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哲医生,生日快乐!


“希望儿无痛、母不悲。”这是张金哲院士最真挚的百岁感言,也是他最迫切的生日愿望。


9月25日,我国小儿外科领域一场温馨又隆重的学术“生日趴”在京举行,张金哲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开幕。与会人士共同为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张金哲院士庆贺百岁华诞。


张金哲医生,生日快乐!_第1张图片

张金哲院士给小患儿检查身体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授予张金哲院士“儿科巨人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北京医学会会长封国生授予张金哲院士“终身奉献奖”;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彦梅授予张金哲院士“大医精诚”匾额;《张金哲小儿外科学》新书亦在会上发布。


现场,这位“宝藏爷爷”为前来祝寿的小朋友表演了拿手的魔术。风趣的言语,灵巧的双手,令在座同仁更加读懂了百岁院士坚守临床一线的传奇。


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8岁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将一生都奉献给我国小儿外科事业。


1948年前后,产科病房开始流行新生儿皮下坏疽,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几近100%。当时,28岁的张金哲是总住院医师,看着病房里的婴儿一个接着一个离去,焦虑万分。他认为,早期切开患处,放出脓血,或许能够救活孩子,但这一大胆建议并未得到支持。


张金哲医生,生日快乐!_第2张图片

张金哲自备各种手炉,

以便室温不足时暖手后再接触患儿


哪曾想,1949年8月,他次女出生3天后,也不幸传染皮下坏疽。张金哲果断拿起手术刀,“我就那么一划,好了!”。消息很快传开,张金哲的手术方式让新生儿皮下坏疽死亡率,从当年的几近100%,迅速降至10%,后又降至5%。


20世纪60年代,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肝肠外科的第二位,当时国际上推崇的方法要做三次手术,术后死亡率高。张金哲转变思路,将肠子拖出肛门外做切除,继而用自己改良设计的钳子斜着夹住创面,等待伤口自行愈合。这一方法只需一次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1965年《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论文发表后,张金哲一举成名,该术式也在国际上被命名为“张氏钳”。


国际上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张氏膜”“张氏瓣”等,每一个命名的背后,都蕴含着张金哲减轻患儿痛苦的核心理念和创新精神。他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他首创的“基加麻”(一种麻醉方法)、“摸肚皮”(一种徒手体检法),加上潘少川教授发展的 “扎头皮”(一种固定穿刺法)并称为“北京三绝”,在我国被外界技术封锁的特殊时期,为小儿外科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金哲院士被国际同行尊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各种荣誉加身,却始终自谦:“我得这些奖,是因为我活得长”。


张金哲医生,生日快乐!_第3张图片


如今,100岁的张院士能工作,爱书画,会生活。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的长寿秘诀:“工作可致长寿。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今天能做到的,明天尽量也要做到。”







文:健康报记者赵星月

图:源自北京儿童医院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金哲医生,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