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大卖之后,穷病这个词也就火起来了。
以前看到有人说月薪三万不够用,年薪百万刚脱贫,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毕竟买不起进口奶粉、打不起进口疫苗可以用国产的,富人有富人的生活,穷人有穷人的活法。
但后来发现穷人的活法就是俄罗斯轮盘,指不定就摇到了哪颗子弹,换谁都要搏命。
更不要说生病了,进了医院,运气好是生离,运气不好就是死别。
大学时候,自己也是挺穷的。一日三餐不离食堂,一年难买几次新衣。
请人在外吃顿饭也得拮据一阵子,月末有时还得找基友蹭饭,出去玩指的都是市内,旅游更是一种奢望。
但是现在想起来并不觉得那时候苦,反而觉得挺快乐的。
即便身无分文,但也心态平和,毫无焦虑。
但是我发现工作以后穷是不行的,不仅是一种病,还是一种罪。
而且年龄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一方便来源于生活中,现在所谓的中年危机,很大一部分最终都转化为经济压力,让人难以承担。
另一方便来源于工作中,工作这事本身属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它不存在中间态。
也就是说要么上,要么滚。
同一批毕业进入社会的小伙伴,有的去了行业巨头,跟着做成几个成功项目,简历里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的时运不济,仅仅参与了一些不上不下的项目,被人挑三拣四。
几年下来差距就非常明显,而且会越来越大。
我们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对于很多人来,从现在的生活就能看到未来,
除非真的出现了某个非常的际遇,而这个际遇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
于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中游们要么上要么下,稍作犹豫就瞬息万变。
所以穷病不是你想不得就不得,而是一懈怠就急转直下。
而在社会里,穷病似乎更是根深蒂固。
近几年来,寒门难出贵子,中国阶级已经固化等观点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传播,
而在这些观点的背后是大量事实进行支撑。
比如重点大学里农村大学生比例越来越少,
比如精英阶层的孩子接触到的优越的教育资源,
比如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的那席发言。
于是我们感叹,贫穷不仅是一种病,而且还会遗传。
穷病着实让人绝望,似乎也没法医治了。
那让我们古今中外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大多人都知道科举是中国古代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但是其实科举是从隋朝开始实行的,也就是大约1400年前开始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之前选拔人才是通过什么方式的呢?
在秦朝大一统以前,官吏主要是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即世袭制,
世袭制不用多说,官爵的后代世袭爵位,而平民的后代基本上只能是平民。
而战国中后期到秦朝,因为战争频繁,官吏的选拔多出与军功。
到了汉朝以后,主要采用了察举制,即一种从乡里开始的由下往上推荐人才的选拔制度,
比如大家数值的曹操,就是二十岁时候通过举孝廉入仕。
但这种方式推选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乡绅官吏之后,普通人依然很难获得举荐机会。
曹操成为一方霸主后,提出了“唯才是举”,并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了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
即朝官中推选有德旺的人出任“中正官”,到各地考察人才,打分评级,
但这样的方式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人才依然被门阀士族垄断。
总的来说科举之前,在不透明的选拔制度下,除非改朝换代,否则普通人很难实现阶级跃迁。
但是即使采用了科举制度,但是大部分人才依然是官吏后代。
比如唐宋八大家,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皆是通过科举进士及第,从而踏入仕途。
这八人中,韩愈,柳宗元、三苏、王安石、曾巩七人都是官宦世家,家境殷实,
而欧阳修父亲也曾是绵州军官,只是在欧阳修三岁时候英年早逝,导致欧阳修母子流离失所,相依为命。
可见科举之下,依然难逃阶级固化的结局,平民依然是平民,穷人家的还是依然是穷人。
在欧美,阶级固化同样很严重。
美国知名大学中,只有9%的学生来自底层50%的人群,高达74%的学生来自上层25%的人群。
而在英国,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总人数,相当于英格兰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最有名还是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一部纪录片“7 UP”(七岁起),
片中访问了14个在英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七岁小孩 (有来自孤儿院的孤儿至上层社会的小孩),谈谈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此后, 每七年回去重访那些长大了的小孩,直到今年他们四十九岁。
40年拍摄下来基本上印证了富人孩子基本不会偏离精英社会的培养期望,穷人孩子仍然无法脱离底层社会的命运。
当然其中有一位孩子是命运的漏网之鱼,穷人的孩子成了教授。
可以说除非社会动荡、战争叛乱、改朝换代,
否则无论古今中外,阶级固化都是非常严重,穷病确实是会遗传的。
其实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你处于精英阶层,
依靠着祖上荫庇,加上自身的努力,拥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你肯定也会给子孙后代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同等情况下,他们自然会更加优秀,这点无可厚非。
而平民阶层甚至贫民阶层呢,怎么办呢?
读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跋山涉水耗尽心力,才走到别人的起点,故事听起来很寒酸,很感人,
但本身不正是一个成功流动的案例吗?
如果真的是阶层固化,你奋斗了十八年也不可能和有钱人家的女儿面对面坐着,因为你们注定是不可能有交集的平行世界的人。
富贵人家接受贵族学校教育,掌握好的教育资源,这跟穷人受教育无从改变命运,有关联吗?
经过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确信以及肯定,我不会再退回父母辈的状态。
父母的阶层决定孩子的起点,不能决定终点。阶级跨越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少有人能在短短一代内便顺利完成。
西方人有句谚语: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你,只是开疆拓土的第一代人而已。
所以你从大山里走出来,能在城市立足了,这算是走了一步;
你通过自己努力,能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了,这又算是走了一步了;
你在你工作领域里有所积累,能独当一面,这㕛是走了一步;
你能够安家立业,通过自己双手让家人过得更好,这叒是走了一步;
经过多年奋斗,终于在某个领域内小有名气,实现基本的财务自由,这叕是走了一步。。。
这每一步都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努力才能实现,但常人即使经过那么多努力奋斗,走了那么多步,也不过走到别人的起点。
可是至少让自己的穷病从病入膏肓缓解到了犬马之疾,让自己跨越了两三个阶层,让自己的后代起点比自己更高,不用担忧自己经历的焦虑,
这样我们就至少足以欣慰了。
穷病无药可救,但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它。
孟子三岁丧父,家境潦倒,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为了教育孟子,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最终孟子学有所成,终成亚圣。
岳飞生逢乱世,民不聊生,又逢黄河决堤,家庭难以为继,
岳母勤俭持家,刚直不阿,在国家存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最终岳王爷忠义殉国,名垂千史。
小明认为社会阶级固化,坚持“唯出身论”、“读书无用论”,
口头禅是“看人家美国多好”,“我要是有XX,也XX”,
上班混日子,下班后就玩游戏,追剧,
睡前躺在床上刷到某个新闻,然后大骂一句“WSC就是个SB,他没他爸什么都不是”。
这才是真正的穷病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