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微信没有已读功能


Aug.

29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来源 |温血动物(staywarmblood)



以前我总是嘲笑父母不会网上冲浪, 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居然开始羡慕他们了……
4G时代,24小时on call已经是一件寻常事,如果父母、恋爱对象、上司都对我说同一句话,那句话大概率是: “你为什么不回消息?”
网络越来越发达,但我们的网络生活,似乎越来越难了。
下面几个难点,有几个戳中了你?
01 难点一 还发朋友圈吗?
“我朋友圈里,可能只有微商和中介没有设置三天可见了。而我的心事也早就只敢发微博了。
即便是微博,我也有两个小号,一个追星小号一个垃圾桶小号。垃圾桶小号就是用来宣泄负能量的——反正也没人认识我。 微信沉寂、微博蹦迪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有时候感觉自己都快人格分裂了。” “当然,朋友圈偶尔还是要发的,比如转发两篇正能量的文章,分享一些随手拍的美好日常—— 因为爸妈是我朋友圈的忠实观众,如果我有一阵子没有发,他们会担心我是不是过得不顺利了,或者把他们屏蔽了。” “当代年轻人最难的自由或许就是朋友圈自由了吧,不仅仅是发朋友圈的自由,甚至连不发朋友圈的自由都是那么奢侈。”
02 难点二 我可以不在吗?
“每次有人给我发一个‘在吗?’又不继续往下说,我就习惯性恐慌,直接说有什么事很难吗?
这导致我现在只要看到这个词,都感觉面前是一个大坑等着我跳,坑边上还立了牌子标了价格。
闺蜜的‘在吗’ 一顿258元的下午茶,leader的‘在吗’是周末两天的无偿加班,大学同学的‘在吗’是下个月要随的份子钱……”
“最可怕的应该是来自八百年没联系的前同事的‘在吗’,一般是要借钱了。”
“感谢微信没有显示已读的功能,至少我还能装‘死’。不过比起‘没钱’、‘变胖’、‘秃头’,感觉‘在吗’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03 难点三 拍一拍可以撤回吗?
“上周男神在校友群里说话了,日常卑微的我只是想顺手看看他有没有发朋友圈,结果他的头像抖了两下后下面弹出来一行字‘你拍了拍XXX’,太太太尴尬了。”

“还好拍一拍最近终于可以撤回了,我赶紧点了撤回,然后看到一行小字:“如果对方使用的不是最新版本的微信,可能无法撤回。”
这简直比没有撤回功能还让人恐惧——毕竟我总不能去问他,“您好,请问你使用的是最新版本的微信吗?”
“罗宾·邓巴说,人类智力允许的稳定社交网络只有150人,而我本人,在300人的群里因为拍一拍社会性死亡。” 04 难点四 网上冲浪还顺利吗?

“上初中那会儿看花里胡哨的火星文,以为已经是网络语言理解难度的极限了,直到我现在看到满屏的类似bdjw、u1s1、yygq、gkd这些缩写。
我每天看电脑玩手机一样也没落下,结果一个梗没看懂就被人说‘村通网’。
经常睡一觉起来甚至看不懂网上在讨论什么,现在不熬夜连瓜都吃不上热乎的了,但我还要早起上班,瓜又不能帮我赚钱。
以前看综艺和电视剧是为了打发时间,现在是为了不被鄙视,不想第二天一觉醒来,不是听不懂别人在聊什么,就是被剧透…… 我以前老说我爸妈out,现在好了,连out这个词都out了。”
05 难点五 表达更容易了吗? “虽说我生活里比较社恐,但原来我还是很愿意在网上发表观点的。现在感觉大家的戾气都越来越重了,随便一点小事就一堆人在吵架。
吵架还分等级的,在评论里理性讨论已经是最初级的了,进阶一点的问候家人、带上照片挂你。每次看到谁把谁人肉了,我心里都有一点害怕,我很难想象陌生网友为了同化别人的观点可以表现出这么大的恶意。”
“如今上网的基本素养已经变成求生欲了,我现在求生欲很强,一旦有人杠我,那就是他对。 (没有冒犯谁的意思)
06 难点六 你还在思考吗?
初高中那会儿周末喜欢去购书中心,在里面挑一本课外书一待就是一整天。 后来喜欢追剧,一集电视剧40分钟,电视上每个镜头的时间平均为3.5秒。 现在,15秒的短视频我就想看完一个故事。中午吃饭15分钟,吃饭前花20分钟找下饭剧,一边看剧还能一边刷微博抖音,两只眼睛都不够用了。 书倒是买了很多,但基本都沦为了装饰品和拍照背景,而且搬过几次家之后才发现,书最贵的不是买书的钱,而是放得下书的房子。 对于我这种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来说,既没有静下心来思考的精力,又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所以,生活里早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07 难点七 真的这么难吗?
真有那么难吗?好像也是挺难的。

在信息量、价值观都过剩的互联网上,我们容易陷入一个沉默失语的状态,甚至失去思考的能力;也容易被大数据算法所绑架,被关在只有局限观点的茧房里。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网络技术建构着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真有这么难吗?好像也没有。
完美到虚假的网络形象,过度克制的社交行为,消费主义的陷阱,盲目追逐热度……当你真的开始思考,就会发现分辨这一切好像也没那么困难。
你觉得难,或许是因为你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只是花费了太多精力在可以舍弃的事物上。
保持清醒、坚持思考、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在互联网中长大的人,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


—THE END—


本文选自温血动物(staywarmblood),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八佰》揭露的8个人生真相,虐哭千万成年人 专访湖南707分文科状元何润琪:寒门难出贵子,是最大的谎言 电影里没拍,《八佰》壮士的悲惨结局 全乡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徐倩,你努力的样子真好看! 双胞胎一个上北大一个上清华,秘诀6个字!还有女生收到清华通知书说“考砸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谢微信没有已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