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为何让人泪奔?


截至9月27日零点,电影《夺冠》累计票房已达16766.42万元,周末的排片占比达52.5%。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夺冠》连续3日获得票房日冠军。电影的热映,再一次让中国女排上了“热搜”。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 今天,我们还需要女排精神吗?
确实,就像电影里郎平所说的,她们这一代人,是“苦”过来的。没有什么诀窍,也没有什么捷径,成绩就是一点点拼出来的,冠军就是靠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堆出来的。
但如今,体育竞赛光靠一个“拼”字已经不够了。 所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回归的郎平要求组建大国家队、从国外引进复合型教练团队。用更科学更高效的训练方法提高队伍水平,成就了新一代中国女排,这也是郎平希望女排姑娘们不要成为她,而要打出属于她们自己的排球的重要原因。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说,强调吃苦耐劳的女排精神,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夺冠》截取了三个历史时刻,讲述了三代中国女排的故事。之所以如此编排,自有其深意。老一代女排和新一代女排取得成功的原因看似并不相同,但透过陈忠和的视角,我们就明白,始终有一根精神主线,贯穿始终。
当年的陈忠和甘愿充当陪练,无怨无悔;他率领的中国女排败给了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但他无条件支持郎平回归;新一代女排遭遇困难、挫折,又是他站出来,用老女排的精神激励队员。可以说, 中国女排的成功不只是因为运动队的水平够高、运动员的能力够强,而是因为背后有无数个陈忠和的默默奉献、团结一致。
所以美国队的海曼会对年轻时的郎平说,你可能跳不到我的高度,但你的队伍打得更默契、更团结。是的,今天的我们要强调科学、强调个性,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那就是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向前、不畏艰难的女排精神。
事实上,在当下欣赏《夺冠》,更多了一份现实意义。 电影里,当年的年轻干部告诉袁伟民,国外的队伍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详尽地分析中国女排的特点。而袁伟民的回答是,将网抬高15厘米,要求女排姑娘们继续苦练。他转过身来问那位年轻干部,我们这么做,美国人能猜得到吗?

是的,有些难关,总要靠自己去克服。 中国能够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强大,靠的不是外部的帮助,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回首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我们曾经身处险境,但都咬牙走了过来。2020年,经历过坎坷和磨难的我们,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
女排精神之所以能够影响几代中国人,就是因为它和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 女排精神非但不会过时,相反,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吸收新的要素,就像郎平带来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充实自己。
很多人说,观看本片必须自备纸巾。我们会被感动,会被鼓舞,因为女排精神早已成为这个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 微信视频号 ↓↓↓

内容:光明时评(作者:李勤余)

图片:网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岱 孙小婷

你可能感兴趣的:(《夺冠》,为何让人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