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战车险改革?产险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中国太保在这里给出了答案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如何应战车险改革?产险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中国太保在这里给出了答案_第1张图片


2020年是中国太保“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作为国内首家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保险集团以及上海的标志性“金融名片”,中国太保在新一届董事会的带领下,正奋力向“转型2.0”战略收官阶段冲刺。


对于财产险行业而言,2020年也是不平常、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带来的市场冲击,灾害频发、风险凸显带来的严峻挑战,监管新规、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变革,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适应挑战、迎接变革?如何在保持优质的基础上实现对标、在不断对标发展中实现突破?如何在车险综合改革等复杂严峻的大环境下,继续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中国太保在9月24日举行的2020年资本市场开放日活动上给出了答案。


产险交高质发展答卷


这是中国太保成功发行GDR、实现三地上市后的首次资本市场开放日活动。为兼顾上海、香港、伦敦三地投资者,中国太保特意将开放日时间安排在了傍晚时分。


这场开放日主要聚焦于太保产险的转型发展。先来看下出席开放日活动的公司管理层名单:


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 顾越

中国太保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 马欣

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 盛亚峰

中国太保产险副总经理 宋建国

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 孙海洋

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 席于林

中国太保产险财务负责人、总精算师 陈森

中国太保产险转型总监、董办主任 陶蕾


与其他上市同业相比,中国太保有三大典型特质。一是始终专注保险主业;二是产、寿险业务发展较均衡;三是“质量优先意识”落实于行动。


这也道出了太保产险在集团内部的重要地位。“基于以上三个特质,集团对产险子公司的指标考核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衡量产险业务含金量的固定指标,比如,综合成本率、保费及利润增长率等;二是阶段性指标,比如,转型过程中的车险续保稳定性、农险及非车险业务发展稳定性等。”中国太保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马欣坦言。


目标清晰,往往事半功倍。在巩固前期品质管控成果的基础上,太保产险进一步加快发展,保费增长自2018年起进入快速通道。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透露说,目前,公司初步形成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具体来看,从近五年的发展对比趋势看,行业保费增速稳中有所回落,而太保产险的发展速度快速上升,保费增速较行业平均水平的优势持续扩大;经过多年的品质管控与结构调整,整体业务盈利水平明显提升;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非车险增量贡献逐年提升;科技赋能风控,整体业务品质持续改善;行业评级和外部评价均行业领先。


这也是太保产险在集团“转型2.0”战略下,结合行业趋势和自身经营特点进行改革后的成效。对于转型成果的总结,顾越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系化转型建设,保障价值增长方向;牵引式转型推动,引领增长动能转换;整合式转型深化,加快发展能力建设。


直面车险改革挑战


通过转型设计、转型建设和成果运用的方向性牵引,太保产险当期经营已初步实现增长动能转换,逐步形成以车险为基石、非车险为主体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今年大环境及行业形势的严峻之下,就连“优等生”亦难以幸免。首当其冲的就是车险综合改革,业内人士普遍预计,行业短期车险保费将面临下滑甚至负增长的挑战。


改革对保费业绩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如何应对?车险市场未来方向往哪儿走?太保产险管理层都进行了积极回应:


首先,从车险综合改革落地一周以来的数据看,公司车险保费虽有所下降,但车险费用率也在同步下降、好转。改革执行才一周,后续情况如何,还有待于观察。长期来看,保费和费用率这两个因素对冲之后,叠加集约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科技运用水平的完善,预计车险业务发展会逐渐趋于稳定、健康。


其次,公司在改革前的数月就做好了应对准备。比如,在受改革影响较小的业务领域加大经营力度;深挖客户价值,寻找车主在非车险方面的投保需求,来对冲车险业务的压力;进一步提升车险品质管理,压缩非优质车险业务的比重;通过科技赋能,压缩成本,提高竞争力;提升服务口碑等。


“车险综合改革对市场主体带来了挑战,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改革也将倒逼保险公司转型。”顾越表示,一是,以消费者保护权益为中心;二是,具备直达客户的能力,这是未来最重要的竞争砝码;三是,全面提升集约化能力;四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最优服务来提升客户保障水平。


逐渐体现的“转型2.0”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太保产险应对挑战的能力。马欣举例说,在近年来车险市场竞争的挤压下,公司车险续保率仍在稳步提增长,而且车险客户数据的真实性也在大幅提升,以及科技赋能下客户体验度逐渐改善。


紧抓医疗健康“蓝海”


未来,非车险业务迎来更多的是机遇。


尤其是健康险业务。“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健康险是发展前景最具确定性的业务。这在行业内部已经达成共识,疫情期间,健康险业务仍然保持高速增长。”马欣说。


与此同时,医疗健康产业也存在较多痛点,亟需引入更多优质资源。马欣说,目前医疗健康产业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品质管理承压,目前更多的是价格竞争,而非服务竞争;产品同质单一,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健康管理服务缺失尤其是目前针对慢病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几乎找不到。


正因如此,这个市场空间巨大,给保险公司带来无限想象。同时,针对突出的问题,亟需在供给端做出新的突破。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谁就能把握住巨大的发展空间。


马欣透露说,近期,集团董事会已经通过了未来五年中国太保的大健康发展战略规划,简称“1243”战略。即围绕个人、团体、政府3大客群,创建产品、服务、营运、风控4大中台能力,建立大数据和健康产业投资基金2大资源保障,通过1个健康险发展专业委员会做好组织管理。


中国太保的发展目标是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供应商,通过“保险+服务”布局,形成健康管理生态圈;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管理有效支撑产品设计和风控等环节,形成大数据能力;形成医疗健康及大数据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势。


“目前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我们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相关项目陆续落地。”马欣认为,在落实“1243”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太保将发挥三大优势。


一是发挥好“产险+寿险+健康险”多元业务的集团整体优势。以太保产险为例,今年以来,在机构、人员、平台、系统等方面积极布局健康险业务,已参与多项政保业务,在服务政府客户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近期参与的代表性项目包括湖南“惠民保”等。


二是发挥商保支付整合优势。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整合“医、药、险”的打通,针对健康、慢病、特定客群形成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通过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医疗服务、医疗科技、医药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进行轻重结合的广泛投资,形成病前健康管理、病中医疗服务和病后康复护理的产业布局。


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具体来看,整合医疗、科技、资本等多方力量,共建共享,做大格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医疗、科技等多方人才;用科技改变服务方式,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产险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作为今年出现的高频词,“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被不少保险公司管理层反复提及。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太保产险的“第二增长曲线”来自哪里?


对此,作为产险市场的一名“老兵”,顾越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说,“第二增长曲线”其实广义上来理解就是指“创新”,创造新的市场,创建新的活力。


“2015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第二增长曲线’。”顾越举例说,比如,通过提前预判,大规模布局农业保险,公司在农险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5年时的行业老六,变成现在的老三;再比如,抓住社会治理创新转型的政策机遇,持续投入责任险业务发展,坚持产品创新,虽然相较于公司其他业务,责任险保费增长幅度并不是最高的,但效益(承保利润率)却是最好的,并且已经取代传统企财险,成为非车险业务中的大头。


他认为,未来在“第二增长曲线”方面,还有更多想象空间。一是个人产险业务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消费者财富的逐渐增长,消费者将更关注智能、个性化的保险及服务需求;二是机构产险业务方面,未来的关注点将逐渐从简单赔付转向风险管理服务,保险公司应与企业一同建立大型风险管理共同体,共建平台、共享数据,实现风险共担;三是政府保险项目,应提供更具普惠性、定制化和获得感的保险产品。


顾越直言,为此,太保产险确立了“四个坚持”,即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坚持客户经营的核心诉求,坚持合规经营的基本理念,坚持转型创新的主要路径,以努力实现集团确定的“三最一引领”的战略愿景。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诚如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所言,转型,是一场硬仗,也必须是一场胜仗!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转型新征程进入途中跑,难走的从来都是上坡路。对此,中国太保从上至下都有清醒的认识,并持续付诸于行动。


编辑:颜剑

往期回顾


“巨无霸”金龙鱼明天打新,可能是今年最容易中的新股!有人单签新股已赚15万元


这个万亿级产业刚刚启动,数十家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


恒大回应了!网传文件系谣言,已报案!


本期责任编辑:王宙洁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应战车险改革?产险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中国太保在这里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