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解释】
孔子说:国家政治本于道德,办政治要以德政为内涵,若政治的推行是合理且能利益民众,则得人民拥护。就好像天空无星之处,空体不动,而众星就在他的四周围绕。空体譬如人君,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围绕拥护,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中华文化尊重德行,无论国家领袖,机关首长,甚至为人家长者,皆应以德为本。
【章旨】
孔子藉天象为喻,说明德政之感化力。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解释】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就是思无邪。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文,孔子引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思无邪即无虚之意。依此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章旨】
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解释】
孔子说:在上位者用政治的力量来领导人民,制定施政条文,令人民遵行,民众如有不遵行,则用刑罚来整饬他们,这样所得的结果,不过让人民害怕受到刑事的惩罚而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只是为了苟免刑罚,没有羞耻的心理。刑罚只要稍微松弛,人民必犯法,而不以为羞耻,势必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若以道德来领导人民,如人民不从政令,则以礼来整饬他们,如此,所得的结果是人民以犯错为耻,且诚心归于正,并拥护政府。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法治、德治之优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专心求学,心志坚明,所学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学有根柢,非外力所能摇动,但尚不知权变之道,可即可,不可即不可。至四十岁已没有疑惑,遇事可通权达变,无可,无不可。到了五十岁,即知天命,知道自己有办政治、办教育的天命,当衰周之时,圣贤的大道不能推行已经很久了,孔子学易经至此时已有所得,知道自己有弘扬传承道统的天命。到了六十岁,耳闻他人之言,能顺知他人的心意,达到耳根通顺没有障碍的境界。至七十岁,能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能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起心动念都不离开道,成就无过失的至圣。
【章旨】
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由学次第成就,孔子虽生而知之,但隐圣同凡,自少迄老的学习,以勉励后人向学。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解释】
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
鲁国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都是鲁国的权臣,且权势愈来愈重,违礼乱政也愈甚。孟懿子就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左传记载,春秋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召其家臣,临终时嘱咐其子仲孙何忌从孔子学礼,是知孟懿子在孔门座下有弟子名分。但弟子传里没有孟懿子,论语此章之注,只说孟懿子是鲁大夫,不说是孔子弟子。据刘氏正义说,孔子仕鲁,命堕三家不合制度的都城,独有孟懿子违命,以致圣人政化不行。弟子传不列其名,此注亦不云弟子,当为此故。
樊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
此章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即不要违背其父遗嘱学礼之意。不违父教学礼,就是孝道。孔子弟子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无违」。此乃孔子惟恐孟孙不了解无违之意,所以告诉樊迟,以便向孟懿子解释。樊迟不了解无违的意思,故问孔子是何意,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释其意义,即父母生时,为人子者应以礼事奉父母的衣食住等。父母去世时,以礼办理丧葬之事,如棺椁墓地等都要合乎礼制。丧毕则祭,祭祀所用的祭品皆有礼制。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礼,便是尽孝。
【章旨】
孟孙、叔孙、季氏,三家皆违礼,故孔子针对鲁国三家权臣的违礼,教孟懿子尽孝之道,必须循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解释】
孟武伯是孟懿子之长子,名彘,武是谥号。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能尽孝道,孔子答复他,子女事奉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女忧愁。父母担忧子女的事情很多,孝子应该体念父母的心,常以敬慎自居,不敢为非,以免父母忧愁。只有当子女有疾病时,生病而令父母担忧,这是不得已的,然而疾病也多由私欲所导致,故为人子者当知父母所忧,应当寡欲守身,慎防疾病,顺亲之心,如此可称为孝。
【章旨】
此章是孔子欲武伯,善体父母慈心,守身尽孝。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解释】
子游,言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吴国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的贡献,和子夏同列文学科。
子游问孔子应如何尽孝道,孔子答复他说,现今一般人所说的孝是讲能奉养父母,也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供给食、衣、住、行,让父母生活无虞,然而这就是孝吗?如果能奉养父母是孝,那么犬马也都能以体力服侍主人,像是犬能守夜,马能代劳,这也是能养。犬马跟人的区别在于,犬马虽然皆能有养,但不知敬。如果人子只能奉养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这与犬马有何分别呢?
【章旨】
此章是孔子论孝,固应注重奉养,更应著重敬心。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解释】
卜商,字子夏,晋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四十四岁,善于文学,是春秋战国有成就的儒学教育家。
子夏问行孝之道。孔子回答:色难。即一般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孝子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一个孝子与父母相处时,心中和顺欣悦,表现于外便是和颜悦色。此色是孝心的表现,能养父母之心,所以是难。举例来说,老师有事,弟子就替老师服务,不避劳苦,弟子有酒食的时候,就拿来奉养老师。弟子事奉老师如此,如果为人子者事奉双亲,也是如此的话,这样就叫做孝吗?这样还不算孝,必须以很愉快的态度承顺父母,在尊敬之中,表现父子间的感情、情分,这样才能算是孝。
【章旨】
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的颜色。(色为父母之色)或是:孝子奉侍父母,要和颜悦色。(色为人子之色)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白话解释】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子、颜渊。春秋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为孔门十哲中德行科之一。
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话一整天,颜回只是静听而无所怪问,好像愚者一样不发一言。但谈完话,颜回退出去之后,我省察他私下与其他弟子的言谈,他能够把在我这里听闻过的道理加以发挥、深层探讨,可见他听闻的时候是默而识之,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对所闻义理顺畅无碍。颜回,其实不愚。
【章旨】
此章是孔子赞美颜子之颖悟通达。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白话解释】
孔子说:如何知人,以三个面向观察人就是知人的方法。一是看此人平常所作的事,这是从近处看,然而只看眼前的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所以二是观非常之事,也可以说是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亦即由过去的特别事迹,进一步认识此人。三是就其前述所视所观的事而言,详查此人办完事之后,他的表情如何,内心是否以此为安,以明其本意。知人很难,但用以上的方法,便能知道他是何种人,是君子,是小人,皆能显然,所以一个人如何能隐藏他的居心,隐藏不了啊。
【章旨】
此章言知人之法。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已经读过的书,加以温习读诵思维。尚未读过的书,现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事理。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解法二:
孔子说:学能时时温习过去所听闻,而每每有新的意思出来,愈温习愈产生新义,推陈出新,则所学在我,学问的应用不会穷尽,故可以为人师。
解法三:温故知新这句话可以作为我的座右铭,依此座右铭在日常中实行,则所学日益充实,这句座右铭可以当我的老师。
【章旨】
此章明为师之难。
12.子曰:君子不器。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是把学到的学问,用道来统合,志于形器以上的道,如此便是君子儒。
【章旨】
此章是论君子不拘所用之学,即通达形而上的大道。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等于没学。只有自己凭空思考,而不学习,虽竭尽心力思考,却不能符合先哲中正之道,无知妄作,恐怕会危害自身。
解法二
孔子说:读圣贤书,学圣贤道,而不加以思考其义理内涵,以致行用乖僻,就冤枉了圣人的学术。只有自己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则对事情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
【章旨】
此章论学、思,不可偏废,而应双管齐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有德的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无事时,心中所想的是有私无公。
解法二
孔子说:有德的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结党营私,小人则是常私相结党营私,不忠不信。
【章旨】
此章明君子小人之分,即在公私二字。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等于没学。只有自己凭空思考,而不学习,虽竭尽心力思考,却不能符合先哲中正之道,无知妄作,恐怕会危害自身。
解法二
孔子说:读圣贤书,学圣贤道,而不加以思考其义理内涵,以致行用乖僻,就冤枉了圣人的学术。只有自己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则对事情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
【章旨】
此章论学、思,不可偏废,而应双管齐下。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做学问,善道有统,虽然学习的东西不同,但是最后皆归于善道。例如学礼乐,是殊途,但同归于善道。治学,若专攻杂书,专门学习杂乱的学术思想,最后归向的目标不同,这对学习是一大伤害。
解法二
孔子说:治学,若专学各种奇巧的技艺,最后归向的目标不同,这对学习是一大伤害。
解法三
孔子说:治学,若兼攻两头学问,都不专精,最后归向的目标不同,这对学习是一大伤害。
【章旨】
此章禁人杂学也。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解释】
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九岁,曾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名列十哲的政事科。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的道理,你能知道吗?你知道那些学问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有智慧。真正的真知,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得到。
【章旨】
此章言孔子教子路知道是博学之知,还是审问之知,还是慎思之知,还是明辨之知,还是笃行之知,须虚心求知,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白话解释】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子张学习从事政治求取禄位的方法。孔子回答,办政治首须博学,在广学多闻中,对事情如果不能完全了解或有所疑问时,可以从阙不谈、存而不论,切不可以妄加论断。存疑之外,其他有把握的才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言则不免有过失。
所见虽然不少,但尚有不安心不确定的事情,亦须从阙不做。其他无疑惑的事,也必须谨慎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如此则少后悔。
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样就是可以办事的人,俸禄官位自在其中。
【章旨】
此章言语行事寡尤寡悔即是得禄之法。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白话解释】
鲁哀公,姬姓,名将,鲁定公的儿子,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在位二十七年。
解法一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做才能使百姓信服政府?孔子回答哀公说:举用正直为公的人,废置曲枉自私的人,人民由此蒙受利益,就会信服。倘若举用曲枉自私的人,废置正直为公的人,人民由此蒙受伤害,就不会信服。
解法二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做才能使百姓信服政府?孔子回答哀公说:举用正直为公的人,将其地位放在曲枉不正直的人之上,不正直的小人就会受制于在上位的君子,不得为恶,如此人民就会信服。反之,若把曲枉不正直的人的地位放在正直为公的人之上,人民蒙受其害,就不会信服。
【章旨】
三家执政已久,哀公颇不得意,故有此问。孔子答以举错之道为治国、使民信服的方法。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白话解释】
季康子,季桓子之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中的季氏,是三家中掌权最重者。
季康子请教孔子,如何使人民对上位者恭敬忠诚、劝勉为善?孔子回答,国君以庄严的态度面临民众,百姓自然就对国君恭敬。国君以孝道教导人民,并能慈爱百姓,人民自然尽忠。国君能举用善人,又能教化不能之人,则人民自能互相规劝导正,此是谓不劝之劝。
【章旨】
此章季康子之问皆在使民,孔子三答皆在教季康子用道德修养去领导人民。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白话解释】
有人问孔子,何不居位为政?孔子引书经回答:书经对孝的赞美到达了极处,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居家首须尽孝道,唯令尽于孝道,没有别的选择,且须善于兄弟,即兄弟之间互相友爱。古代帝王重视孝悌之道,办政治与办教育都以孝悌之道为内涵。在家能孝顺父母并友爱兄弟,即是为政之道。孝友是为政根本,何必要居位才是为政。
【章旨】
此章言「孝友」与「为政」同,即齐家可以推而治国,齐家为政不必居位也。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白话解释】
輗:驾牛车所用的牛轭两头与车杠扣合的关键。
軏:驾马车所用的马轭两头与车杠扣合的关键。
輗、軏都是先在两辕端凿圆孔,横木两头也凿圆孔,与辕孔相对。輗與軏,木制,外里铁皮,竖串于辕与轭的两孔中,使辕与轭可以灵活转动,不会滞固。
车子的行动,车子本身既有轮,又有驾车马,有辕与轭束缚之,但若无輗與軏,仍不能灵活行动。所以輗與軏是行车的关键。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其余都无可取了。就像是大车没有连接辕端横木的輗,小车没有连接辕端横木的軏,少了这个关键,车子无法行动。一个人没有信用,妄言妄行,到哪里都行不通,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学道。
【章旨】
此章明不可無信也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白话解释】
子张问孔子,尔后的十个朝代,其制度变易如何?孔子回答,殷朝建立天下以后,依照夏朝的礼制,把好的制度保留,不合时宜的礼制删去,本来没有而现在需要的礼制就增加补充。周朝建立天下以后,依照殷朝的礼制,该删减的删减,该增加的增加。从夏、商、周三个朝代可以看出来,三朝都是拿前代的礼制做增删,以后别说是十个朝代,纵然是经过百个朝代也可以推知其演变。
【章旨】
此章是孔子先征以三代沿革,依礼制之损益教子张,即可推知未来。依礼制损益,所损益者乃礼之枝末,不能损益者,乃礼之根本,所以能维系民族,令其不亡。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不应当祭祀而祭祀,是谄媚之举。祭自己的祖先,是报答恩德。诚心祭之,如此孝心,自可获福。而他人祖先有他自己的子孙,不需外人祭祀,若不合理地去献谄媚,想求得不当的好处,是不会被福荫的。见到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道德勇气。
【章旨】
此章祭非其鬼,是为求福利而祭,见义不为,是因为无利可图。此章言圣人推求社会弊病(祭非其鬼、见义不为)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迷倒(有求媚要福之心、无勇敢直前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