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发音: /ˈwaɪfaɪ/[1][2][3],“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又称“无线热点”或“无线网络”,是Wi-Fi联盟的商标,一个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Wi-Fi”常被写成“WiFi”或“Wifi”,但是这些写法并没有被Wi-Fi联盟认可。
Wi-Fi产品经由Wi-Fi联盟的一家独立授权测试实验室进行严格测试,产品成功通过测试后,授予制造商或销售商使用Wi-Fi标志、Wi-Fi CERTIFIED标志和相关商标,Wi-Fi联盟使用术语“Wi-Fi CERTIFIED”来称呼这类通过认证的产品。认证(Certification)意味着产品与在相同频段内运行的其他Wi-Fi CERTIFIED设备具有互操作性。 [4]
Wi-Fi这个术语经常被误以为是指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5],类似历史悠久的音频设备分类:长期高保真(1930年开始采用)或Hi-Fi(1950年开始采用)。即便是Wi-Fi联盟本身也经常在新闻稿和文件中使用“Wireless Fidelity”这个词,Wi-Fi还出现在ITAA的一个论文中。事实上,Wi-Fi一词是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全写的。[5]
1999年,几家富有远见的公司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全球性非营利性协会——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其目标是使用一种新的无线网络技术,无论品牌如何,都能带来最佳的用户体验。在2000年,该小组采用术语“Wi-Fi”作为其技术工作的专有名称,并宣布了正式名称:Wi-Fi Alliance。 [6]
1971年
1985年
1988年
1990年
1991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1999年-2000年
2000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3年
2018年
2019年
参见:Wi-Fi联盟 § 认证项目
Wi-Fi以IEEE 802.11为标准,Wi-Fi联盟在2018年发起“Generational Wi-Fi”营销项目,基于主要的Wi-Fi技术(PHY)版本,引入了更容易让消费者了解的“Wi-Fi世代名称”(Wi-Fi generation names),格式为“Wi-Fi”后跟一个整数,并鼓励采用世代名称作为行业术语。世代名称不影响以前的认证程序名称,对于以前的认证程序(例如Wi-Fi CERTIFIED ac或更早的程序),继续使用原始认证程序名称。Wi-Fi联盟没有为Wi-Fi 4之前的Wi-Fi世代分配新名称。 [20] [21] [22]
参见:IEEE_802.11 § 现行标准
Wi-Fi与IEEE 802.11常常被混淆,两者的区别可以概述为IEEE 802.11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标准,而Wi-Fi是IEEE 802.11标准的一种实现。IEEE 802.11标准中制定了多个物理层(PHY)规范,产品实现除了Wi-Fi,还有WiGig,WiGig联盟并入Wi-Fi联盟后[30],被定义为Wi-Fi的扩展推出了Wi-Fi CERTIFIED WiGig认证项目[31]。在这两类范围以外还有两个区别明显的的物理层规范TVHT PHY和S1G PHY,工作在1 GHz以下频段。市场上有出自于TVHT PHY的“Super Wi-Fi”,工作在电视空白频段。Wi-Fi联盟曾就此发表声明,由于其无法与Wi-Fi设备互操作,不鼓励使用诸如“Super Wi-Fi”之类易于混淆的名称,也还没有工作于电视空白频段的Wi-Fi技术 [32]。
户外Wi-Fi热点
户外Wi-Fi热点
主条目:无线城市
21世纪初期,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都宣布计划构建全市Wi-Fi网络。但这比最初发起人设想的更为困难,结果这些项目大多被取消或无限期搁置。但是有几个是成功的,例如在2005年,美国加州森尼维尔成为在美国的第一个提供全市免费Wi-Fi的城市。2010年5月,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承诺到2012年伦敦Wi-Fi普及,几个自治市镇包括威斯敏斯特和伊斯灵顿已经有了广泛的Wi-Fi覆盖。全球已建和建造中的Wi-Fi城市已经超过500个,其中覆盖率最高者为台北市,其已达到全市已有4000个无线接入点(AP, Access Point),未来将至10,000个,覆盖率达到90%,全球主要的大都市的重要公共场所多已有Wi-Fi技术,如上海、台北、香港、新加坡、汉堡、巴黎、华盛顿、伦敦、纽约等。
卡内基美隆大学于1994年在其匹兹堡校区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网络,比起源于1999年的Wi-Fi品牌还要早[33]。2000年,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创造了历史,成为美国第一个提供全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的主要大学。现在大多数校园已设置无线网络。
在台湾的许多大学图书馆内,也设有免费Wi-Fi热点,提供学生使用。
在中国大陆,各大高等院校以及许多中学校园内覆盖有免费或收费的教育网校园Wi-Fi,以及电信营运商架设的收费校园热点(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移动:CMCC,中国联通:ChinaUnicom)。
在香港,各大专院校各自提供该校专门的Wi-Fi供学生使用,多数需要以学生个人编号和密码来登录。
另外,全世界许多科研和教育机构都提供教育网漫游服务eduroam,加入该联盟的机构成员可使用本机构的账号,在各联盟单位内实现无线网络访问的无障碍漫游。
Wi-Fi无线通信也可以不需通过接入点,直接从一台电脑传出到另一台。这就是所谓Ad-hoc模式的Wi-Fi传输。这种无线ad-hoc网络模式受到掌上游戏机(如任天堂的3DS游戏机)、数字相机和其它消费性电子设备的欢迎。Wi-Fi联盟推动一个新的安全方法规范,称为Wi-Fi Direct,直接进行文件传输和媒体共享。
Wi-Fi部署区网(LAN)可让客户端设备无需使用电线,降低网络部署和扩展的成本。许多空间不能架设电缆,如户外区和历史建筑,可运用无线区网来改善。
现在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已经内置无线网络设备。Wi-Fi的价位持续下跌,使之渐渐普及,已成为企业普遍的基础设施。
根据Wi-Fi联盟指定,“Wi-Fi认证”是向后兼容的。它指定一套全球统一标准:不同于移动电话,任何Wi – Fi标准设备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正确运行。
Wi-Fi已在22万个以上公开热点和几千万户家庭、公司及世界各地的大学校园中使用。2010年,Wi-Fi保护访问加密(WPA2)被认定安全,能让用户使用强大的密码。新协议的Wi-Fi Multimedia(WMM)说明Wi-Fi更适合于延迟敏感型应用(如语音和视频),此外,WMM的省电机制能提高电池效率。
参见:WLAN信道列表
Wi-Fi在全球各地的频率分配和操作限制并不相同。台湾、美国所用的标准在2.4 GHz频带有11个频道,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有另外的2个频道,即13个频道(1-11 v.s 1-13),日本还要追加一个(1-14)。这造成混乱现象:一个Wi-Fi信号在2.4 GHz频段实际上占用五个频道,两个频道编号之差大于5的频道,如2和7,不会发生频道重叠,因此在美国只有3个非重叠频道:1、6、11。在欧洲有三个或四个非重叠频道:1、6、13或1、5、9、13。Effective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EIRP)在欧盟被限制为20 dBm的(100mW)。
传输速度和移动性:Wi-Fi, HSPA、UMTS、GSM
Wi-Fi网络范围有限。一个使用802.11b或802.11g的典型无线路由器和天线,802.11n可到达超过这个范围两倍的距离,范围随频率的波段调整。Wi-Fi在2.4 GHz的频率区段范围比5 GHz的频率区段稍微好些。
通过使用定向天线,室外覆盖范围可提高数公里或以上。在一般情况下一个Wi-Fi设备的最高功率传输是受限于地方法规,如美国FCC第15条。
为达到无线区网的应用要求,和其他设备相比Wi-Fi显得相当耗电。其他技术如蓝牙(可支持无线PAN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小的传播范围(小于十米),因此耗电量较低。其他低耗电技术,如ZigBee的有相当长的范围,但传输速率却很低。Wi-Fi的高耗电特性使得电池寿命的问题渐受重视。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不须新线”的技术,试图弥补Wi-Fi室内范围不足的问题。安装新的电线(如cat-5)不具成本效益,ITU-T G.hn标准的高速局域网使用现有的家庭线路(同轴电缆,电话线和电源线)来达成。虽然G.hn不具备一些Wi-Fi优势(如可移动性或户外使用),它的设计应用(如IPTV分配)仍在室内范围发挥功能。
典型Wi-Fi的频率由于电波传播的复杂性,特别是树和建筑物影响信号的反射,只能大约测出Wi-Fi有关地区的发射器的信号强度。但这不包括远距离Wi-Fi,因为远距离Wi-Fi是使用塔台或高建筑顶上的天线所架设的。
基本上,Wi-Fi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例如;仓库中或零售空间的盘点机、结账条码阅读器、收发台。市面上的无线路由器最低覆盖率可达80平方米,苹果公司的AirPort技术更可达100-140平方米。
一个无线路由器
无线路由器内部
这里有3种介质,站点使用的无线介质,分配系统使用的介质,以及和无线局域网集成一起的其它局域网使用的介质。物理上它们可能互相重叠。IEEE 802.11只负责在站点使用的无线的介质上的寻址(Addressing)。分配系统和其它局域网的寻址不属无线局域网的范围。
IEEE802.11没有具体定义分配系统,只是定义了分配系统应该提供的服务(Service)。整个无线局域网定义了9种服务:
Wi-Fi的设置至少需要一个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客户端用户(client)。无线AP每100ms都会将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经由beacons(信号台)数据包广播一次,beacons数据包的传输速率是1 Mbit/s,并且长度相当的短,所以这个广播动作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不大。因此Wi-Fi规定其最低传输速率为1 Mbit/s,以确保所有的Wi-Fi client端都能收到这个SSID广播数据包,client可以借此决定是否要和这一个SSID的AP连线。用户可以设置要连线到哪一个SSID。Wi-Fi系统开放对客户端的连接并支持漫游,这就是Wi-Fi的好处。但亦意味着,一个无线适配器有可能在性能上优于其他的适配器。由于Wi-Fi通过空气传送信号,所以和非交换以太网路有相同的特点。
近两年,出现一种WIFI over cable的新方案。此方案属于EOC(ethernet over cable)中的一种技术。通过将2.4G wifi射频降频后在cable中传输。此种方案已经在中国小范围内测试商用。
2012年11月6日,《山东商报》引用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商务英语教研室主任温颜的说法称:“Wi-Fi的发音从语法角度来说,应该为‘微费’,因为“这个词是由‘wireless’(无线电)和‘fidelity’(保真度)这两个英语单词组成,但是发音又不能按照这个词的发音来,因为‘Wi-Fi’是一个合成词,应该按照一个单词的语法来发音。这个词中有两个元音字母‘i’,所以应该发短音,故从语法角度讲,发音应是‘微费’”。这种说法一时在中国大陆网络上引起了很大争议,有网友引用牛津字典中的/ˈwaɪ faɪ/音标和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相关片段来质疑。但也有网友称法国小罗伯特词典(Le Petit Robert)中Wi-Fi一词法语发音的音标是/wifi/[34],发音接近汉语的“微费”[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