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之殇?“去小米化”的企业终将会积极拥抱小米

小米生态链之殇?“去小米化”的企业终将会积极拥抱小米_第1张图片

文丨陈选滨

来源丨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或许,现在的华米科技多少有些喜忧参半!

一方面,9月21日,小米官方发布公告,据IDC数据显示,2019年Q2小米手环全球出货量与市场占有率蝉联第一,同比增长42.2%。

作为小米友商,这固然可喜,但同时也表明,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上华米科技难免要继续活在小米的光环之下,出走小米生态链便多了几分难度。

另一方面,进入下半年,从6月至9月,华米科技连续举办多场发布会,主推专属品牌Amazfit新品,急切想要建立自家品牌的市场优势。

但是,从百度指数等相关数据来看,如此高频动作的背后,华米手表的热度终究有些不足,难以企及小米手环。

与华米科技类似的,小米生态链中的诸多企业如绿米、云米等在上市后都选择加大投入,专注于自家品牌的建设,但效果似乎都有些不尽人意。

如今,打造自家品牌,摆脱小米IP的单一产品线模式逐渐成为了许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后续发展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也被外界认为是“去小米化”的独立行动。

但是,从当前市场情势来看,与华米科技一般喜忧参半的小米生态链企业似乎也不在少数,未来的独立发展值得讨论。

“去小米化”是小米生态链之殇吗?

在时代的风口,雷军看中了IoT的未来潜力,通过小米生态链的协同迅速在各个细分领域进行布局,使得小米近年来发展向好,一度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但是,摆在小米面前的依旧是一条坎坷的前行之路。手机市场下滑,AIoT的布局亟待深化,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面临着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在5G与智能时代到来之前,小米的发展仍然面临高涨的市场风险。那么,在如此局势,生态链企业的“独立”“脱离”似乎显得有些凉薄,会成为小米生态链之殇?

或许,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免对这场生态链企业的“独立战”作一个简单的判断。

其一,小米生态链企业不等于小米的子公司。

结合《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的角度来看,小米对生态链采用的是“投资+孵化”但不控股的方式。对此,华米、绿米、云米等等生态链企业在定位上是小米的合作伙伴,而非子公司。

两者的区别在于小米生态链企业是独立公司,并非小米的附属,也就没有“独立”一说。所以,华米的Amazfit、绿米的Aqara等自家品牌建设是可以理解的,基于企业的多品牌运营,这样的趋势也是一种良性的商业发展。

其二,“去小米化”不等于脱离小米。

客观来看,“去小米化”并非小米与生态链企业的合作出现问题,而恰是两者的合作太好,市场与外界的观察陷入误区,误以为生态链企业的自有品牌建设是一种对小米的叛离。

然而,事实上小米与生态链企业的合作一直保持着深入且高效的关系。

就拿华米科技来说,在其招股书中,小米设备贡献率占比高达82.4%。此前,与小米合作的小米手环4上市之后,便以8天时间突破百万销量。

这种关系也没有在“去小米化”的过程中有所疏远,华米科技最新的财报对小米设备的贡献率同样予以充分的肯定,为企业发展带来可观的营收。同时,华米科技也正在与小米共同研发小米手环5,兄弟合作还在持续。

华米科技的创始人&CEO黄汪曾在接受凤凰科技的专访中表示,“在他的计划中,永远不会存在‘脱离小米独立发展’的可能。”

不难看出,“去小米化”的发展是通过丰富品牌和产品来平衡小米设备与其他品牌设备的占比,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品牌运营模式,不是脱离小米。

所以,生态链企业“脱离小米”的看法已是将两者的关系夸张对立化,过于主观性。

那么,本身独立的生态链企业在追求多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而出现“去小米化”的现象也实属正常。前期过于依赖,后期平衡发展,生态链企业良性的发展也将回馈小米投资上的收益,这是一次双赢的表现。

自有品牌建设对于生态链企业是多么重要?

打造自有品牌对于华米、绿米等生态链企业而言,是希望市场与外界能通过其他的渠道来看到小米之后的自己。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不宜壮大发展。

生态链企业终究是一家独立的互联网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智能相对论(ID:aixdlun)陈选滨通过对未来发展需求的观察,生态链企业开辟新的品牌道路或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单一的品牌输出无法满足生态链企业下一轮的高速增长。

小米生态链的发展是基于“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的推动。随着当前手机市场下滑,小米手机的销量首当其冲,据Canalys的数据来看,2019年Q2小米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下滑20%,如此势必影响其他小米产品的增长,特别是手环、充电宝之类的手机周边产品。

小米IP的价值赋能已经过了爆发期,接下来的存量市场竞争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对于各自用户群体的维护,类似于早期的高速增长或将难以再现。

那么,生态链企业的增长便不得不依赖于开展多品牌建设,扩大产品输出的渠道来保障。

当然,连小米IP都无法办到的事情,若是依靠自建品牌来期望企业的高速再增长,这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若能保证企业可观的盈利水平已是无过之举。

同样的,基于风险分散的需要,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生态链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确是非常必要。

其二,克制的小米指标与生态链企业的增长需求存在盈余矛盾。

雷军曾在小米6X发布会上,对外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这个指标直接影响了小米与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盈利水平。

以小米生态链的另一家企业来看,石头科技在呈交的招股书中,显示其2016年-2018年的毛利率仅为19.21%、21.64%和28.79%,相比于其他同行35%-45%的毛利率,显得非常的克制。

在市场趋利的商业规则面前,小米的克制对于其他生态链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同时,小米的用户群体对于这种低毛利、高性价比的模式极度推崇。

那么,生态链企业若是想要提高毛利水平,促进公司高速发展,光靠小米品牌显然不太可行。新品牌、新用户、新市场的开辟成为了新选择和方向。

其三,生态链企业的宏大发展愿景需要突破小米ODM厂商的身份。

小米生态链的发展基本上是跟随小米的战略而行,而对于生态链企业,处于小米生态当中,最终的状态很可能是小米的ODM厂商。

这样的发展天花板在某些程度上多少是不符合企业与创始人期望的。

华米科技的愿景是希望通过“云+端+芯”企业核心战略,打造“三位一体”的健康云服务。

可见,华米并不满足于仅是作为手环设计与制造商,止步于智能硬件的研发与生产。要突破硬件的格局,就得先需要走出小米的战略影响,打造自己的产品线,来布局自家的发展格局。

可见,自有品牌建设承载着小米生态链企业诸多期望,从近期的盈利提速到长期的发展愿景,都需要它们走出一条新道路,独当一面。

离开了小米,还能不能打?

尽管华米科技对于Amazfit品牌的投入得到了市场不错的反馈,据最新数据显示,该品牌全球排名第5,增长不错。

但是,其背后依旧难掩未来发展的困顿。仅是华为智能手表的突然发力,便足以为其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

当前,华为智能手表全球排名第6,市场份额为2.8%,紧逼前位的Amazfit,大有超越之势。

在自有品牌建设上,离开了小米,生态链企业面临着复杂的竞争局势。

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小米生态链的一些企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践行。从他们的产品与模式上,智能相对论(ID:aixdlun)似乎也能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方向。

首先,缺乏创新差异的产品陷入与小米的内部竞争。

生态链企业自有品牌的建设大多没有脱离原有小米产品的概念模型,石头科技脱下了小米IP还是在做扫地机器人,从产品功能、价格定位和受众群体来看,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这样的情况直接造成了石头的扫地机器人避不开与小米竞争的局面。而小米的扫地机器人恰是出自石头科技之手,这就是典型的“我打我自己”的情况。

产品差异化在同一个市场竞争中尤为关键,特别是对于小米生态链企业而言,本身小米大多产品便是出自于他们,在技术、产品、设计方面基本持平,若不在方向上进行差异化的调整,基本上会陷于与小米的徒增虚耗。

云米在这个方向上便是颇具先见,虽然和小米一样同是做智能家电,但是其选择将家电产品打包,以套装的形式进入市场。

如此一来,便可避开了与小米进入单品竞争的尴尬局面。偏向于家电领域的定位使其被视为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企业的竞争对手,而非小米。

其次,离开了小米的IP赋能,自有品牌的单军作战显得十分薄弱。

虽然产品质量与功能上相距不大,但互联网的IP价值已呈溢出效应。单是看华为在智能手环的表现,据IDC数据显示,2019年Q1华为出货量同比增长282.2%。

这个增长速率几乎可以快速颠覆市场格局,同样也给行业的其他品牌带来极大的市场压力。

华米在进入下半年后频频举办新品发布会,如今再看,或许多少有部分压力来自于华为的强势崛起。

但是,华米“机海战术”背后却是大同小异的Amazfit手表产品,又能为品牌带来多少的市场份额?这个市场从不缺乏相似的案例,魅族未能验证,华米或许也未必。

更何况,从产品属性来讲,智能手表的定位更多是手机的延伸和补充。华米在跳脱小米之后,缺乏小米手机作为支撑,单靠Amazfit智能手表怕是难以匹敌华为的强势。

结语

小米生态链的本质属于一个军团,由一个个独立的士兵组成,各有所长,协同聚能以面对市场的竞争。

但若是脱离军团之外,进入单兵作战,在当前这个抱团组队的互联网市场面前,又有几分胜算?小米之外,是华为、海尔等等一众实力强劲的对手,破局可谓艰难。

那么,在这个局面下,小米生态链企业也将在“去小米化”的过程再积极的拥抱小米,继续打造生态优势。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AI新媒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