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

↑点击上图,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站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1张图片 王玉熙

摄影|于楚众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自2013年开始,“白塔寺再生计划”启动,华融金盈投资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 白塔寺区域是北京仅存的最后几个低矮建筑群居民区之一。“白塔寺再生计划”已近十年,逐步探索一条老城改造和社区更新之路。在刚刚结束的三联人文城市奖初评中,白塔寺再生计划成为“城市创新奖”子奖项入围项目之一。


口述|王玉熙
采写|孙一丹 传统的东方居住文化,很重要的就是熟人文化。农业时代讲究宗族关系,那时候大家都认识,彼此之间会有一种互相讲理、互相帮助的感觉。胡同里的平房、院门都在一个相对公开的半敞开环境里,门挨着街,临着院,很容易跟外边的人产生交集。你会觉得这里的人很友善,而且这种友善是外化的,能看得出来。进入工业时代,单元住宅楼体现的是西方居住文化,比较客气的,邻里之间并不彼此需要,可能点个外卖就解决很多问题了,但胡同这里头需要。 老北京的味道,在老城里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这些人只要搬出去,比如享受了腾退政策,搬到了一个新小区,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邻里的文化就会消失。只有在这个空间的形态之内,在街道和房屋的尺寸和范围之内,才会保留。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2张图片 白塔寺青塔胡同街景,街边停放着居民的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老北京文化,有一半源于老一辈对过往记忆存在空间的想象和期待,还有一半是年轻人对于这个区域不一样的感受,两者一起形成了这里的独特文化气息。 在这里你能找到80多岁的老人,给你讲述的故事都是这里头发生的。这是一种真实生活方式演变的表现形式,能保留这些原有空间的人文特性,是比较难得的。 从2013年开始,我们从居住人口、建筑形态、公共设施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引入,以及道路组织的优化,对白塔寺老城区进行改造,分为点、线、片。从2013年到2016年,我们做了很多单个院子的改造,这是“点”。同时也以街为单位,修缮路面和沿街立面,这是沿街的第一层门脸儿,“线”。目前,点和线都还在做,比重上逐步向“片”进行转移。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3张图片 建筑师王辉主持设计的“二合院”,位于白塔寺东夹道,与白塔相邻。
然而,老城区的整个文化及生态更新上还处于相对初步的摸索阶段,离成熟还有距离。老城本身的属性比较单一,百分之九十都是居民。商业就百分之十左右,商业品质也比较差。从功能上来讲,商业基本上都是内向的,封闭的,跟外界没什么关系。老街区需要一些真正能和外界联系起来的空间,并找到商业运营的模式,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首都核心区是有定位的,服务于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白塔寺这么重要的一个片区,不只有白塔,还有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去挖掘和体现?要想承担这个功能,就要有这方面的载体,一种文化交流的场所。比如位于赵登禹路的“429共享院”,是北京老城区首个中法合作试点。为什么法方不去郊区选择一个更大的院落,宁愿在城市中心选择一个小点的院子来做?因为它能够代表北京。这个区域如果有更多这样的院落和空间,做更多类似的活动,它的文化交流和对外桥梁作用就呈现出来了。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4张图片 “429共享院”是北京老城区首个中法合作试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的开放空间。 有人说,白塔寺老城区里的商业、文创,以及设计周的创意市集等,这些年轻人的东西和老居民们的生活似乎是割裂开的。在我看来,割裂也不是大问题,只要能共生就可以。 一个传统老街区要有老居民和老街坊在,我们不能光保护它建筑的形态,人文形态也应该进行保护。然而,老城区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老年人口占到2/3,年轻人不愿意在这里。它跟外界应该有更多的联系,有一些能够让年轻人回归到老街区的活动空间,才能有活力。年轻人和老人之间,并不要求他们的爱好或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这个区域应该是包容的。老邻居、老街坊在这里怡然自得地生活,年轻人在这里也能找到一种新奇感,发现这里的乐趣。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5张图片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暖城行动”在白塔寺地区举办,附近的居民和来打卡的年轻人在创意市集上。
共生,并不要求同质。 年轻人和老年人,建筑师和居民,今后会不会发生某种联系,就要靠自然生长了。老街区要追求年龄结构的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如果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这里,能让一些不生活在本地的人群关注这个区域,本身就是成功的。

白塔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外界的持续吸引力,尤其对年轻群体。北京设计周期间来看展览的年轻人,是因为网红打卡地而来的,或者是因为这里有一些他喜欢的设计师的展览项目。他到这里来,是追求一种新奇感,看完了也就走了。如果哪天还有类似的活动,满足了这种需求,当然还会再来,但这不是一个常态。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6张图片

一个老城区如果缺少了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缺乏了有机的联系,它本身机体也不会是健康的,会持续地衰老。 人有新陈代谢,健康的人应该有新鲜的氧气,血液,营养持续地互动交换,能够把外在的营养转化成为内在的营养。现在的情况是,白塔寺街区缺乏一种新鲜的力量,阳光和雨露特别少,有机体是活着的,但不是很强壮,处于一种非常低的维持平衡状态。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7张图片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上的花艺雕塑《红色的》,灵感来源“北京糖葫芦”。(摄影:LAN) 我希望它有一些新的功能,有新的人群,让这个城市需要它。不是说它有很多的平房,遗留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就是合理的需要,对于这里的居住的人民来讲也不公平。凭什么人家就要在这里满足几十年前的生活状态? 它也应该跟外界能够产生足够多的联系,在生活需求的满足上,体验式生活的功能上,或空间艺术的审美上,能够为这个城市提供服务。一旦在城市里重新找到定位,它的状态就会从一个老年人恢复成一个年轻人。 此外,落后和混乱,也是老城共同面临的问题。 比如,由于缺乏公共设施,没有停车位,胡同的停车比较混乱。白塔寺更新的实验,第一阶段过去了,到了一个瓶颈期。想去突破它,面临的压力比前几年更大。 我们有一些改造过后的示范院,想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房子进行改造。请了明星建筑师来,他们对空间形态的改造是完全成功的,但是真正能够带来的示范作用,依然还是有限的。白塔寺老街区里大量的都是公房,老百姓没有责任和权利对房屋自行进行改造。少量私房的产权是个人的,但改造同样受到限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推动产权人的自我更新。老城的问题不是设计能够完全解决的,产权高度分散的问题也有可能会长期伴随。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8张图片 位于福绥境胡同的50号就地改善示范院,院子里有一间独立厕所,向居民展现如何利用小空间里解决生活需求。
居民区院内的空间整治,难度也比较大。院落改造,技术上是没有问题,但小院的产权问题很复杂。这是私人的领域,行政的公权很难进入到院里头;同时,这里头又有很多公共空间,两户三户的有一个小的公权,大家怎么协商改造?这些公共空间很容易被私占,小的私权总会慢慢占掉一些小的公权。如果没有一套机制和规范有效约束,总会出现反复的问题。目前对这么微观的领域,我们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机制,它跟社会、人文和行为很有关系,要对居民生活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和改进的实验。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9张图片 胡同里居民种的蔬菜,在院落外的公共区域里。
目前白塔寺区域老城区的改造方法,还没有稳定和固化。老城改造是一个长时间的工程,以十年为一个基本单位。 七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老百姓的自发去更新是不可行的,需要一个主体来积极地推动这件事情,同时必须有政府的强力配合,尤其是属地政府。老城里的差和乱,不是靠简单的投入能够完成的,而是城市治理的结果。比如建房子,只是建了它的形,但房子周围经常停很多车,出行很困难,垃圾满大街,这些都是治理的问题。首先要治乱,才能更新。 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市场的介入。不过,作为一个住宅区,大比例的居民要留下来,引进商家的比例不会太高,即使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它也是新旧共生的,不会一方完全压倒或清除一方。引进老城区的商业,应该有一种克制和控制,在传统的商业区域展开,因为它跟周边的关系其实在若干年前已经存在了。只需要做一个升级,商业和居住的平衡关系依然还要持续。 同时,商家的介入选择也要找到合适的介入点,它不能是一个外来的强物种,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和原有的嫁接和共生。我们希望文化机构先行,因为它跟周边老百姓的关系容易融合,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介入方式。比方说每年搞设计周,为什么不搞啤酒节?设计周对周边的邻里关系和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破坏,但是搞啤酒节就不一样了,它需要大量的人流,需要热热闹闹的场面,跟周边邻里很容易产生矛盾。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_第10张图片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场活动
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引入年轻的力量,在旧的领域植入新的内容。跟鱼缸换水一样,要是把百分之百的水全部换掉,鱼很有可能会死掉;如果一次可能换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还是原来的水,这样鱼也能适应,加入的水也很容易能够跟原来的水结合在一起。这样一种健康的状态,是更新的基础。 旧城改造是三条腿来支撑形成的一个体系,政府治乱,企业有选择地去除一部分的旧,然后依靠社会的多元力量,把新的内容植入进来。 我们做的是去旧的事,添新的内容需要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让旧城真正“新生”。 (注:文中未单独署名的图片来自“白塔寺再生计划”及记者孙一丹)


三联人文城市奖是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

中国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城市必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更加密切关系的关联。然而在当下,公众对于城市的公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审美、功能、权力意识都相对薄弱。我们期望借此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设定为“重建联结”,以回应在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

更多有关三联人文城市奖的评奖及相关活动进展,请关注“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站(http://cityaward.lifeweek.com.cn/)、“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及微信。最终优胜奖将在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现场揭晓。


END

更多关于三联人文城市奖及下设活动信息,请点击下图,进入官方网站: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