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语(十八)】“恐秦症”和冤大头——古人的绥靖政策

【史记成语(十八)】“恐秦症”和冤大头——古人的绥靖政策_第1张图片

[成语]:抱薪救火

[释义]: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每次想起二战历史的时候,最气愤的就是西欧国家的绥靖政策了,想必大家和我有同感,面对已经被纳粹党控制的德国和法西斯化了的意大利,英法等国总是希望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岂不知饿狼不管喂多少肉都是不满足的,最后把自己搞到难以收场的尴尬境地,整个欧洲大陆几乎被希特勒的铁蹄踏遍,世界陷入二次世界大战的黑暗。

        同样的,在战国时期,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东方六国合纵的计划研究了几十年也没什么大的成效,内部勾心斗角,在各自生死存亡的时候勉强互相救上一救已经算是深厚的友谊了,在平时基本都是被秦国敲遍了竹杠。东方六国或是派个太子去秦国当几年人质示好,或是割地赔款求秦国退兵,多年下来搞得疲惫不堪,不仅失去了春秋时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和财富,而且都得上了“恐秦症”,尤其是魏国和楚国,几乎是谈秦色变。

        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魏安釐王和楚国的楚怀王玩起了“绥靖政策”,如同二战时慕尼黑阴谋中的法国总理达拉第和英国首相张伯伦,他们对于秦国的花言巧语和威逼利诱几乎没什么分辨能力,总是沉浸在自己天真的幻想里,被秦国玩得团团转。

        魏安釐王即位的时候,是公元前276年,其实这时候魏国、韩国和赵国还是有余力和秦国对抗的,秦国主要采取的是打击韩国、骚扰魏国、恫吓赵国的策略。本来魏国还有个雄才大略的信陵君可以支撑,可是魏安釐王心胸狭窄,不愿意重用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秦国看准了这一点,连续三年夺取了魏国边境的八座城池,兵锋直指魏国都城大梁。魏安釐王吓破了胆,恰好手下的将领段干子建议把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换取苟安,赶紧同意这个主动求饶的办法。

        这时候主张合纵抗秦的谋士苏代看不下去了,就劝谏魏安釐王“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真是一针见血啊,割地赔款根本就是抱薪救火,一时苟安看似可取,实际上只能助长秦国嚣张的气焰,现在只是拿南阳这块土地来喂秦国,此例一开魏国将永无宁日。可是魏王早已昏了头,来了句“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已经决定的事情我也不打算再改了,劳心费神也没什么意义,真可谓赌徒押错了宝还死要面子,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如苏代的预料,秦国得寸进尺,接连攻占了魏国的怀邑和郪丘两城,魏国吃了哑巴亏。

        再说说楚怀王,他即位是公元前328年,这时候楚国不仅不弱,相反还是和秦国不相上下的强国,他的老爹楚威王给他打下了相当不错的基础。可是他这个人那就是翻版的战国张伯伦,可以说是拿国运当儿戏的顽固人物。魏王是不信任信陵君,楚怀王则是不信任屈原,结果被秦国的说客张仪耍的晕头转向。张仪许诺,只要楚王和齐国绝交,就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竟然轻信,大臣陈轸告诫他不值得为了六百里的空头支票惹怒齐国,楚王听也不听,结果真的上当,秦国只承认承诺过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土地,用文字游戏耍弄了楚怀王。怀王怒不可遏,倾全国兵力攻秦要出口恶气,却是被打的大败。后来楚怀王觉得还是应该和齐国较好,就派人和齐国重修旧好,秦国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故技重施,信誓旦旦告诉楚怀王要和他结为同盟。这次大臣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都劝楚王不要赴约,可是楚怀王竟然还天真地去了,结果被秦国扣留。秦国逼他称臣,怀王倒是保留了最后的节气始终没有低头,可是最后悲惨地死在秦国。

        二战时期的张伯伦和达拉第不仅自己做了冤大头,“绥靖政策”把整个欧洲带入了不可逆的战争漩涡。战国时期的魏安釐王和楚怀王则是得上了“恐秦症”,宁愿割肉喂鹰,一次次上当受骗。

        不管是古今,当断不断的懊悔总是出现在绥靖的政策之后,姑息养奸只能是自食其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成语(十八)】“恐秦症”和冤大头——古人的绥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