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复习纲要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 、题型与分值

1、填空题(答对不给分,答错扣10分)

答案:李振华

2、辨析题(4x6'=24分)

判断题:先判断对错,2分,然后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3、文本评述题(4x6'=24分)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解释给出的文本

个人猜想:下列复习内容中出现句子引用的大概率是原题!!!

即出现“xxxxxxxx”的理解!!!


4、辩论题(20分)

要求:1、请在两个辩题中选择其一,并在选定辩题的正反两方观点中选择自已认同、支持的观点,2、从四个方面进行立论:关键词界定;理论与事实根据的陈述;对对方观点的辩驳意见;本方观点的升华。做到论点明晰,论据充分,引证恰当,辩驳准确,事理结合,以理服人。3、不少于500字。

  1. 人生而自由/人生而不自由
  2. 当今世界合作高于竞争/当今世界竞争高于合作
  3. 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
  4. 形成代沟的责任更多在于父母/形成代沟的责任更多在于子女
  5. 网络使人更亲近/网络使人更疏远
  6. 懒惰促进社会进步/懒惰阻碍社会进步

这里针对第一条进行解释

解:

  1. 关键词:自由意味着民主,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要服从自己定立的规律。

  2. 理论和事实陈述:“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卢梭认为良心是一切善行,正义,美德的根本来源,而欲念是一切恶行的根源。人只有与本性李的恶欲相区分,运用理性去认识善,听从良心的指导去行善,才能肩负自己对人类所负的道德责任,实现真正的自由

  3. 辩驳意见:自由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责任和自由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反方认为的相互矛盾的。

  4. 升华:正如《世界人权宪章》的第一句所言:人人生而自由,尊严和权力一律平等。“人生而不同,但人生而自由。是不同使这个世界精彩,是自由给了我们每个人机会。就像鱼和鸟是自由的,所以鱼有鱼的世界,鸟有鸟的天堂,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伊甸园,在那儿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峰,拥有自己的特属的海拔。


5、材料分析题(2x10'=20分)


6、课堂反馈题(12分)

结合任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阐述本学期你对课堂教学中最感兴趣、最具启发的教学内容的理解。
要求:

1、回答内容应包括: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答题内容必须是任课老师课堂教学实际讲授的内容,
且不能与本试卷其他考查内容和知识点重复,否则视为无效作答,不予给分。

这里写一种情况
解:

  • 最感兴趣的内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成自然界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理解: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也称自发唯物主义,他是唯物主义三个阶段的最初形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朴素唯物主义有以下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或某些特he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源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 启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虽然在实质上是正确的,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是带有感性的,直观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还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它在后来就抵挡不住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辨进攻。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彻底克服其缺陷,以实践检验真理,从而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致命打击。


主要复习内容

绪 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

解:19实际西欧三大先进思想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评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止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理论是一个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又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他不断汲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解: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 观察当代世界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眼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解释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解

解: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时是第一性。
    对于这类问题的不同解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的不同解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称为可知论者,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否认世界的可认知性,称为不可知论者。

  •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的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2、哲学中的“两个对子”的关系

解:两个对子分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源与流的关系,而应该是前者是根本的,后者从属于前者,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总的来说,应当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3、休谟因果关系的理解和联系的客观性

解:
理解:休谟认定因果是一切认知的核心,他对这一原则的攻击性破坏了知识的合理性,他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背道而驰。

联系的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4、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理解

解:(从革命性出发)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他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解答(来源老师)
这段文本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不断扬弃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的本质

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2、“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的理解

解:

  • 第一种(从认识的本质出发)
  • 第二种:
    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它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都是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及其关系

解:

  • 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事物本质上或者规律的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承担着主要功能,属于主导地位。
  •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控制的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一直,饱满的热情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 关系: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同意的过程,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非理性作用的积极作用。

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理解

解:(从实践出发)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他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的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他始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个人觉得这个角度刁钻,解释力好差。。。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 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

历史认为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从其发挥作用的性质来看,历史人物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到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其重要作用的人。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历史任务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越是能够这样做得好的历史人物,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然越大,影响也越长久。


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

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前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们群志的根本利益述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4、“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的理解

解: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

解: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上,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


第四、五、六章: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 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 社会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
  3.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2020/1/14 or 15 更新:

修正部分文字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