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



许多导演的处女作永远都是在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与家乡,与时代,与自己。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孙傲谦导演的这部《少年与海》格外引人关注。这部影片在形式手法和美学风格方面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气质,光影之间,油画质感的影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野孩子”的江湖气概。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1张图片


《少年与海》片名道出了最核心的故事内容,但坐在银幕前,很难将主人公小杰称为“少年”。小杰身材矮小,满嘴谎言,浑身是土,比起“少年”,他的举手投足是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江湖气概。但与此同时,作为少年的小杰,又个性鲜明,嬉笑胡闹,动机单纯,极具孩子气。这样强烈的反差,揭开了一个属于底层留守儿童的情绪世界。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2张图片


如果将近些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儿童片做个分类,一些主流的作品的会让观众在纯真无邪的儿童故事中找到单纯的感动,用时代或是情感打动观众的内心。《少年与海》属于另一种作品,它粗砺的质感,对于东北农村的刻画,气质与一般儿童片相去甚远。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3张图片

但儿童又是它的中心,也是全片叙事视角的基点。片中的小杰并不是传统儿童片中被保护的、传递美和单纯的少年。小杰寄人篱下,少被关爱,更缺少教育,他过早地学会用一些小小谎言维持生存。这个少年是一颗自由成长的种子,扎根于成人世界的一片荒芜之中。

除此之外,《少年与海》也是一部记录在景框之中的电影。片中很多场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门框、窗框,框着的是这一家人以及他们生活着的低矮平房。而反复跨越景框,甚至打破玻璃的,正是小杰这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4张图片

童年的残酷、无奈、贫穷、缺爱,淹没着自由生长的少年,他的线条坚硬粗旷,那便是成长的铠甲。

他凝视的,他期盼的,他梦想的,还有世界在他身上的残酷掠夺,皆在此片之中。

下面,让我们通过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对孙傲谦导演的映后采访,来更深入地了解关于《少年与海》的幕后故事吧!这个儿童演员出人意料的江湖气质,在这场访谈中也可以找寻到一些线索。

《少年与海》由欢喜传媒出品,安乐影业联合出品,未来在院线上映后,将上线精选电影平台欢喜首映APP独家播出,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本片!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5张图片

Q:这是您的长片处女作,包括演员在内的主创团队几乎都是第一次参与拍摄或者是第一次独挑大梁。虽然如此,但呈现出的效果是非常惊艳的,导演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A:预算的限制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也是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像是主角小杰,他的表演从台词到动作都非常有特色,和普通的儿童演员完全不同。小杰他其实是和我家同一个村子的孩子,在我们选择演员的时候,很多儿童演员都缺乏那种属于农村的,粗糙的气质。


小杰身世比较坎坷,他已经16岁了,但从没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过。他在学校里只上过半年学,因为太调皮,与老师发生肢体冲突,后来还被送到庙里,但又被送了回来。


小杰的生活就是在家里刷短视频,与正常孩子的校园生活相去甚远。小杰这种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表现令人觉得表演的痕迹很重,但实际上影片中百分之九十的台词都不是我们成年人写出来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根据生活经验随口编出来的。


他对短视频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有些词句他自己并不能正确地把握其中的意思,他也会本能地偶尔冒出一些台词。并且录音的老师会要求演员的台词把声音压低一点,但声音一压低,他台词的效果又完全无法体现出来了。

Q:片中的一些超现实的段落,还有海怪与传说都令人印象深刻。与其说这是一个风格化的影像,不如说这也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而然的东西被呈现出来,您认为是这样吗?


A:形式上是有一些设计的,但现在再回看这部片的时候,其实涉及到怎么去看待东北,尤其是东北农村的问题。说到东北农村有很多标签性的东西,但大多数东北人的记忆中,家乡就是这样的。我不回避东北的大红大绿,东北的一些粗俗的娱乐的生活状态。但这片子里面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是小杰带给我的。


小杰和我第一次见面是2017年夏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刚砸了别人家的玻璃,被奶奶打了一顿,身上还有血淋淋的伤。我第一印象感觉他的样子实在是很不起眼,但说起话来像个小大人一样。


见他之前我知道他几乎没和父母有联络了,但和他聊起父母的话题,他眼睛转得特别快,说父母在国外打工。后来我让他带我去玩玩,骑车一下午,说是到一条大河去洗澡。但是他带我来了一片海,他不知道那是大海,在那里给我说他知道父母再也不会回来了。


小杰没有朋友,所以就经常自言自语。有时候他还经常会故意吓唬别人,恶作剧一样的。小杰这种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也对电影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6张图片

Q:这部影片的画面非常美,您为何会在这样的一个故事背景下,把影像的美发挥到极致?


A:与其说美,不如说本来的样子就是这样。这个场地就是我家人生活的环境,这个场景也并不是我们的美术老师精心设计的,家里的油渍都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自然而然沉淀下这样质感的东西。


大家对很多东北题材的影像都有大概的印象,但是呈现出来的画面其实是与创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关系。这个故事整个世界都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绚丽的、浓烈的,会有一点脱离现实。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很多比较写实的东西也被我们选择性放弃了,这些更超现实的影像,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符合一个孩子的世界。

Q:您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有和经典电影的经典镜头的相似之处,请问您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A:这个问题很现实,很多导演都给了我影响,这无法规避。其实很多现在看来相似的场景,当时都是在无意识的创作中相遇的。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今后的创作中怎么去挖掘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说库斯图里卡,我创作的参照系里也完全没有这样模仿致敬的计划,其实我觉得东北人在生活风格方面和吉普赛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些感情色彩、地理环境也很像,这种相似是创作者潜意识之中的。与《四百击》的相像就更为奇妙,在长镜头、大海、少年等意象的作用下,使大家产生这样的联想,但实际上我个人还没有看过《四百击》。

Q:这样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片中的盲人和三人乐队曾经出现了三次,可否简要解释一下这代表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


A:我个人不觉得本片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我的片子可以说是有一些奇怪的元素,但对于现实的探讨与魔幻现实主义还是有本质不同。

Q:结尾警察破案略感生硬,为什么这样设计?


A:剧情之中是成年人想要带着孩子去警察局做假证,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证言警方只是做一个参考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甚至姐姐这个角色一直是最纯洁的形象,也是半要挟这个孩子去做假证。至于孩子到底说的是真话还是做伪证,但这部分内容我们没有交代,做了一点模糊的处理,主要还是展现孩子的一个挣扎。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7张图片

Q:在船舱的段落,片中有很多有意为之的镜头调度设计,请问那样的意图是什么?


A:有现实的部分,也有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部分。两者之间镜头的设计、调度都是为了作用于情绪和叙事的,达到虚实之间的转换。后面撕书的的段落也是,这样一个野孩子,他的美好世界,浪漫化的憧憬,与他身边的成人世界的割裂。船舱段落的设计其实是全片中比较难的一个部分,因为船舱当中几乎包含了所有他生活中的、记忆里的人依次出现,通过镜头的运作方式,来跟随孩子去经历一场略带悲凉的冒险。

Q:片中对于姐姐这个角色,好像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她似乎是想逃离这个地方。


A:是的,我们其实是设计了一条有关于姐姐和姐夫完整的线索的。但后来结构全片的时候,还是决定把关注点聚焦到小杰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在设计形象的时候,姐姐的外形与舅舅和小杰甚至环境都是有一定出入的,因为姐姐的确是想要逃离这里。甚至小杰在回忆父母的段落,父母也是姐姐和姐夫来扮演的。小杰对父母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投射在姐姐与姐夫的身上。

Q:一般的电影往往会有首尾呼应的设计,但是最后好像没有呈现课程报告的部分。


A:我曾经写过一版这样的结尾,小杰没有出现,但是他的报告被孩子带过来了。后来想到和李沧东导演的《诗》有些相像,而且我认为没有必要非要追求首尾呼应回到教室。还有一版结尾是他出了书店,在回家的路上痛哭,最后也是出于各种考虑没有选择。


现在结尾的那个镜头,小杰的抬头,其实也是一件很意外的事。那个段落是2017年最开始拍摄的部分。我们当时结束后没有喊停,小杰自己抬起了头,那个眼神把我们都击中了。反复思考之后,我们发现那个结尾是最适合孩子的结尾。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8张图片

Q:导演是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请问出现在哪里?


A:是骂人骂得最凶的工友。但是由于成本的原因,我们的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得扮演一定的角色,那个角色还需要打他,我们想来想去还是自己上阵。我们拍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求他演戏,和他商量,甚至应他要求给他钱。后来他对钱失去兴趣,又要玩手机、买零食,对小杰的连哄带骗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最后吓唬小杰的角色,由我来出演也是因为他对我还有一点点忌惮,只能我来演。很多长镜头甚至不是我主动想要的,是因为孩子,这个非职业演员很难控制,如果选用正反打镜头,真的很难抓到小杰把戏演完。

Q:如果再拍一次这部影片,您在剧作上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做法吗?


A:因为我也是新导演,第一次拍剧情长片,难免有些地方有用力过猛之感。如果再来一次,我想形式上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可能会更简单,风格化的东西会少很多,孩子的细节和故事可能会更完善。


我拍的时候也在想,如果能有一部纪录片去拍这个孩子,可能会有更多意外收获。因为我和孩子的关系太熟了,所以没办法再去做这件事,他身上有很多远比这个片子要生动的东西。


我们看过很多留守儿童的题材,当我真的去接触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才发现很多艺术作品和生活比起来远远不足。这个孩子本身的、有生命力的感觉是很奇妙的。他改变了很多我原初的想法。这部影片也许能让大家关注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孩子。

Q:本片由很多精彩的长镜头调度,场景的介绍、船舱的镜头、烧纸的段落、镜像的运用,这些影像的产生是怎么样的呢?


A:这个孩子是很难控制的,长镜头几乎都是不排练的,大部分演员也好多不认识字,所以基本都是靠我们讲戏。在一遍一遍的过程中,摸索台词,调度也是他们自己的样子。摄影指导几乎都是跟着演员在动,移动设备的镜头在现场都是随时在改变的。可以说是一条一条磕出来的,当然偶尔也会结合基本的设计。


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惊人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