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UI设计(下)

6. App在线购物  

中国的在线支付在发展最初由于银行所设定的种种繁文缛节而寸步难行。若要绑定银行卡和某个网站,单单一个信用卡账号是远远不够的——用户得从30多家银行中勾选自己的银行,还得填完纷繁复杂的表格。每家银行明摆着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网站除了被动接受别无他法。而正因如此,财付通(Tenpay)和支付宝(Alipay)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才如此深得人心。 

  • 单点登录的移动支付模式

如今很多移动App在银行和其他App之间充当着桥梁的作用,所以用户就不必为繁杂的绑定流程而烦恼不堪了。 

谈到这种支付模式,我在美国只有过一次体验。当时在机场,我正为晚上无处安身而发愁,幸好能用Venmo(美国的移动支付App)在HotelTonight(酒店预订服务App)上预付房费,省去了繁杂的信用卡信息输入和绑定程序。 

但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却再常见不过了。关键在于,众多App已经有内置的支付功能,所以用户不用费尽周折去下载第三方支付软件。 

  • 每个App都有在线支付功能

App中的“钱包”页面包揽了所有支付形式,页面上还有其他选项可供选择: 
引用

  • [1、]在App上购买其他服务,比如购买本地服务App的商品。 
    [2、]在现实生活中只需扫描卖家的二维码就能购买商品。或者反过来,让卖家来扫描买家手机上的二维码来完成支付。 
    [3、]为好友派发“红包”,跟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采取了在线形式而已。 
    [4、]五花八门的支付选项应有尽有。举几个例子,绝大部分有支付功能的App都能用来购买飞机票、彩票、电影票以及打出租车(在美国有Uber,在中国有“滴滴打车”),还能为手机充值,交水电费等等。腾讯App上还有迷你版的京东购物平台(中国著名在线购物网站),还能购买腾讯的虚拟货币Q币。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1张图片 

大多数附带支付功能的App都有相似的三列缤纷多彩的图标,代表不同功能的服务。实际上,很多银行的App也有着类似的布局,用户可以直接为商品支付货款。 

  • 盾牌当道,安全支付

任何涉及支付功能的App都在交易安全上紧绷着一根弦。App中通常会有一个标志性的大盾牌图标,赫然立于“安全中心”的页面之上。美国的在线购物网站也曾采用类似的模式,但2000年之后(还记得“Hacker Safe(黑客安全技术)”吗?)就改用了更加隐蔽的方式。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2张图片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专门给手机加速、清理缓存、提高安全性,甚至能抵抗恶意攻击的App……多多少少让人联想起Window XP曾经为反抗恶意软件攻击所开发的那些玩意儿。当然了,由于“盾牌”无处不在,此类App便少了些用武之地。 

7. 定位、定位、定位!  

不论是自动填写“你所在的城市”,显示本地天气或打开本地服务页面时,很多App从来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索要用户的地理位置,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在中国,联系附近的陌生人是诸多App常用的功能之一。实际上,Highlight和Skout等美国本土的App曾推出过这个功能,但并不像在中国一样大获成功——文化态度、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等都可能是印象因素。不管如何,此功能在中国如此广泛地使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 专门结交陌生人的App

陌陌就是一个专门结实陌生人的App,月活跃用户超过6000万人,该公司即将上市。陌陌上不但能联系附近的陌生人,还可以发现有趣的活动、讨论、游戏等等。类似的App还包括微聚和比邻。 

  • 日常使用的App

此类独立App风靡当下,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每一个中国人日常使用的App都包含这个功能。 

微信和QQ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两种社交App,且都能搜索“附近的人”。用户会看到一个附近陌生人的名单,还能浏览他们发送到新鲜事里的照片。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或者不选择出现在他人的清单上。用户只要还在浏览陌生人清单,就能接受好友请求。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3张图片 

微博跟Twitter的不同点在于,它可以看到附近的用户发送的内容,流行的音乐、电影和TV App,还可以找到很多热门账号和群组。 

百度地图里的“热点图(heatmap)”也很赞——实时更新,能显示不同街区的人口密度,由用户向服务器发送的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绘制而成。 

直觉告诉我,如果美国的主流App全部或者仅仅是部分添加上述功能的话,肯定会为一些利益集团利用,成为晚间新闻广播上恐怖故事和发泄不满情绪的借口罢了。 

8. 下载无处不在  

很多公司的App都支持离线使用,像是音乐App(QQ音乐、多米、百度音乐等),还有视频App(爱奇艺、腾讯视频、百度视频等)。随时在地铁上都能看见一些人拿着手机看视频、听音乐……这样的风景在美国却是少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人们无法享有中国用户那样的下载权限。 

主流的新闻App同样能提前下载多达几百篇文章,用户可以挑有空的时候看;主流的地图App也能下载用户所在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离线地图;百度翻译、有道词典之类的中英翻译App也可以下载离线词典和资料,让查询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只是翻译质量略微逊色些。 

离线下载功能成为诸多App的卖点之一。在中国,下载一部电影或一首歌时,用户可以对画质和音质进行设置,可以看到下载占用的流量和内存,数字精确到以KB计算,还可以了解设备内存剩余的空间;相比之下,美国的App就最多显示一个模糊的进度条,或者干脆什么都看不到。 

9. 朋友圈里别有天地  

探讨App UI在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之际,不得不提一下微信的“朋友圈”或者“新鲜事”板块。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感觉就像是Facebook的动态消息被生搬硬套进了毕加索式的怪异图标。但使用之后我惊喜地发现,朋友圈堪称是绝佳的创意,跟Facebook的动态消息相比颇有独树一帜的风范。 

  • 无过滤和重新排序:朋友圈里的好友状态不受过滤或者重新排序的限制。当然,用户可以屏蔽那些惹人恼火的“状态狂人”,被屏蔽人的状态将不再出现。
  • 更多私密空间:当你评论或者为某个好友的状态点赞时,除了你们俩和共有的好友之外,其他人都是看不到的,这跟Facebook很像。这一设定意味着只有发状态的人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为他们的状态点赞或评论,从而提供了更多私密空间。
  • 不显示公众账号的新闻推送:当你关注某个公司或者新闻网站的公众账号时,他们推送的内容并不会出现在朋友圈里。当然,通讯录好友也可以有意在朋友圈里转发这些推送的链接。
  • 第三方App发送状态需经过用户许可:第三方App可以向朋友圈发送状态,但必须要经过用户的许可。通常手机会自动跳转到微信的界面,得到用户许可后,状态才会显示在朋友圈里。
  • 没有游戏:Zynga(美国社交游戏公司)式的社交媒体游戏让腾讯赚了个盆满钵盈。但在微信上,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将所有游戏都收录在“游戏中心(Game Center)”中,照顾到了非玩家用户的感受。
  • 没有照片滤镜:尽管朋友圈可以发送各式各样的状态,但唯独没有Instagram那种照片滤镜——这是为了让用户能够快速、即时地发送最原创的照片。

这些独具创意的设计元素与微信的完美融合让大众对朋友圈情有独钟了。查看消息和刷新朋友圈,评论点赞和发状态……这就是中国微信用户的日常。 

10. 其他  

  • Assistive Touch

差不多一半的iPhone用户都开启了Assistive Touch。虽然这漂浮在屏幕上的小方块有时候挺烦人的,但是也很有用——比如充当虚拟的Home键以及实现多点触控功能等,后者让原本需要多个手指完成的操作只需一根手指就能完成,让伤残人士也能做到无障碍操作。 

但是,为什么那些四肢健全、大脑正常的人也会选择启用Assistive Touch这种模棱两可的设定呢?没人能果断给出一个答案来,也许人们的想法各不相同吧……有人害怕用坏了手机下方的Home键,有人也许仅仅是闲得没事做而已。 

  • 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

在不同App的加载和错误提示界面上,都会出现各式各样可爱的卡通造型。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4张图片 


  • 污染系数小工具

一些App还包含了快速查询和更新当地环境污染指数的功能。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5张图片 


  • 广告闪屏

相当一部分的App在打开之前会出现无需提前加载的全屏广告,它们在应用打开之前就在后台自动加载好了,甚至内置在了App中。有时候是程序内购买的广告,有时候则是推广或宣传特别的活动等等,还有就是一些在公告板或者地铁站随处可见的普通广告。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6张图片 


  • App主题缤纷多彩

主流App为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主题/皮肤选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实在不能想象美国的iOS应用也会走这样的套路。 

移动应用UI设计(下)_第7张图片 


  • Android ROM

虽然Google在中国被屏蔽了,但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搞一台Nexus设备,享受什么纯白无暇Google体验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中国,官方原版ROM和其他地方一样匮乏,为了弥补这样的空缺,一些基于Android原生系统的替代产品出现了,比如小米的MIUI、阿里的YunOS以及锤子科技的Smartisan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