 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②

你可能感兴趣的:(联合利华方军:当传统的HBG模型遇到电商,品牌增长的模型还适用吗?|Morketing Brand Summit 2020系列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