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是永远也补不完的

之前上研的口号一直是打基础,从九月份开学以来,也一直在看基础知识。昨天这学期的核心课程分布式系统终于开始上课,突然发现自己在专业方向上也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参考书需要看,很多资料需要查,末了还要写一篇综述。这些事情如果认真去做,加上两门数学课,大概就没有太多时间让我去补基础了。另外还有一门移动计算,说实话,原本我是不想选这门课的,因为看不到这门课的重要性。等上了几次课才发现,移动计算不但和分布式计算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是未来很有前途的技术。看来这门课也要花不少精力。

前面提到的两门课,加上测控与仿真技术,就是这学期的全部专业课。现在想想当时老师帮我们选课,还是很合理的。前面两门课是老师指定要选的,测控是老师推荐选的。刚开始觉得自己没多少选择的余地,挺不爽的。现在才发现,前面两门课的确重要,特别是移动计算,当时我还看不到这门课的重要。后一门相对负担比较小,考试容易通过,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学好核心课程。

打基础和选课这两件事,自己的想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开始的想法是基于自己以前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产生的,难免有些保守和滞后。基础是永远也补不完的,奢望把基础打得牢牢的再做研究那是不现实的。等你把基础打牢,别人已经把成果做出来了。眼光如果不朝前看,怎能超过别人?前几天看计算机网络时,书中有一篇对packet-switch的发明者Leonard Kleinrock的专访。记者问他为什么专注于网络技术的研究,他回答说当时他在MIT攻读博士时,身边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信息和编码理论,因为当时大名鼎鼎的克劳德.香农就在MIT。但他发现这个领域重要的问题已经被香农研究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问题都很困难,难以出成果了。于是他决定开辟一个新的领域。MIT当时已经有很多台计算机了,他觉得让这些计算机相互之间通信一定会是重要的需求,最后他就选择了这个方向。试想如果Kleinrock不把眼光放长远些,他到最后也许只是一个平庸的学者。

从下个月起,我肯定要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新开的课上了。但这并不是说基础就不重要了,手头的这几本书看了一半,以后有时间还会继续看。我相信很多知识用到了再补也不迟,而且那时有了需求,补起来效果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