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人类教育学【第一章】(1)—生命哲学

回顾历史,20世纪前期的德国教育学

                第一节  生命哲学

现在的僵化传统生活方式压制年前一代在生活中施展才能,因而他们起来反对它。

例:18世纪末,年轻的歌德,赫尔德和雅科比等狂飚运动时期一代人,曾反对当时制度。

认为德国的社会公约只不过是阻止人们自由活动的一种障碍;流行的道德准则只不过是压制生活按其自身发展的条条框框;一切泛泛而学得的知识都是空洞的,只有通过自己的经验才会有真知灼见;人们应当亲身体验全部丰富的生活,饱受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认为理智是不能把握这种丰富经验的,感觉就是一切。生活就成了这种新颖观点的基本点。

即产生了某种泛神论基本特点: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包含于大众的丰富生活之中。

生命哲学中又类似的产生如尼采及一些大思想家的德国青年运动(包括像候鸟协会活动)

尼采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运动的伟大代表人物。

生命乃是在其基础上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创造性运动。生命的特点就是创造性。因此理智是永远不能了解生命的,只有感觉和直观才能有所领悟地把握生命,其本质而言生命是深不可测的。

支配性道德对人提出的要求只能阻碍个人创造力的自由发展。

尼采在《扎拉图斯拉》一书中说道:“最近我从你的眼中看到,呵,生命!我似乎正在沉入无底深渊。”但生命之所以深不可测,不仅因为理智不能到达其底层,而且也因为生命根本就没有这种“底层”。

因为生命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它是不断喷涌的源泉,是始终产生新形态的力量所在。

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包含于这种持续不断地创造着的生命之中,是这种创造力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思想家与诗人的灵感也就会油然而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对狄俄尼索斯的概念作了极其明确的表述,他说:“在狄俄尼索斯魔力之下,不仅人与人之间重新与其浪子——人类,一起庆祝那和解的节日。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不仅感到同周围人的团结、和解、融洽了,甚至合为一体了,仿佛摩耶的面纱已被撕破,只剩下碎片在那神秘的太一之前瑟缩飘零。”

我们之所以反对支配性的道德,是因为这种道德对人所提出的要求只能阻碍个人创造力的自由发展。

但是,如果深入一些观察,则正如尼采煽动性的表述那样“伤风败俗”正是一种更高的新道德体现,这要求人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

注(学者):

1.赫尔德:德国哲学家,批评家和路德派神学家

2.雅科比:德国哲学家

3.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4.克拉格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

5.里尔克:德裔奥德利作家

6.霍尔曼斯塔尔:奥地利诗人

7.海赛:德国诗人小说家

8.纪德:法国作家

9.邓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笔记)人类教育学【第一章】(1)—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