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启迪,带你提升通往文学殿堂的阶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他是站在物质的层面。然而,从精神世界来说,却未必如此。因科学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千年前相比有了太多改变;但是,人的内心感受却总在时间面前固步自封。文学,作为感情与生活在文字上的表现,同样如此。

《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人感慨着世事沧桑。千年之后,庾信在《枯树赋》中写道:“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使人感受到了同样的意境。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这是托马斯·福斯特在《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中说的一句话。是的,确实如此。今天的故事,或许已然在千年前的舞台上演;今天的传闻,或许也曾在古人之间口口相传。人类精神并没有在时间中循环轮回,而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从千年之间,直到今天。

三点启迪,带你提升通往文学殿堂的阶梯_第1张图片

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专长于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化,他的文学公开课在美国极受欢迎。《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本书是他为青少年及文学爱好者所写的文学阅读指南。尽管他将主要的受众人群列为青少年,但这本书依然能够给成人很多启迪,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文学故事情节的类似性

托马斯·福斯特指出,文学创作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正是我们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无论是故事,还是小说,都有大量的惯例、规则及其他可探究的东西:如人物类型、情节节奏、篇章结构以及不同视角等。

其实,在电影中也存在这些情况。记得很久以前网络上流传着一个网贴——《国产电影最俗套的九十九个镜头》,其中对国产电影的一些场景进行了总结,比如听到噩耗,手中的碗一定会掉到地上碎掉;阻止敌人的最后一招是抱腿,而抱腿的结果一般都是壮丽牺牲;准备以后洗手不干,一定会出事等等。

好莱坞的电影情节雷同程度要更严重,主角无意之中获得了十分牛逼的超能力,就总会出现一个更加牛逼的坏蛋。好莱坞的一个编剧布莱克•斯奈德曾经写过一本书——《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总结了一个“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以110页的剧本为例,分为15个节点,手把手的告诉你一个电影剧本的写作结构,对于每一个节点都精确到了实际页码。

这并不能怪好莱坞的编剧们,从古至今无论作家们创作了多少作品,但故事的剧情模式却十分有限。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找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他自信地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前段时间,重新阅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书中越狱+复仇的情节,在将近两百年后,还在为《肖申克的救赎》《越狱》《连城诀》《琅琊榜》等当代作品带去灵感。

托马斯·福斯特说,对于文学规则的识别,关键在于练习。阅读量上去了,思考多了,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模式。在《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中,他提到了探险、圣餐仪式、吸血鬼、奇幻森林等模式,指出西方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很多都根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圣经讲述的故事、罗马希腊曾经流传的传说。比如,他讲解《老人与海》时,认为老渔民就是耶稣式的人物,他在老渔民身上找出了耶稣的形象,与儿童相处愉快,生活在堕落世界,回到港口犹如获得新生,并给世界带来了一丝希望。

但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重复性,不同于山寨,更不同于伪原创,即使读到故事情节类似的文学作品,你依然会有所感触。托马斯·福斯特在书中说到,看到了著作之间的联系,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故事的意义也会因此更加丰富。我们对新的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也许会对旧的作品有新的认识。比如托马斯·福斯特对《老人与海》的解读,就让我们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

二、文学元素的象征意义

关于象征,托马斯·福斯特在书中说:天气并非仅仅是天气,下雨也并非仅仅是下雨。雨有很多象征意义,雨天会显得神秘、阴郁、孤独,会代表苦难,会包含民主的信息,会净化心灵,会带来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他举出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大洪水就像是一块大的橡皮,抹去了地球上的生命,但却带来了新的生计。

不止天气,季节、河流、道路、伤残的身体都有自身的象征意义。春天代表青春,夏天代表激情,秋天代表萧瑟,冬天代表死亡,这些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果抓住了这些象征元素,便能帮助我们思考,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有时候,这些象征意义也会被用于反方向。比如伤疤、跛行、截肢、扭曲的脊椎、丑陋的面孔带给读者的,应该是一种恐怖的气息。但《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卡西莫多却隐藏着一颗侠义之心,对比他身边的正常人,虽然他们看似正常,却自私残忍,与魔鬼无异。

三、要以符合作者所处时代的心态去阅读

托马斯·福斯特提醒读者,只有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含义。他的意思是说,不要用今人固定的眼光去阅读,而要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用那个时代人的眼光去阅读。

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到处充斥着暴力、血祭和掳掠,阿基里斯因为自己抢来的女奴,被他的统领阿伽门农夺走,非常不满,并拒绝参加阿伽门农对特洛伊的战争。

按照当代人的想法来看,阿基里斯的三观肯定不太正常,甚至有些邪恶,英雄怎么能够抢女人?一个英雄应该是毫无瑕疵的,就抢女奴这件事情看,应该是他永远也无法洗刷掉的污点。但是,在荷马创作这部史诗的年代中,蓄奴却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只有用符合当时年代的眼光去阅读这些故事,才能抓住这部著作的主题,那就是阿基里斯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和赤诚之心,而不会再去计较他抢女人的事情了。

托马斯•福斯特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全书篇幅并不太大,但其中的一些观点是作者在多年的阅读生涯中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语文老师永远不会在课堂上讲到,但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去阅读、去理解文学作品却有着很大的帮助。当然,文学世界广阔无垠,可能穷极一生都难以窥知一二,但通过这本书,或许就能够找到一条捷径,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点启迪,带你提升通往文学殿堂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