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问题:
如何合并多个Jupyter Notebook的笔记为一个笔记文件?
经常用Jupyter Notebook写Python代码,看到这个需求不是想去找轮子而是想自己做解析和合并。通过深入文件格式去加深对Jupyter Notebook的了解。用Jupyter 写代码有很多优势:交互式的编程体验、文档图表整合、扩展性强而且非常容易复现结果。
从2017年开始,已有大量的北美顶尖计算机课程,开始完全使用Jupyter Notebook作为工具。如李飞飞的CS231N《计算机视觉与神经网络》课程,在16年时作业还是命令行Python的形式,但是17年的作业就全部在Jupyter Notebook上完成了。虽然现在又推出了Jupyterlab,不能否认的是Notebook仍然是很值得使用和研究的工具,因此除了改主题安插件之外,探索更多的Jupyter Notebook用法和原理是有趣有用的。
用文本编辑器打开一个Jupyter Notebook文件,惊奇地发现不是乱码,说明不是直接存二进制格式而是文本格式,那就不用按数据块去解析了。如下图,熟悉的大括号和键值对让人想到JSON,仔细看果然是JSON,那读取就容易了,关键就是各个键的意义和数据组织。
Jupyter Notebook的文件是通过json格式存储和组织其中的数据的。JSON (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独立于编程语言,基础的结构就是 {键1:值1,键2:值3}这样的字典形式,值可以是数字、字符串、数组和字典。Jupyter Notebook的顶层结构是一个键值对:{“metadata”:{},“nbformat”:4,“nbformat_minor”:0,“cells”:[]}
我们写代码的一个个格子对应的就在cells里,我们交互产生的数据都记录在cells键对应的列表里,如下图
其他的键,像metadata是一些描述性的元数据,因此我们重点关注cells的列表。
我们在里面写代码的一个个小块就是一个个cell,它整体也是一个字典,包含cell_type(内容类型)、source(我们输入的内容)、metadata(描述性的元数据);这三个键就构成了一个cell。如下面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结合上面 代码块区域示例 的图来理解。
其中execution_count 、output和attachments是不一定每个cell都存在的键,因此做解析是要有判断语句。cell_type有3种选择:code、markdown、raw,下面对这三种类型分别解析。
代码块通过cell的cell_type标识 “cell_type”=“code”
代码块里装的就是我们写的一行行代码,代码装在source键对应的列表里,source键对应的类型是列表list,列表里是字符串,一行代码是一个字符串。executioncount表示执行次数,对应我们前端能看到的In里的次数。
metadata记各种元数据,包括一些插件产生的数据,例如我安装了一个看执行时间的插件ExecuteTime,每次运行可以看执行耗时和最后一次执行的时间,这个数据也是会记录在ipynb文件里,对应的就装在metadata里,如果在一个没安装这个插件的环境里运行就不会读metadata的对应内容,可以说metadata给jupyter提供了很好的扩展性。代码输出的内容在output对应的列表里。output的列表里装的不直接是数值或字符串,而是字典,outputtype有多种可能,包括正常的代码输出的stream、execute_result,还有报错输出的error。
Markdown块是写报告和文档常用的cell,在前端会渲染出很好的效果,因为语义和格式就通过markdown本身约定的格式体现,对应记录的数据比代码块简单。不涉及输出所以不需要有output键,核心就是source和metadata。
无格式块的官方说法是叫 Raw NBConvert,对应cell_type的值是raw,因为是纯文本效果,在页面上不做特殊渲染,和markdown有的内容基本一致,核心就在source的字符串列表里。
基于以上我们对Jupyter Notebook文件结构的了解,就可以开工写合并多个ipynb文件为一个的代码了。假设我们需要合并一个文件夹下的所有ipynb文件为一个,根据文件名的顺序组织。我们首先读取得到需要合并的文件名的列表,然后通过json库读取ipynb文件的内容,因为我们写的代码、文字、代码输出结果这些都在cells里,而且顺序是cells列表里元素的顺序,所以我们合并cells里的内容就实现了这一需求。代码如下:
import os
import json
wpt = 'd:/readingForDS/'#文件所在路径
for root, dirs, files in os.walk(wpt):
flst = files
flst = [wpt + f for f in flst if f.endswith('.ipynb')]
jmain = json.load(open(flst[0], 'r', encoding='utf-8'))
for f in flst[1:]:
jn = json.load(open(f, 'r', encoding='utf-8'))
jmain['cells'].extend(jn['cells'])
with open('ipynb-combine.ipynb', 'w', encoding='utf-8') as wf:
json.dump(jmain, wf)#写入文件
因为nbformat等键是通用的,所以代码中直接用了第一个ipynb文件的nbformat值。一个合并的效果如下图
关于合并多个ipynb文件这个需求有一个挺好的轮子是https://github.com/jbn/nbmerge 。
同样的思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条件对一个大的ipynb文件拆分为多个文件,例如按章拆分一个读书笔记(每个章节的特征是用了markdown语法,如 ## 第3章 用Python读写Excel文件)。
了解了Jupyter Notebook的文件组织结构之后,除了合并ipynb文件还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其实我们可以造很多轮子。例如自己实现:
导出ipynb文件为py脚本文件的代码示例如下:
#ipynb 2 py
jn_py = []
jn_py.extend(['#!/usr/bin/env python','# coding: utf-8'])
ja = json.load(open('ipynb2pdf.ipynb', 'r', encoding='utf-8'))
for c in ja['cells']:
if c['cell_type'] == 'markdown':
jn_py.append('\n{0}\n'.format('# '.join(c['source'])))
elif c['cell_type'] == 'code':
if c['execution_count'] == None:
jn_py.append('# In[ ]:')
else:
jn_py.append('# In[{0}]:'.format(c['execution_count']))
jn_py.append(''.join(c['source'])+'\n')
elif c['cell_type'] == 'raw':
jn_py.append('\n{0}\n'.format('#'.join(c['source'])))
with open('ipynb2pdf-c2py.py', 'w', encoding='utf-8') as wf:
for k in jn_py:
wf.write(k+'\n')
# ipynb 2 md
md_str='' #两种模式:直接装到一个字符串里或装到列表里,一行是一个字符串
for c in ja['cells']:
if c['cell_type'] == 'markdown':
md_str = md_str + '\n' + ''.join(c['source'])+'\n\n'
elif c['cell_type'] == 'code':
md_str = md_str + '\n```python \n' + ''.join(c['source'])+'\n```\n\n'
if len(c['outputs']) > 0: # !=[]
for o in c['outputs']:
if 'text/html' in o['data']: #keys
md_str = md_str + '\n' + ''.join(o['data']['text/html']) + '\n'
elif 'text/plain' in o['data']:
md_str = md_str + '\n' + ''.join(o['data']['text/plain'])+'\n'
elif c['cell_type'] == 'raw':
md_str = md_str + '\n' + ''.join(c['source']) + '\n'
with open('ipynb2pdf-c2md.md', 'w',encoding='utf-8') as wf:
wf.write(md_str)
因为有时候我们在Github上看ipynb格式的资料时,可能会加载不出来渲染的效果,这时候懂得了上面的Jupyter Notebook的文件组织结构后,我们可以从原始数据大致确定看的ipynb里有那些代码,输出的结果。
总结这篇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