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足迹】平北菊香 红色印迹



在北京市延庆区银装村旁边的小山上,有一座纪念碑,它建于1984年,用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附近的几位英烈,其中就有中共昌延联合抗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徐智甫烈士。


与同时期的很多烈士不同,徐智甫是从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走上了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道路。直至以一种壮烈的方式献身革命,文人菊花般的气质和革命者的红色特质在他身上交相辉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记。


“1926年,我的曾祖父18岁,考入了通县安师范学校。作为学生,除了要学好《论语》《哲学概论》这些功课,他还特别喜欢看一些进步书刊。”徐智甫烈士的曾孙女说。《新青年》《每周评论》是学生时期的徐智甫最喜欢的书刊,那些激扬向上的文字,让一名书生变成一位勇士。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中国逐渐兴起,革命信念日益坚定的徐智甫联合同学致电张学良,表达强烈的抗日救国愿望。赤子之心令张学良大为感慨,亲自回电:“尔等爱国热忱,实堪钦佩。”少年的徐智甫,有胆识、有谋略、有知识,更是以民族崛起为己任。勇于献身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的核心斗争力量。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平北大山里盛开的菊花,是徐智甫生前的挚爱。1932年,24岁的徐智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自己充满菊香的人生气质上,增添了一抹鲜亮的红色。从此,赤胆忠诚就成了他对党和革命最浓烈的一份表达。教书期间,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工资用于抗日宣传。


在得知父亲离世,却因军务繁忙无暇回家时,他强忍悲痛给母亲捎信说,“父亲出殡,不要等我了。眼下正是暴动紧张的时候,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国家就要亡了,国家亡了哪还有家?”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共产党员的觉悟,是徐智甫烈士家国情怀的根基。


“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把这颗红心整个献给了中国共产党了,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原主任高德强说。


1940年,32岁的徐智甫出任中共昌延联合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成为一名在抗日联合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中都十分出色的革命干部。然而,不幸却在这一年的8月28日清晨降临。在与敌人突然遭遇后,经过一番激战未能突围的徐智甫,为保全共产党人的气节,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牺牲。


徐智甫烈士的儿子徐振田说:“我觉得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吧,我时刻敬仰我父亲的革命事迹,他为中华民族事业的献身精神。”


燕赵之地,山川壮丽,徐氏一族,长居于此。


除了老银装村旁这座纪念碑供人们祭奠和缅怀英烈,在北京市旅游胜地龙庆峡的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上,也专门铭记了徐智甫烈士生前的光辉业绩,称赞他和战友们是气壮山河之英雄。


苍松菊香,静默长思。先烈青史,红色印迹。


(编辑:鲍宇雁  实习编辑:杨涵  本文据中华英烈网提供的视频材料整理编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寻先烈足迹】平北菊香 红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