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

未完待续

专栏其他文章:

 

理论篇:

(一)深入浅出TCPIP之理解TCP报文格式和交互流程

  (二)深入浅出TCPIP之再识TCP,理解TCP三次握手(上)

  (三)深入浅出TCPIP之再识TCP,理解TCP四次挥手(上)

  (四)深入浅出TCPIP之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下)的抓包分析

  (五)深入浅出TCPIP之TCP流量控制

  (六)深入浅出TCPIP之TCP拥塞控制

  (七)深入浅出TCPIP之深入浅出TCPIP之TCP重传机制

 (八)深入浅出TCPIP之TCP长连接与短连接详解

 (九)深入浅出TCPIP之网络同步异步

 (十)深入浅出TCPIP之网络阻塞和非阻塞

(十一)深入浅出TCPIP之TCP粘包问题

  (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

  (十三) 深入浅出TCPIP之TCP套接字参数

  (十四)深入浅出TCPIP之初识UDP理解报文格式和交互流程

  (十五)非常全面的TCPIP面试宝典-进入大厂必备总结

 (十六)深入浅出TCPIP之Hello CDN

 ....

(二十)深入浅出TCPIP之epoll的一些思考

实践篇:

   深入浅出TCPIP之实战篇—用c++开发一个http服务器(二十一)

其他实践篇+游戏开发中的网络问题疑难杂症解读 正在完善。。。

 

       TCP的数据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交互数据流与成块的数据流。交互数据流就是发送控制命令的数据流,比如relogin,telnet,ftp命令等等;成块数据流是用来发送数据的包,网络上大部分的TCP包都是这种包。

很明显,TCP在传输这两种类型的包时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提高TCP的传输效率,应该对这两种类型的包采用不同的算法。

总之,TCP的传输原则是尽量减少小分组传输的数量。 

Nagle算法分析

Nagle算法主要用来预防小分组的产生。在广域网上,大量TCP小分组极有可能造成网络的拥塞。

Nagle时针对每一个TCP连接的。它要求一个TCP连接上最多只能有一个未被确认的小分组。在改分组的确认到达之前不能发送其他小分组。TCP会搜集这些小的分组,然后在之前小分组的确认到达后将刚才搜集的小分组合并发送出去。

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关闭Nagle算法,特别是在一些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交互式操作环境中,所有的小分组必须尽快发送出去。

我们可以通过编程取消Nagle算法,利用TCP_NODELAY选项来关闭Nagle算法。

来看看Nagle大致的逻辑:

if 有数据要发送:
   if 可用窗口大小 >= MSS and 可发送的数据 >= MSS:
        立刻发送MSS大小的数据
   else :
       if 有未确认的数据:
            将数据放入缓存等待接收ACK
       else:
            立刻发送数据

通过上面的逻辑可以看到,如果是大量数据需要发送,大部分情况都可以填满一个MSS(也就不存在"小包"的问题),是不需要等待一个未确认包的。

 Nagle算法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当时网络带宽有限。而当前的局域网、广域网的带宽则宽裕得多,所以目前的TCP/IP协议栈默认将Nagle算法关闭 

long noDelay = 1;
setsockopt(m_hSocket, IPPROTO_TCP, TCP_NODELAY,(LPSTR)&noDelay, sizeof(long));

noDelay为1打开nagle算法,为0禁用nagle算法。

 

延迟确认机制(TCP delayed acknowledgment)

wiki的解释https://en.wikipedia.org/wiki/TCP_delayed_acknowledgment

1989 RFC 1122定义,全名Delayed Acknowledgment,简称延迟ACK,翻译为延迟确认。 

与Nagle算法一样,延迟ACK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网络中传输大量的小报文数,但该报文数是针对ACK报文的。 

一个来自发送端的报文到达接收端,TCP会延迟ACK的发送,希望应用程序会对刚刚收到的数据进行应答,这样就可以用新数据将ACK捎带过去。

 

当Nagle算法遇到Delayed ACK

在一个有数据传输的TCP连接中,如果只有数据发送方启用Nagle算法,在其连续发送多个小报文时,Nagle算法机制会减少网络中的小报文数量。这就意味着,同样传输相同大小的应用数据,在网络上的报文个数却不同。 

举个例子,发送端需要连续发送5个写操作(应用程序将数据写入到缓冲池的动作)的小报文,首先发送第一个,由于Nagle算法的作用,在未收到第一个报文确认前,发送端在等待写操作的同时进行读操作,接收端并未启用延迟确认(视TCP delay ACK时间为0),尽管刚收到该报文就发出确认,但由于网络延时的原因,在收集齐另外4个小报文后,发送方才收到了第一个报文的ACK,则后面的4个报文会一起发送出去(大小未超过MSS),接收端再次ACK。

(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_第1张图片

在上述发送5个小报文的过程中,只用了4个报文就实现了。但如果发送端未启用Nagle算法,完成整个过程则至少需要8个报文或10个报文才能实现,这里接收端未启用延迟确认,如下图所示。启用Nagle算法和未启用Nagle算法的场景中,从完成数据发送的时间来看,未启用Nagle算法的方式花费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如下图所示。这里基本看到了Nagle算法的好处了。

(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_第2张图片

还是上述数据传输场景,发送端未启用Nagle算法,但接收端延迟确认默认时间为200ms,来看看这时的情况。 RFC 1122规定,Delayed ACK对单个的小报文可以延长确认的时间,但不允许有两个连续的小报文不被确认。所以,当发送端连续发送两个报文后,接收端必须给予确认。这时的数据传输情况如下图,只有当第5个报文到达后,接收端由于延迟确认机制,会导致200ms的延时存在。

(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_第3张图片

接下来看看,当Nagle算法遇到Delayed ACK时会是什么情况。按照常理推断,两种深思熟虑的功能设计,应该是1+1>2的效果。具体如何,还是请事实说话。

先继续看上面的假设场景,该场景要求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5个连续的写操作数据,但网络延时较大,同时发送端启用Nagle算法,接收端Delayed ACK默认为200ms。 

发送方先发出一个小报文,接收端收到后,由于延迟确认的机制,等待发送方的下一个报文到达。而发送方由于Nagle算法机制,在未接收到第一个报文的确认前,不会发送已读取到的报文。  在这种场景下,暂不考虑应用处理时间,完成整个数据传输所需时间为2RTT+400ms,貌似情况不是特别糟糕。

(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_第4张图片

如果上述其他条件不变,发送方应用写操作延时稍微变大,或发送端的应用操作延时稍大,我们再看看,完成这个操作的延时情况。 

发送方先发出一个小报文,接收端收到后,由于延迟确认的机制,等待发送方的下一个报文到达。由于发送方应用数据写操作延时较大,在经过RTT+200ms后,读取到了下一个需要发送的内容,此时接收到了第一个报文的确认,而网络中未有没被确认的报文,发送方需要再将第二个小报文发送出去,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小报文被发送,且接收到该报文的确认,此时整个数据传输过程完成。 

在这种情景下,完成整个数据传输所需时间则为5RTT+5*200ms,明显增大了不少。如果相同情境下,有成千上万的小报文发送,则整体使用时间相当可观了。

(十二)深入浅出TCPIP之Nagle算法_第5张图片

在实际情况下,如果发送方程序做了一系列的写、写、读操作的现象,这样的操作都会触发Nagle和延迟ACK算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应该尽量避免。

应用场景:

1.对于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交互上,我们不能使用nagle算法,比如FPS射击类PVP对抗类游戏,或者MMO类的对实时要求很高的游戏开发来说是显而易见需要禁掉的,因为假如玩家的一次移动,或者状态同步到服务器,加上协议头,包体不会太大,如果使用Nagle算法,后果将是,客户端本来完成一次射击动作,或者释放技能的动作却因为此算法,因为发送包体较小,被放置到缓冲区,等其他包到达可发送了才一起发送到服务器端,那么你不坑队友,还能有谁你?

2.对于发送接收的业务,但是每次发送的包体又是很小的,对于业务的实时性不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使用nagle算法,将小包组成大包统一发送,减少交互次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入浅出TCP/UDP,网络,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