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是什么声音→


我是一只“活在传说中”的蚕宝宝



这不是下雨声,是我大快朵颐的声音,其实,我是一只蚕宝宝。
说起我们一族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中国的史前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大量的丝绸在后续千年由中国销往世界,成就了后续丝绸之路的传奇。

蚕吃桑叶(王泽华摄)

在我的家乡,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自古以来有栽桑养蚕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世代养蚕。
1984年,石泉县的前池河出土了象征蚕桑文化的西汉时期鎏金铜蚕,轰动考古界。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1张图片

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图片源自网络)
有专家判断,这枚鎏金铜蚕是宫廷之物,因为这里出土了鎏金铜蚕,所以石泉又被称为“金蚕之乡”。根据《石泉县志》记载,汉代时,这里的养蚕缫丝业就达到高峰。
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2张图片

工笔画家杨俊艳作品《嫘祖养蚕》
两天前七夕节刚过,但你知道吗?牛郎织女的传说中也有蚕宝宝的身影。
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一见钟情,和织女一起来到人间的,还有她从天上带下来的天蚕,织女把天蚕分发给左邻右舍,还教大家养蚕、缫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3张图片

牛郎织女(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参观我的房间:


28天扭转乾坤的真相!


在我的家乡石泉县,一个叫池河镇明星村的地方,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养蚕大户赖真彩就来到了我的房间。


赖真彩:四点钟起去喂大蚕,喂完之后去采桑叶,一天喂三次,全部活儿干完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喂蚕的确是很辛苦,但我们这里的说法是“勤养猪懒喂蚕,28天见现钱”。


赖真彩在蚕室里查看大蚕的状态(王泽华摄)

早出晚归,采桑、喂蚕、上簇、收茧……李白说“采桑绿水边”,想想是不是很美的画面?


但其实,赖阿姨的一天很是辛苦。照顾我从出生到结茧,全程大约28天。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传说!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4张图片

年幼的蚕宝宝非常脆弱(王泽华摄)
那就是,蚕农之间不能相互走动,万一外人闯入,就会惊扰到我们。我请隔河相望的力建村养蚕大户谭小琴,给你们讲。

谭小琴:我小时候就听父辈讲,蚕是个“神虫”,比较敏感的,不让外人来看,后来我自己养蚕了,我就知道了,那不是不让别人看,就是怕别人家的蚕有细菌、有病毒了,就把细菌和病毒带到我家来了。


谭小琴在摘桑叶(王泽华摄)


我的家乡石泉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历史上缺少公路、交通极为不畅,属于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养蚕技术、设施条件等都还相对薄弱。


谭小琴:我八几年养蚕的时候,规模比较小,也没有专业的蚕室,就是哪儿能放一个架就放一个架,那时候养的蚕,也就是每张四五十斤的产量。


老式的蚕架和蚕簸(王泽华摄)


现在谭小琴通过改良养蚕技术,蚕茧产量已经提升了一倍!奥秘就在……
首先,我们有了自己的“托儿所”。
就是“小蚕共育”技术,让技术较好的养蚕大户,帮助大家把小蚕带大,然后周边蚕农再把我们接走,这就大大提高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你看,蚕种的存放方式也改变啦!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5张图片

这就是现在用的蚕种盒(图片源自网络)
还有,我换了“新口粮”桑叶的口味——它们是来自江浙一带的农桑14号、强桑1号。

谭小琴:农桑14号(桑叶)叶块长得非常密,产量也非常高。今年为了提高蚕茧的质量,从江苏的金坛又引进了一批新的簇具,试验了两次了都非常成功,蚕茧质量也很好。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6张图片

以前用柏树枝、油菜杆、麦秆作为簇具(王泽华摄)


在我们“上簇”,也就是结茧时,以前是用柏树枝、油菜杆、麦秆作为簇具,造成有柴印茧、黄茧、“双宫茧”等问题,影响蚕丝质量和蚕茧产量。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7张图片

现在从江苏金坛引进的新式蚕簇(王泽华摄)
我们还有了大管家——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工作的高级农艺师张正毅算了一笔账。

张正毅:今年市场价我们春茧的话,15块钱左右(每市斤),但是我们收的是20块钱(每市斤),中间的差价是县里付。投资比较小,一个月就能见收入,非常适合农村发展,解决吃穿问题。


看我如何带领秦巴山区


腹地的石泉县脱贫致富!


去年石泉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占全县GDP的六分之一。


现在,我们正在想办法如何让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8张图片

天成丝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选茧(刘涛摄)

陕西最大的织绸生产企业,就是石泉县的天成丝业,他们目前正积极对接江苏的高校和丝绸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努力提高我们的养蚕技术、拓展销路。


自动缫丝机头正在理绪,也就是找一枚蚕茧的丝头(王泽华摄)


东西部扶贫协作,江苏省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大。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王艳红挂职到我们石泉县担任副县长已经两年了,她对石泉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


王艳红:江苏金坛三星村出土了蚕图腾“钺柄骨蚕”,是一种古代的礼器,我们陕西石泉县池河镇也出土了“鎏金铜蚕”,可以说两地的蚕桑文化是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的,现在我们又通过“苏陕协作”的产业扶贫来推动两地蚕桑产业的发展,带动两地百姓共奔小康。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9张图片

江苏金坛三星村出土的蚕图腾“钺柄骨蚕”(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我们陕西的桑园面积位列全国第四;石泉的养蚕量也已经连续八年位列陕西省第一、西北五省第一,生丝品质达到了5A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2014年以来,石泉已有3460户贫困农户从事兴桑养蚕,其中60%通过养蚕已脱贫致富。


听,这是什么声音→_第10张图片

陕西省蚕茧产量及桑园面积排名(图片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采桑曲》改编:袁国辉,朱宏亮。取材于当地小调,描写田野阡陌、河畔桑林之间,青年男女采桑、嬉戏的场景,显现出田园生活的轻快乐趣)

谭小琴:过去喂一张蚕就能卖到几百块钱,现在一张蚕就能卖到2000多块钱,我一年养五六十张,也就是十来万块钱了吧。


赖真彩:本来我这个人就是心态很好哦,现在的心态肯定比以前还好嘛。原先就是愁吃、愁穿、还愁没钱花,现在可以说不愁吃、不愁穿,还不愁用,都不愁了!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策划/武俊山 崔新

审稿/李谦 记者/王泽华 刘涛 编辑/张娅喃

更多新闻:
南阳要占万亩基本农田建养猪场,当地村民:没有口粮了!
“我手上还有单,火灭完我就走了”
女子踩漏自家阳台坠楼?通报来了
男子骑摩托拖行小狗,网友怒了!警方“直播追凶”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这是什么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