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服务治理

一般在系统比较小或者业务初期,传统的系统就是一个单机的J2EE,分为DB层、业务层、接入层。

这种结构在较小项目或者初期能够满足绝大部分需求,但是随着业务量或者用户量的增加,发现这种原始结构以及无法满足,可能是业务层的业务逻辑过重,也可能是用户规模的扩大,导致单机已经无法满足。因此需要进行分布式拆分,一般都会想到按照业务模型,将业务层拆分成各个模块,分别部署,各个模块之间通过RPC之类的协议调用。这样好处是各个模块只关心自己的业务逻辑,同时各个模块之间也会能够起到解耦的好处。

模块提供的是服务,依赖该模块的业务通过TCP、UDP、HTTP等获取服务,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个模块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1、单个模块被多个其他模块依赖;2、单个模块需要做主备或者负载均衡。这是就会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模块有可能不知道被哪些模块调用,比如A模块被B、C、D依赖,有可能后期又加了E、F;更有胜者,后期C不依赖与A了;

2、模块的调用方,需要自己做负载均衡策略,比如A模块有两个节点A1、A2,如果B依赖于A,需要在自己的业务实现负载均衡;这本身对B来说显得非常多余,不能专注于自身的业务逻辑;

3、.....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对各个服务做治理,这也是就为什么有了dubbo这类服务治理框架,它与其他RPC框架相比(例如thrift,avro),不仅仅提供了透明的服务调用,而且还提供了服务治理,比如上述的调用统计管理、负载均衡,这样每个业务模块只需专注于自己的内部业务逻辑即可。

但是,并不是每个系统都需要这种服务治理框架,比如本身就一个单独的业务模块,且调用方也很少,这个时候,使用这种服务治理显得稍微有些笨重。

总之,服务是由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服务治理也是根据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张产生的,因此服务治理也只有到了一定规模才能显示出其真正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单说说服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