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2020年9月21日,进无止境——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暨企业精神高峰论坛。
分享嘉宾:周其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中国国内经济的变化
1. 成本上涨
贸易顺差加大量外资,是好事情,中国从来没有这么多外汇。进来1美元,央行就要支付6元人民币。央行的“钱”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进了国内市场会流转起来,资产价格就会有变动。
如果经济体内货币供应量大,商品资产数量少,资产价格一定会起来。价格连续上涨,就会形成“上涨”的市场预期。实际上,因为大量的货币进入国内经济循环,国内产品大量出口,进而产生上述现象。
所以,每一“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都对应国内的人民币,好处就是国内“不差钱”。这些“钱”进入了“土地”,进入了生产要素,企业的成本就上去了。
经济在“不差钱”的环境运转,企业成本就在极速地提高。我们还有市场竞争的成本,法定的成本。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名义的GDP增加了8.6倍,工资总额增加8.8倍,税收增加16.7倍,非税的政府收入增加了18倍,社保缴纳增加28.7倍,最厉害的就是土地出让金,增加了64倍。背后,就是成本在极速提高。
这个成本不是市场主体“你情我愿”,劳动力竞争导致的,而是法律规定的,不缴纳这份“钱”属于违法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的“独到性经济优势”没有上去,而企业成本却大幅度上涨,这是中国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
增长速度从2008年-2010年开始发生变化,从平均9%-10%的增长速度,一下子到了6.5%左右。即便疫情消失,我们要回到高速、中高速增长的难度都非常大,这个难度在我看来是结构性的。
如何对付这个问题?
经济学教科书的成本永远都是一条线,什么意思?
就是成本不断地下降,降到最优点以后,成本线一定会上去。经济增长、收入翻两番,倒过来就是成本,这就是经济。
所以,经济增长一定面临成本线上升,上去的成本如何应对?
有两个办法对付,也是2007年以来我们讨论突围的两个主要方向。
第一个方向,用新的办法来组织生产,把成本线往右下方推,找到一条还可以持续下降的成本曲线。无论是政府改变营商环境,还是企业优化自身生产环境,控制成本永远有潜力,即我们能够让成本优势持续时间长一些。
第二个方向,花更高的工资雇佣更厉害的劳动力,用更多的资金买更先进的设备,开发新产品,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所以,这就是商业世界最重要的东西。
当年通用汽车的老总退下来去办商学院,在他当院长的时候,商学院就两个选择: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用我的话来说,一个是独特性,一个是持续的成本优势,这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创新突围
我们再讲讲创新突围这件事情。创新突围是什么意思?
中国市场是个后发国家。后发国家特点就是等到国内环境和平下来之后,在搞经济建设时,发达国家早走到前面去了。
毛主席在50年代讲过:“中国会造什么?椅子板凳,其他都不会造,不会造汽车,不会造拖拉机,更不会造飞机”。也就是说,有“人”造出来,“我们”看到以后,模仿制造就可以,这就是后发优势。
整个中国庞大的经济基本上都是先“看到”后“造”。
第一阶段,“看到”了也不会“造”,当年是靠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才给中国工业奠定了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奠定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慢慢会“造”,但“造”不好;
第三个阶段,“造”得不好,但是成本低,价格有足够的吸引力;
第四个阶段,提升品质。
在中国,以上几个阶段不同的产业线都在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区重点也不同。
但是全球竞争格局的体系还要再跳一步,跳到哪一步?我们“看到”、“造”的东西是哪来的,是那些国家、产业、公司、原创的——就是“想到”了“造”。
中国人常说“两弹一星很自豪”。中国在60年代爆破原子弹,而美国在1945年就爆破了原子弹,关于原子弹的论文最早是在1939年发布的。论文里把释放原子能量的原理解决了,大家就都能有功夫“追”。
所有产品在早期都只是个想法,而想法是在经验当中产生。发现了原理,我们再看能否利用原理将它变成技术,技术能不能整合成产品,产品能不能形成产业。
中国未来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全球上、下也是在“造”的过程,仅仅别人“卡脖子”,我们就想办法“造”,我们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还不够。
3. 企业家精神
中国体量大,人口多,已经和平建设几十年了,想要在“造”的方面更有力,就要真正地在原创上下功夫。作为经济学家,我认为发展中国家不一定要做这些事。但是,对中国这些年经济的观察让我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看看全球有多少过剩产能?
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营企业投资的,为什么不能把资源往那个方向投一些?“造”,不一定都会成功,失败率会非常高。
可是,这么多公司在红海里面杀价,这么多项目“说停就停”,需要“去产能、去库存”,要花很大力量才能挑动,我们是不是可以往那个方向走。
我访问过以色列。以色列是个小国家,国内和平环境远不如中国。但是,访问以色列的过程让我接触到了很多独到性的东西,以色列拥有很多大国都没有的东西。我们都知道摩尔定律,性能翻倍,价格折半。
但是没有人想过,信息量可以加倍,能量也会随之加倍。
如何让信息量储备上升,热量不上升,这个关键技术以色列的产业界解决了。否则不会有移动互联网,不会有这么轻薄的手机和巨大的计算能力。台式电脑还有风扇,手机不可能有风扇。
类似的例子,用以色列举例可以举出100个,而这其中体现的其实就是企业家精神。
从穷变富,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把产品做好,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今天我们要定义新的企业家精神,就是从大量“看”到了“造”,要在中国实际的经济基础之上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大学、国家研究所和产业企业市场打成一片。
因为讲到底,你手里有点独到性,才有交换筹码。如果我们永远在后面,被人“卡脖子”。如果我们能从“看到了造到想到了造”,全球竞争的准度就会有问题。
中国产业充满希望
我认为中国的产业是有希望的,下面举2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佛山一家小公司,做的是特种气体,特种气体被ASML(阿斯麦)认可,拿到了ASML的证书,用这些气体,再用光刻机,质量没有问题。
佛山一家不大的公司,挤进专业领域的名单里面了。它还不仅是做光刻机,而且它的产品已经做尖(端)了。
也就是说,企业光做大、做强还不够,还要做尖、做硬一点。好的产品越多,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就会有更多的筹码。
第二个例子是一家深圳的公司柔宇,生产就是柔性屏。
我为什么高度肯定这家公司?
因为早期他们不是看到产品才立项,他们制造柔性屏时,世面上还没有这个产品。最早是创始人在毕业后,将自己在斯坦福撰写的一篇论文的原理变成了专利,变成了技术,在深圳投入了生产,年量产1000亿个。
其实,这个打法能不能成功,没有人保证。但是这个做法,值得获得我们的认可。
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深圳的民营企业家,要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五年或是十年,我们都可以在“想到了造”的方向上,“造”出一些新的成就。
这样在全世界,中国企业才会真正得到尊重。在商业竞争当中,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筹码,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有更大的发言权。
结语
总结一下,民营企业现在是“改朝换代”,过去叫“水大鱼大”。
所以,今年公布的民营500强企业的门槛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当前的情况是未来全球潮起云涌不光是“水大”,还有中国的民营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去突围,特别是不要将“新”定义为“别人有,我们拿来做创新”。而是要在全人类范围、全球范围的“新”这个方向上开始下功夫。
功夫不会一天见效,但是持之以恒做下去,我相信这些功夫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给我们奠定一个新的发展路径,谢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内参君立场。
10月19—21日,餐饮老板内参“大鱼游学·走进北京”,将带领全国餐饮老板,与新锐餐饮品牌眉州东坡、西少爷肉夹馍、冰城串吧、微海咨询、湊湊的创始人/高管,直面交流分享及门店考察,深入了解当下优秀餐企最新的管理经验、品牌发展模式。
10月24—25日,北京,大鱼餐饮学院联合卢南老师继续推出《超级门店实战营》课程第8期,从精细化运营的底层逻辑出发,深度解析提高门店营业额,以及“人效”、“平效”的实战方法。欢迎大家扫码占座!课程咨询:小餐君 18510934632 (微信同号)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军 13718277715(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