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十四五”关键词:高比例发展与新模式探索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高歌 “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并将成为能源增量的主体。

“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从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成为最为显性的路径之一。

在2020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新能源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一环,参与构成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

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就包括“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曾公开表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将准确把握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保持能源革命的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其中,“优先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长江商学院教授傅成玉2月25日在如是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有关“碳中和”目标下对产业转型和投资机会的直播中表示:“一个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考虑中国能耗总量,这一部分在未来解决我国能源增量方面,会发挥绝对的作用,因为光伏、风电成本下降非常快,在未来会有更快速的发展。”

在大容量、高增速的预期之下,新能源行业在生产侧和需求侧会催生出何种新业态与新模式,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前规避,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高比例增长

对于未来五年市场容量变化的预期,接受采访的企业给出了乐观的判断。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晶科”)方面的预判是,结合“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平价上网大背景,以及综合考虑消纳、土地、特高压建设进展等各因素,“十四五”期间,国内市场光伏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在70至90GW。

隆基股份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二十到三十年,光伏行业是快速增长的行业。光伏满足新增电力需求,未来2050年预计全球一百万亿度电力的总需求,包括光伏制氢等应用场景,总的用电需求中60%-70%由清洁能源提供。站在当前时点,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00GW,2030年新增装机1000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将达到60%。另据BNEF的最新预测,2020年光伏资产引领了能源转型投资的大幅增长,在这种趋势下,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可能高达194GW。

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认同上述预测,他认为光伏行业向好,企业扎堆入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东方日升会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布局,让垂直一体化未来可期。

能够达成共识的判断是,光伏行业会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化发展。晶科相关人士表示,晶科将对内保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效率,以及利用规模化效益、垂直一体化率提升、智能制造加速应用、优化产线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对外加强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联动,共建产业生态链,合纵连横扩充产业版图。需要警惕和规避的问题是,产业链各个版块是否能均衡联动发展,应避免因个别环节的短缺影响整体供应链。

在能源生产侧和消费侧也在酝酿新的机遇,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协鑫能科”)就将综合能源管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这一新兴的万亿级市场未来五年的将有的变化,协鑫能科方面给出的判断是:社会对于综合能源管理的需求会进一步释放,市场容量将会飞速扩大,新型的综合能源服务类型会增加;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各种服务模式的成熟,每年市场的增长率会变大;市场上将会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型企业,大型公司可能会逐步向平台型企业转型,逐步形成新的生态;关联行业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行业的跨界也会愈发融合。

综合能源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多能互补、生产侧和消费侧优化的融合,打通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系统的壁垒,实现能源效率的提升的方式。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优化能源体系,提升清洁能源可消纳的比重,以及促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要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也在此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四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中被提及。

有关如何更好得竞争与竟合,结合自身的经验,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建议,行业中各企业应当更加发挥各自的优势,多出现一些能提供项目信息、资金、商业信用体系建立的平台型企业,才能使整个行业凝聚形成一个生态,凝聚中小型企业的力量,以利于行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要练好内功,要有一技之长,在技术或市场方面拥有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尝试创新新型的商业模式,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民营混改、承包经营、资金持有、技术入股等,才能使产业出现突破性的发展。

新模式探索

在研发储备、核心技术掌握、产业链上下游制造能力等方面中国光伏企业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不足等问题,则需仰赖技术进步以及新模式与新场景的开发与探索。

晶科方面的建议是,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本身的成本,以及光伏叠加储能的成本进一步能逼近煤电成本,进一步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的不足;另外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与光伏制氢、特高压、大数据园区、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充分融合,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应用,加速全球能源转型。

对此隆基股份也持相同的看法,隆基股份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光伏行业将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将加速实现由技术创新的跟随者变为引领者。“如果说前十年是光伏组件生产技术创新发展期,未来光伏行业的发力点将聚焦多样化应用模式的开发。”

“光伏+”模式将进一步提高项目适应性和社会收益率。他举例称,与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行业可以联合开发打造绿色产业新场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采用“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可有效解决光伏电站建设的选址问题。在西部地区,上述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助力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此外,也可展开对光伏+工业、光伏+建筑、光伏+充电桩、光伏+大数据中心、光伏+交通等多种应用场景的探索。

上述人士认为,与光伏融合一方面可以获取度电成本较低的电力资源,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特别是钢铁、石化等能耗较高的行业,可以通过“光伏+”实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在“30·60”双碳目标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通威集团率先宣布将于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并设立与碳资产管理相关的岗位,这一团队正在着手将其200余家子公司的碳排放情况做好梳理,对内整合碳资产(碳排放和碳减排),对外寻求可用于公司碳中和的环境权益,为达到目标做好准备。

协鑫能科也表示已经开始重视进行业务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费智表示:“首先我们有充足的低碳能源的供应;其次,我们的市场和客户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和环保意识较强的地区,用户对于碳中和的接受程度高,已经有部分碳中和的用户。我们已经推动和试点了很多碳中和服务项目,比如为欧莱雅等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了碳中和解决方案,目前效果良好,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的技术和服务经验。”

挑战则是,碳中和能源的服务成本相比较传统能源服务模式还是成本偏高,在市场推广上有较大的难度。其次,整个的碳中和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在行业内联合和团结更多的行业伙伴结成生态。

傅成玉的观点是,面对双碳目标企业应主动应对,将碳排从成本转化为资产。首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企业碳核查,需要开发算法,掌握企业自身的不同装置、工艺等情形下的真实碳排情况。“企业要有碳足迹的记录,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应该知道它的任何产品里面含多少碳,这个产品被谁使用?如何使用?最终客户是谁?使用过程中是否有碳排放?跟踪、追查碳排放就是碳足迹,企业对碳排放要承担相应责任。”

上述需求也会倒逼企业思考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碳排放的源头管理,不断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提升降低碳排放,同时能够促进有关碳核查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能源“十四五”关键词:高比例发展与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