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


作者:杨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本是一个常识。 然而,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一个连续的文明传统,这涉及历史观问题,不能不有所辨析。
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_第1张图片 故宫秋景 朱晓帆摄
先从基本常识说起。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文字和典籍,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距今至少3600年。 经历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汉字字形和读音都演变有序,传承可考。
殷墟甲骨
尤其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经书由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发展到宋代以后十三经,历代士大夫皆奉为立身之本,代代必读,从未中断。 隋唐科举制度实行以来,无论是官方书院,还是民间私塾,无不以之为课艺教材。这些文本跨越2000多年,一直发挥着传承精神、镕铸人格的光芒。
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_第2张图片 《五牛图》卷(局部),唐·韩滉作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学术层面的继承性也显明可鉴。 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到乾嘉朴学,每种形态既是对前代学术的批判,也是对前代学术的继承,没有前代的学术成就便没有后代的文化新变。 体现在这些文本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经学主张“述而不作”,即便有思想创发也常常通过注疏的方式来绍续前贤,托古述怀。 封闭不变的经文与开放损益的注疏形成互动,从而实现了“经典和经典诠释的连续性”。一些优秀的道德信条 ,古人今人均奉为圭臬,几千年来从未见疑。
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_第3张图片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北宋·王希孟作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又以史学传统为例,二十四史前后连贯,人物事件衔接,资料之丰富、内容之详赡为世界其他文明罕见。 后朝所修的前朝历史,大多以前朝之是非为是非,而不是相反。如是代代相沿,以史书修撰的方式维系了价值观的连续性。 谈到中华文明连续性时,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问题,二是某些朝代割据分裂问题。 先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坊间有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曾几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如北魏、金、元和清,但他们建立政权后,无一例外都崇尚华夏礼义。 区别文明的正统与否,绝不是血统,而是礼义。 他们在中原建立政权后,都“尊经术、崇儒雅”,延续着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_第4张图片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 片来源: 博物院
辽、金、元、清都开科举,清朝的文化政策和考据之学将中国传统学术推向了顶峰。有人说崖山十万志士投海之后,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精神断灭了。此亦无稽之论。 近代,中国人民长期抗战,艰苦卓绝,牺牲数千万人,最终赢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不正是中华民族爱国御侮的精神延续? 总之,少数民族入主,不仅继承了中国版图,也延续了中国文化。 再说分裂政权问题。中国版图广大,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复杂多样。 在大一统时期,统治者极力整齐风俗,统一文化;分裂割据时期,各政权也大都沿着惯性,崇尚华夏礼义,用中国年号、官制。
一旦新的王朝统一中国,则文化大一统格局便迅速形成,礼乐得以重建,文化得以赓续,这也是历史上多次“分久必合”的文化基础。
宰兽簋(西周中期,食器)器盖上的铭文
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非否定它的包容性和自我更新机制。 在物质和风俗习惯方面,非华夏的内容并不少见。众所周知,今天的衣食住行与古代大有不同,例如葡萄、辣椒、玉米、番薯、番茄等都是外来食物,西服、婚纱均非华夏衣冠,坐椅凳、节日舞狮等也来自中原之外。
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_第5张图片 陶黄釉大食人俑(唐) 片来源: 博物院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中国人也有其独特之处,对解决今天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有诸多启示。
要之,几千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内在条件的不断变化,中华文明在吸收、创造新元素的过程中日趋丰富和博大。
500强赛场上,中国第一次“C位” 读辛弃疾,看真英雄 今天的大学生该多看书了 “就让该简单的简单”——清华教授杨斌谈“话术”与“人设”
同学,有话好好说——戴建业评《生活在树上》
上半年各省市GDP出炉,哪些地方亮了?

作者: 杨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1期,有删改 栏目主持人:王远方 责编: 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张永群邢妍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文明的这个常识,你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