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 我的焦虑还有救吗

每当拖着疲乏沉重的身躯躺上床的那一刻,脑袋是一片空白的。偶尔会问自己:忙了些什么,这么累?

而大多数时候不想思考,只是刷刷手机,翻看朋友圈,或者看到说出自己大半心情的网文或图片就转发,假装自己在思考。

在没有开始晨跑以前,每天7:20到校开始一天没有什么计划安排的忙碌,上课算是有点目标的事,可我并不能围绕它展开更多的钻研,我的心里总想着一些似乎比上课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跟着慕课学点心理学,或者听听TED演讲阐述了什么新观点。然鹅,这样的“好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改变,我仍然在教学与拓展视野之间游荡,并且常常陷入琐碎之中不能自拔,比如办公室闲聊,一转眼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在小城镇生活的好处就是,如果甘心安于现状,是很容易融入大多数人的圈子,生活平静无波,从眼下这一刻看过去,可以看到人生的尽头。一群中青年,周末聚在一起除了喝茶打牌,实在没有什么其他消遣。谁要稍微努力一点,加个班还要被小小嘲笑,在这里,一个人表现出野心和上进心是不被肯定的,要悄悄地去做。

我的焦虑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源头。上课经常感到枯竭,不知道除了照本宣科,我还能跟孩子们分享点什么。长期这样无计划安排,无自我目标,我除了焦虑,实在无计可施,最后连思考都不会。遇到任何问题,第一反应是:我该问问谁去?

我的焦虑综合起来看是这样的:一、体制内的工作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没有足够的底气去改变。二、小城镇的安逸氛围,我虽心有不甘也没勇气去打破平静。三、职业所致,知识枯竭,无话可说,无想法可分享,每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失去思考的能力。

最可怕的是第三点,感觉知识的枯竭。那种焦虑,像沙漠里找水的迷路人。看到一点绿就以为是水。不辨真伪就冲过去,发现只是海市蜃楼。


今天有一篇爆文,谈论眼下大热的知识付费栏目,感觉一切都是骗局。是不是骗局,我不表明立场。我们来看看这付费的栏目有没有药到病除的作用?

估计很多有上进心有野心的小伙伴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手机里要是没有一两个付费的APP,都不好意思跟别人开口说话。

类似于我的大多数人,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别人知道的大多自己不清楚,未来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这种对于新知识、新信息和新认知的匮乏,加剧这种焦虑。总在寻找甘泉,想要浇灭心中的渴。

在得到,万老师称文科是屠龙术,是自由技艺,中世纪欧洲只有贵族才有时间学习哲学和历史,感觉好厉害,我是文科生呀,至于怎么屠龙,怎么去使用自由技艺,万老师说,只要精通,文科生可以做任何工作。好吧,总算有点希望了。万老师想用最前沿的知识来更新落后的认知,至于怎么去做,还是需要躬亲!

熊逸是我喜欢的专栏老师,总能把那些枯燥的古书讲的妙趣横生,而且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深受启发。

每天听本书,我偏向于文学类的书,因为《三体》这部科幻小说分解成九个心理实验来讲,可能是解读的角度不同,我竟获得了比看书更多的体会。我利用步行的时间听完了《堂吉柯德》、《理想国》、《未来简史》,很多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当然,听过书,经典都会再读。

无论什么形式的输入,没有经过思考,都不能算是知识,你只是知道而已。

倒逼输入,是我在入猫叔的小灶群之后体会到的。怎么做?每天坚持写点东西,从最初200字,到上千字,尽量写出有用的,可读的文章来,正是因为这个行动,我迫不及待需要补充知识,无论得到还是看书,都力求把别人之言换成自己的想法,或者从中得到启发。要治愈拖延症,需要按照一些技巧来克服;如何管理时间,你需要践行;自律,应该力求把安排的事做好,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我偶尔还是焦虑,工作仍然压力大,且暂时无改观,生活圈还是在周末号召大家吃吃喝喝,我偶尔去。然而,我找回了一点思考的感觉,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模糊感知到一些条理和看法,能表达一二,不再闲聊白话,因为有书要读,有总结要写。

无论什么付费专栏,不管他有没有夸张药效,常识告诉我们,仅靠听听书,参与几个社群,就想改变人生?怕是想得太容易了吧!天底下没有如此轻易就取得的成功。须知,你的系统结构的惯性构成你的行为模式,你不主动去做去思考,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仅止步于知道,那么你无数假装的努力是无法扭转宿命。

用正确的态度,积极地思考,有趣的事情自然会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感悟 我的焦虑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