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

古玺溯源

谈及篆刻的缘起,或者准确点说谈及印章的缘起,必然要上溯到古玺,如今我们提到古玺,指的是秦以前的各种玺印,沿津讨源,则未免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汉代《春秋运斗枢》中曾言及黄帝、炎帝时已有玺印,但记载模糊不清,难以令人信服。此外,见于史籍的其他著录则多认为玺印起于三代。如《逸周书》:“汤放桀,取天子之玺,置天子之坐”。《后汉书▪祭祀志》:“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唐杜佑《通典》亦称“三代之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纽”。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比较早的类似玺印的形制的实物,是民国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三方铜玺,铜玺印文形象与铜器的图徽类似,考古学家王献堂将其中二方释为商代的族徽,而董作宾先生则推断其为“商玺”。我们这里不去过多的考证各家之言,毕竟非我所擅长,笔者比较接受的是,玺印或者说类似玺印的青铜器在至少在我国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古玺的使用

春秋战国之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玺的使用贯穿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可以说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看到玺印的影子。

首先作为执政者的授权和颁布行政命令的凭据。《尚书▪大志》中记载“商汤任伊尹为相,以印与之”。表示的是一种国家的任命,而玺印是身份的象征与凭据。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古玺中,没见到周王的玺印,比较常见的官玺是司马、司徒。

其次,古玺的另一个用途是作为允许通商的凭证。春秋战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商贾往来,商品的出入,皆需玺印作为凭证。再者,古玺作为当时人们书信往来的凭证,古人以人为信,通信交人传递,后世渐以书为信。当时无纸,信以,故用封泥,泥上盖印,以防被人拆动。古玺还有很多的用途,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一提的是烙马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烙马印是秦代才有的,但是随着传世朱文巨玺“日庚都萃车马”,经过罗福颐先生的考证,为战国烙马印。

古玺的盛行

春秋战国时是古玺最为盛行的阶段,也是中国印章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封建关系萌芽。政治上,君臣之间不再考血缘关系而代之以信物作为授权的凭证,于是有了古玺官印。商贸的发达也需要有凭证于是乎出现了私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玺的诞生是用于实用的需求。

1、形制

名称:这时的印章都称为玺。《六书精蕴》曰:“玺,印章也,从尔从土。古之制字者,取名而守土为意。”它的原始字形为“木”,后来加上金字旁或者土字旁,由于古玺的材质多为青铜器或者玉器,所以我们如今称古玺或者古鉨,都是一个意思,如果求精确一点可以看到玉质的称古玺,而青铜的称为古鉨。传世古玺中也只有“工师之印”一方未使用“玺”字而用印字。秦以前之“玺”字,人人可以使用,五等级差别。

春秋战国古玺是传世古玺的主要部分,但是在清末以前尚无明确的概念。明万历年,朱简在《印品》和《印经》中开始把“朱文小玺”定为“三代印”、“先秦印”,但是较为笼统。至清朝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张廷济《清仪阁古印偶存》始称战国玺为古文印。至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始有古玺官印、古朱文印字样,列在秦汉以前。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陈介祺于《致吴云尺牍》中言朱文铜玺似六国文字,玉印似六国书法而近西周者。直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王懿荣为高庆龄《齐鲁古印捃》作序,始称玺之具官名者,是出周秦之际,正式确定了春秋战国古玺的时代分期。

印形:古玺多为随身佩戴于腰,形制多不大,印上有纽,纽中穿孔,以系绶带。《汉阳仪》: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除了方形外,还有长方形、双环形、品字三环形、心形等等。

文字:古玺文字为当时的通行文字,大多与春秋战国的铜器铭文相当,其中也有不少盛行于六国的文字,这也导致了很多古玺的文字已经不可考,或者无法辨识。

印纽:此时的印纽比较多样,没有限制,最常见的是鼻纽,其他如亭纽、人纽、兽纽以及一物两用的戒指纽、和带钩纽。其中不乏制作水平很高的各种兽纽、辟邪钮。

印材:金、银、铜、犀、象牙、绿松石、滑石以及琉璃、铅铁均有。

2、分类

按照罗福颐先生编的《古玺汇编》大致分为官玺、姓名私玺、复姓私玺、成语玺(吉语玺)、单字玺。

官玺一般为2.5厘米见方,方形、圆形、长方形均有,官玺以凿款白文为主,但卑职小官以铸居多。官玺的文字外常加边栏。私玺的形制不一,大到盈寸,小到累黍,形状不一,并有双面玺和多面玺。白文私印多加边栏,有铸有凿。朱文玺皆出于铸,质地用铜。

我们先来看看官玺: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1张图片

查了很多资料,都不知道这第二个字如何写,就连罗福颐先生的《古玺汇编》此字也是打了个框的,那么也不必过于纠结了,把这方鉨放上来,一方面由于带鉨字的古玺其实并不多,一般只有王才可以带鉨字。过去的等级还是比较严格的,那么什么级别用什么字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2张图片

这方印玺,笔者在不同的印谱里看到不同的古鉨文解释,那么根据罗颐福先生的比较权威的著作,应是第一字应是一个屯字一个日字,作“春”字。还是存疑吧,只是欣赏下这方古玺。昨天我们刚讲了笔意,大家是否可以从此玺中看到一些呢。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3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4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5张图片

对于最后一方印章,笔者也有小小的迟疑,到底是官玺,表示职位“司马”,还是复姓司马,如果是官玺,那么一般会有**司马,如上面的官玺,在司工前写有是什么司工。而且古玺中带有司工,司马之玺印甚多。

再来看看姓名玺: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6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7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8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9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10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11张图片

由于私印的姓名印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可能有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望大家见谅。

成语玺或者吉语玺: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12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13张图片
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_第14张图片

成语印的名字笔者一直很疑惑,怎么没有见到四字或者八字成语呢,后来笔者认为此处的成语应是,现成之语之意,所以有些书中也称作吉语玺。玺上文字多是比较吉利的语言,那么以“敬”字为最多,敬事、敬老、敬位、敬身等等,我们这里带来的是“宜”几方古玺,主要是让大家看看朱文的边框和白文的边框的不同。

《古玺汇编》中有五千多方古玺,其中还去除了一些雷同或者不完整的,可见当时古玺之普及与兴盛。

古玺的文字与艺术特色,一个我们之前已经讲了,一个我们会在之后的临刻中继续介绍,大家要注意,古玺中带鉨字一般为王鉨,姓名鉨一般只刻自己的名字,没有之印,或者之鉨。大家如果想仿古玺刻姓名印,要注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篆刻讲堂四十八古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