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

界面荐书

每期提供一份好书单

在参与互动问题留言的粉丝中随机抽取

送出赠书



打破与重建、裂变与统一,这些近代社会的变化旋生旋灭,但它们以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刻画出了过往中国的景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启带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从不同群体处境的缩影、日常语言体系、甚至餐桌上食物.....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当下仍然身处社会高速发展与变化中的我们,如何“像观察一棵树一样观察社会变化”?看见细枝末节,也洞察整体趋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

时代洪流中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命运,有坚守、有奋进、有寂灭、有突围……弥散又聚合,飘荡又归根,最终汇合成了历史波澜壮阔的各个侧面,启发我们思考的,还是“我们从何处来、身在何处、往何处去。”

/ 01/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1张图片

满川田纪事

汪冬莲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

为了记录那些亘古以来就在土里刨食的人们的生活嬗变,记录他们面对千年一遇的社会转型时那种突围与奋进、固守与涅槃,作者以其家乡——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下辖的一个1000多人口的山村满川田为典型,做一个内陆乡村40年社会变迁的全景描述。

痛感于传统的农人正在远去,新时代的农民,却迷失在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他们接过农业大旗,却草率敷衍;他们亦知传统的点滴消融却无力挽住狂澜;他们知道老路已被堵死,却又不知道去路怎么走……作者解剖了满川田这只“麻雀”,以此献给伟大的变革时代,献给那些在这波城镇化浪潮中,注定必须留在农村,从事土里刨食事业的最后的农民。

/ 02 /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2张图片

中国人的义气

冯庆 中信出版集团

在中国游民社会文化史的语境里,“江湖”一词意义深远。在诸多由“庙堂”下渗到“江湖”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源自儒家传统又具有权变意味的“义气”伦理,于江湖中应运而生。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武侠小说和江湖电影,从古老的舍生取义到今天大众文化表征中俯拾即是的情义闪光,“演义”的艺术手法时刻浮现于诗化江湖的图景当中,塑造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日常感性经验。

/ 03/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3张图片


战时中国

格兰姆·贝克

天地出版社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他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类似充满见识的分析全书随处可见。

/ 04/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4张图片

再造“病人”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 05/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5张图片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

卢淑樱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本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中国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本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本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中国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 06 /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6张图片

上升的大地

罗雅琳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上升的大地 是本书作者在中国乡土遭遇现代性 诸种经验 找到 一个意象 它既不是一味地固守大地,也不是拔 自己 头发离开地面、追逐不切实际的另 种生活。 上升 ”体现于埃德加·斯诺笔下愉快的革命者为落后的西北所带来的全新感觉,体现于革命知识 将已成“中国之殇”的黄河转化为中国人 世界秩序中展开竞争的力量源泉,体现于路遥为农村年轻 所寻找的在城市中获得正当成功 道路,体现于刘慈欣以第三世界革命经验为科幻文学赋予 精神底色 与同时 同主题 其他作品相比,这几个案例 包含着三个特别的面向: “现代性” 不只发生在都市,更发生在乡土;乡土不光有“土”,更有 “现代 ”;中国的现代性历程中一直包含着对于“乡土 的关怀 哪怕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之后依 未曾断绝
/ 07/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7张图片

东言西语

郑子宁

敦煌文艺出版社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 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 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 08/

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_第8张图片


大国制造

郭斌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蓝狮子图书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优势究竟从何而来? 有不少持负面观点的人将这种竞争优势归结为两个关键因素——中国所具有的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作为后发国家所具备的模仿优势。 但在作者看来,这样的观点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严谨的逻辑推演和深度思考,通过翔实的文献梳理、数据分析与图表呈现,结合真实案例,向读者描绘了中国是如何发展起制造业,从远远落后世界水平到异军突起,到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横跨高中低端的超级工业大国的历程。 作者基于其原创的“追赶阶梯理论”,严谨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制造业实现快速“追赶”的真正原因。


界面

荐书

本期互动问题:

分享一部反映社会变迁的电影/纪录片


上期获奖读者:

KGB;Horus;

小四;程爱平


(已通过留言回复)


本期作者/态萌 编辑/木子菌


你可能感兴趣的:(界面荐书|中国社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