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map是string类型,单个值最大可以使用的内存容量为512MB
setbit时是设置每个value的偏移量,可以有较大耗时
bitmap不是绝对好,用在合适的场景最好
使用hyperloglog进行数据统计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
是否需要很少的内存去解决问题,
是否能容忍错误
是否需要单条数据
类型 | 简介 | 特性 | 场景 |
---|---|---|---|
String(字符串) | 二进制安全 | 可以包含任何数据,比如jpg图片或者序列化的对象,一个键最大能存储512M | --- |
Hash(字典) | 键值对集合,即编程语言中的Map类型 | 适合存储对象,并且可以像数据库中update一个属性一样只修改某一项属性值(Memcached中需要取出整个字符串反序列化成对象修改完再序列化存回去) | 存储、读取、修改用户属性 |
List(列表) | 链表(双向链表) | 增删快,提供了操作某一段元素的API | 1,最新消息排行等功能(比如朋友圈的时间线) 2,消息队列 |
Set(集合) | 哈希表实现,元素不重复 | 1、添加、删除,查找的复杂度都是O(1) 2、为集合提供了求交集、并集、差集等操作 | 1、共同好友 2、利用唯一性,统计访问网站的所有独立ip 3、好友推荐时,根据tag求交集,大于某个阈值就可以推荐 |
Sorted Set(有序集合) | 将Set中的元素增加一个权重参数score,元素按score有序排列 | 数据插入集合时,已经进行天然排序 | 1、排行榜 2、带权重的消息队列 |
string 是 redis 最基本的类型,你可以理解成与 Memcached 一模一样的类型,一个 key 对应一个 value。
string 类型是二进制安全的。意思是 redis 的 string 可以包含任何数据。比如jpg图片或者序列化的对象。
string 类型是 Redis 最基本的数据类型,string 类型的值最大能存储 512MB。
redis 127.0.0.1:6379> SET name "runoob"
OK
redis 127.0.0.1:6379> GET name
"runoob"
在以上实例中我们使用了 Redis 的 SET 和 GET 命令。键为 name,对应的值为 runoob。
注意:一个键最大能存储512MB。
Redis hash 是一个键值(key=>value)对集合。
Redis hash 是一个 string 类型的 field 和 value 的映射表,hash 特别适合用于存储对象。
DEL runoob 用于删除前面测试用过的 key,不然会报错:(error) WRONGTYPE Operation against a key holding the wrong kind of value
redis 127.0.0.1:6379> DEL runoob
redis 127.0.0.1:6379> HMSET myhash field1 "Hello" field2 "World"
"OK"
redis 127.0.0.1:6379> HGET myhash field1
"Hello"
redis 127.0.0.1:6379> HGET myhash field2
"World"
实例中我们使用了 Redis HMSET, HGET 命令,HMSET 设置了两个 field=>value 对, HGET 获取对应 field 对应的 value。
每个 hash 可以存储 232 -1 键值对(40多亿)。
Redis 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照插入顺序排序。你可以添加一个元素到列表的头部(左边)或者尾部(右边)。
redis 127.0.0.1:6379> DEL runoob
redis 127.0.0.1:6379> lpush runoob redis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lpush runoob mongodb
(integer) 2
redis 127.0.0.1:6379> lpush runoob rabitmq
(integer) 3
redis 127.0.0.1:6379> lrange runoob 0 10
1) "rabitmq"
2) "mongodb"
3) "redis"
redis 127.0.0.1:6379>
列表最多可存储 232 - 1 元素 (4294967295, 每个列表可存储40多亿)。
Redis的Set是string类型的无序集合。
集合是通过哈希表实现的,所以添加,删除,查找的复杂度都是O(1)。
添加一个 string 元素到 key 对应的 set 集合中,成功返回1,如果元素已经在集合中返回 0,如果 key 对应的 set 不存在则返回错误。
sadd key member
redis 127.0.0.1:6379> DEL runoob
redis 127.0.0.1:6379> sadd runoob redis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sadd runoob mongodb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sadd runoob rabitmq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sadd runoob rabitmq
(integer) 0
redis 127.0.0.1:6379> smembers runoob
1) "redis"
2) "rabitmq"
3) "mongodb"
注意:以上实例中 rabitmq 添加了两次,但根据集合内元素的唯一性,第二次插入的元素将被忽略。
集合中最大的成员数为 232 - 1(4294967295, 每个集合可存储40多亿个成员)。
Redis zset 和 set 一样也是string类型元素的集合,且不允许重复的成员。
不同的是每个元素都会关联一个double类型的分数。redis正是通过分数来为集合中的成员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
zset的成员是唯一的,但分数(score)却可以重复。
添加元素到集合,元素在集合中存在则更新对应score
zadd key score member
redis 127.0.0.1:6379> DEL runoob
redis 127.0.0.1:6379> zadd runoob 0 redis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zadd runoob 0 mongodb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zadd runoob 0 rabitmq
(integer) 1
redis 127.0.0.1:6379> zadd runoob 0 rabitmq
(integer) 0
redis 127.0.0.1:6379> > ZRANGEBYSCORE runoob 0 1000
1) "mongodb"
2) "rabitmq"
3) "redis"
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一不存在的key对应的数据。例如:从缓存redis没有命中,需要从mysql数据库查询,查不到数据则不写入缓存,这将导致这个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数据库去查询,造成缓存穿透。请求会穿透到DB,流量大时DB会挂掉。
正常的使用缓存流程大致是,数据查询先进行缓存查询,如果key不存在或者key已经过期,再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并把查询到的对象,放进缓存。如果数据库查询对象为空,则不放进缓存。
数据未加载到缓存中,或者缓存同一时间大面积(大部分key)的失效,从而导致所有请求都去查数据库,导致数据库CPU和内存负载过高,甚至宕机。
比如:大量的key设置了相同的过期时间,导致在缓存在同一时刻全部失效,造成瞬时DB请求量大、压力骤增,引起雪崩。
比如一个雪崩的简单过程:
1、redis集群大面积故障
2、缓存失效,但依然大量请求访问缓存服务redis
3、redis大量失效后,大量请求转向到mysql数据库
4、mysql的调用量暴增,很快就扛不住了,甚至直接宕机
5、由于大量的应用服务依赖mysql和redis的服务,这个时候很快会演变成各服务器集群的雪崩,最后网站彻底崩溃。
可以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时加上一个随机值时间,使得每个key的过期时间分布开来,不会集中在同一时刻失效。
2.1 缓存的高可用性
缓存层设计成高可用,防止缓存大面积故障。即使个别节点、个别机器、甚至是机房宕掉,依然可以提供服务,例如 Redis Sentinel 和 Redis Cluster 都实现了高可用。
2.2 缓存降级
可以利用ehcache等本地缓存(暂时使用),但主要还需要对源服务访问进行限流、资源隔离(熔断)、降级等。
当访问量剧增、服务出现问题仍然需要保证服务还是可用的。系统可以根据一些关键数据进行自动降级,也可以配置开关实现人工降级,这里会涉及到运维的配合。
降级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核心服务可用,即使是有损的。
比如我的淘宝页面,由于是非核心页面,后端服务如果暂时不能提供使用的情况,可以考虑直接使用一个静态页面替换掉,这样对于用户也是永远提供服务的状态(再发报警信息提示急需解决),也不至于出现空白或者异常错误的裸奔状态。
在进行降级之前要对系统进行梳理,比如:哪些业务是核心(必须保证),哪些业务可以容许暂时不提供服务(利用静态页面替换)等,以及配合服务器核心指标,来后设置整体预案,比如:
(1)一般:比如有些服务偶尔因为网络抖动或者服务正在上线而超时,可以自动降级;
(2)警告:有些服务在一段时间内成功率有波动(如在95~100%之间),可以自动降级或人工降级,并发送告警;
(3)错误:比如可用率低于90%,或者数据库连接池被打爆了,或者访问量突然猛增到系统能承受的最大阀值,此时可以根据情况自动降级或者人工降级;
(4)严重错误:比如因为特殊原因数据错误了,此时需要紧急人工降级。
2.3 Redis备份和快速预热
1)Redis数据备份和恢复
2)快速缓存预热
3).提前演练
最后,建议还是在项目上线前,演练缓存层宕掉后,应用以及后端的负载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高可用提前预演,提前发现问题。
缓存击穿,是指一个key非常热点,在不停的扛着大并发,大并发集中对这一个点进行访问,当这个key在失效的瞬间,持续的大并发就穿破缓存,直接请求数据库,就像在一个屏障上凿开了一个洞。
缓存在某个时间点过期的时候,恰好在这个时间点对这个Key有大量的并发请求过来,这些请求发现缓存过期一般都会从后端DB加载数据并回设到缓存,这个时候大并发的请求可能会瞬间把后端DB压垮。
这个和缓存雪崩的区别在于这里针对某一key缓存,前者则是很多key。
在访问key之前,采用SETNX(set if not exists)来设置另一个短期key来锁住当前key的访问,访问结束再删除该短期key。
这里的并发指的是多个redis的client同时set key引起的并发问题。其实redis自身就是单线程操作,多个client并发操作,按照先到先执行的原则,先到的先执行,其余的阻塞。当然,另外的解决方案是把redis.set操作放在队列中使其串行化,必须的一个一个执行。
缓存预热就是系统上线后,将相关的缓存数据直接加载到缓存系统。
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用户请求的时候,先查询数据库,然后再将数据缓存的问题,用户直接查询事先被预热的缓存数据。
解决思路:
1、直接写个缓存刷新页面,上线时手工操作下。
2、数据量不大,可以在项目启动的时候自动进行加载。
目的就是在系统上线前,将数据加载到缓存中。
1. 加快用户访问速度,提高用户体验。
2. 降低后端负载,保证系统平稳。
3. 保证数据“尽可能”及时更新(要不要完全一致,取决于业务,而不是技术。)
下面方案可以做如下比较,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解决方案 | 优点 | 缺点 |
简单分布式锁(Tim yang) | 1. 思路简单 2. 保证一致性 |
1. 代码复杂度增大 2. 存在死锁的风险 3. 存在线程池阻塞的风险 |
加另外一个过期时间(Tim yang) | 1. 保证一致性 | 同上 |
不过期(本文) | 1. 异步构建缓存,不会阻塞线程池 |
1. 不保证一致性。 2. 代码复杂度增大(每个value都要维护一个timekey)。 3. 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每个value都要维护一个timekey)。 |
资源隔离组件hystrix(本文) | 1. hystrix技术成熟,有效保证后端。 2. hystrix监控强大。
|
1. 部分访问存在降级策略。 |
举个列子:
爬虫系统去爬所有网站的数据,在爬的时候怎么知道当前URL已经爬取过了,把已经爬过的记录到数据库或者Set里面?
1:如果历史记录存储在关系数据库里,去重就需要频繁地对数据库进行 exists 查询,当系统并发量很高时,数据库是很难扛住压力的。
2:你可能又想到了缓存,但是如此多的历史记录全部缓存起来,(存到Set这个是需要很大内存资源开销的)那得浪费多大存储空间啊?而且这个存储空间是随着时间线性增长,你撑得住一个月,你能撑得住几年么?但是不缓存的话,性能又跟不上,这该怎么办?
这时,布隆过滤器 (Bloom Filter) 闪亮登场了,它就是专门用来解决这种去重问题的。它在起到去重的同时,在空间上还能节省 90% 以上,只是稍微有那么点不精确,也就是有一定的误判概率。
布隆过滤器有二个基本指令,bf.add 添加元素,bf.exists 查询元素是否存在,它的用法和 set 集合的 sadd 和 sismember 差不多。
布隆过滤器原理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的核心实现是一个超大的位数组和几个哈希函数。假设位数组的长度为m,哈希函数的个数为k,以上图为例,具体的操作流程:假设集合里面有3个元素{x, y, z},哈希函数的个数为3。首先将位数组进行初始化,将里面每个位都设置为0。对于集合里面的每一个元素,将元素依次通过3个哈希函数进行映射,每次映射都会产生一个哈希值,这个值对应位数组上面的一个点,然后将位数组对应的位置标记为1。查询W元素是否存在集合中的时候,同样的方法将W通过哈希映射到位数组上的3个点。如果3个点的其中有一个点不为1,则可以判断该元素一定不存在集合中。反之,如果3个点都为1,则该元素可能存在集合中。注意:此处不能判断该元素是否一定存在集合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判率。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到:假设某个元素通过映射对应下标为4,5,6这3个点。虽然这3个点都为1,但是很明显这3个点是不同元素经过哈希得到的位置,因此这种情况说明元素虽然不在集合中,也可能对应的都是1,这是误判率存在的原因。(这段话与图片引用于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的原理和实现 中的描述,还有一些细节实现 感兴趣可阅读 https://www.cnblogs.com/cpselvis/p/6265825.html)
特点:巧妙的使用hash算法和bitmap位存储的方式,极大的节约了空间。
由于主要用的是hash算法的特点,所有满足和hash算法相同的规则:当过滤器返回 true时(表示很有可能该值是存在的),有一定概率是误判的,即可能不存在;当过滤器返回false时(表示确定不存在),是可以完全相信的。
我们换个数据的角度来看规则:当数据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时,对该数据的查询一定会返回true;当数据没有插入过滤器时,对该数据的查询大部分情况返回false,但有小概率返回true,也就是误判。
我们知道它最终满足的规则和hash的规则是一致的,只是组合了多个hash,使用了bitmap来存储,大大优化了存储的空间和判断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