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库

引用:http://baike.baidu.com/view/1194566.htm

空间数据库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空间数据库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70年代的地图制图遥感图像处理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卫星遥感资源迅速绘制出各种经济专题地图。由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空间数据的表示、存储、管理、检索上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形成了空间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研究领域。而传统数据库系统只针对简单对象,无法有效的支持复杂对象(如图形、图像)。

 

编辑本段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1、数据量庞大。
 
  空间数据库面向的是地学及其相关对象,而在客观世界中它们所涉及的往往都是地球表面信息、地质信息、大气信息等及其复杂的现象和信息,所以描述这些信息的数据容量很大,容量通常达到 GB级。
 
  2、具有高可访问性 。
 
  空间信息系统要求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 这是建立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的,需要高效访问大量数据。
 
  3、空间数据模型复杂
 
  空间数据库存储的不是单一性质的数据,而是涵盖了几乎所有与地理相关的数据类型,这些数据类型主要可以分为 3 类:
 
  (1)属性数据:与通用数据库基本一致,主要用来描述地学现象的各种属性,一般包括数字、文本、日期类型。
 
  (2)图形图像数据:与通用数据库不同,空间数据库系统中大量的数据借助于图形图像来描述。
 
  (3)空间关系数据:存储拓扑关系的数据,通常与图形数据是合二为一的。
 
  4、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联合管理。
 
  5、应用范围广泛。
 
   [1] [2]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一、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因不同的应用要求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数据库的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用户要求,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中,确定最优的数据模型、处理模式、存贮结构、存取方法,建立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间信息之间的联系,满足用户要求,又能被一定的DBMS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地存取、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简言之,数据库设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是指在现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数据层设计三部分。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的基础,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调查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特点和要求,取得设计者与用户对需求的一致看法。
 
   2)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包括信息需求(信息内容、特征、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要求(如响应时间)、完整性与安全性要求等。
 
   3)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
 
  包括需求分析的目标、任务、具体需求说明、系统功能与性能、运行环境等,是需求分析的最终成果。
 
  需求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同时用户的积极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 数据源的选择和对各种数据集的评价
 
   2、结构设计
 
  指空间数据结构设计,结果是得到一个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是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空间数据模型越能反映现实世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应用系统就越能较好地满足用户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实质是将地理空间实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在数据库系统中加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 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的模型化问题。主要过程是见图2-7-1。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抽象,最终形成空间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所需的模型。
 
  具体是对需求分析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地理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各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总的全局视图,形成独立于计算机的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概念模式与具体的DBMS无关,结构稳定,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包括实体、联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在地理数据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逻辑设计
 
  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转换规则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即导出具体DBMS可处理的地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或外模式),包括确定数据项、记录及记录间的联系、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等。导出的逻辑结构是否与概念模式一致,能否满足用户要求,还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价,并予以优化。
 
  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主要过程为:
 
  ①确定各实体的 主关键字
 
  ②确定并写出实体内部属性之间的数据关系表达式,即某一数据项决定另外的数据项;
 
  ③把经过消冗处理的数据关系表达式中的实体作为相应的主关键字
 
  ④根据②、③形成新的关系。
 
  ⑤完成转换后,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
 
   3)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是指有效地将空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在物理存储器上实现,确定数据在介质上的物理存储结构,其结果是导出地理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内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存储格式,选择文件存储结构,决定存取路径,分配存储空间。
 
  物理设计的好坏将对地理数据库的性能影响很大,一个好的物理存储结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理数据占有较小的存储空间;二是对数据库的操作具有尽可能高的处理速度。在完成物理设计后,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
 
  数据的物理表示分两类: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数值数据可用十进制或二进制形式表示。通常二进制形式所占用的存贮空间较少。字符数据可以用字符串的方式表示,有时也可利用代码值的存贮代替字符串的存储。为了节约存贮空间,常常采用 数据压缩技术
 
  物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设计中应根据需要,选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
 
   4)数据层设计
 
  大多数GIS都将数据按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数据层是GIS中的一个重要概念。GIS的数据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逻辑关系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专业数据层,原理上类似于图片的叠置。例如,地形图数据可分为地貌、水系、道路、植被、控制点、居民地等诸层分别存贮。将各层叠加起来就合成了地形图的数据。在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时,往往只需要若干相应图层的数据。
 
  数据层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数据的专业内容和类型进行的。数据的专业内容的类型通常是数据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如需考虑两类物体共享边界(道路与行政边界重合、河流与地块边界的重合)等,这些数据间的关系在数据分层设计时应体现出来。
 
  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其应用功能相同,在分析和应用时往往会同时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反映出这样的需求,即可将这些数据作为一层。例如,多边形的湖泊、水库,线状的河流、沟渠,点状的井、泉等,在GIS的运用中往往同时用到,因此,可作为一个数据层。
 
   5)数据字典设计
 
  数据字典用于描述数据库的整体结构、数据内容和定义等。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 1)数据库的总体组织结构、 数据库总体设计的框架 。 2)各数据层详细内容的定义及结构、 数据命名的定义 。 3)元数据(有关数据的数据,是对一个数据集的内容、质量条件及操作过程等的描述) 。
 
 
 
参考资料
  • 1

    黄杏元等.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2

    王云飞. 矢量空间数据库引擎(SVSDE)的结构设计与开发[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开放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