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我为你洒下月光》★★★☆

带着在心里浮现心像的想法来看简媜的《我为你洒下月光》,竟有些迷幻感,重庆森林那样的镜头感(原谅我词穷)。简媜文学功底极好,词汇量颇丰,她用词考究(比如不用吹捧,她用“吹拂”,那么就少了“捧”的昭然的恭维,用“拂”依然是虚情假意,但假君子的慢条斯理、捧人不露骨的功夫就体现出来了),我想学习。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她的绮丽气质。

我曾经很喜欢《女儿红》的开篇《四月裂帛》,反复读很多遍,但这一本一直无心往下看。今天做这样的尝试,有种别样的乐趣。原来简媜应该这样读——识别意象即可。

“黄昏的咽喉,只不过是雨。”

“生命也有森冷到连自己都可杀的地步。”

2018.8.9



而且越往下看,越觉得,简媜的文字旖旎得过了,有种在一缸古诗词里泡得浮肿的失真感,看着如鲠在喉。

看到她提起伍尔夫,我还是有点意外。那我就不由的在心里做了一番比较。

相比看,伍尔夫的文笔思维缜密,冷静,带着一种清透,并且有一种面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从容和风趣;简媜多了些对人情世故的敏锐,俏皮话也带着自嘲,此外略腻,不如伍尔夫舒服,但确实很美。她是沉溺在自己的诗的艳丽里,自我陶醉着,不愿醒来。

2018.8.10



看着就想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觉得莫不是台湾文风如此?

对文学气的男孩子应该抱有警觉,我一贯有这种潜意识的吧。他们给我的印象:“诗人”、“自命不凡”、“忧郁”,但有时候自私得紧,表面上柔柔的和气,但容易眼高手低,一旦发起脾气来会尖刻而惊人。文学怎么影响人,又怎么给人敏感脆弱的心灵。理解人世至深,悲戚起来不能自已。叨叨转转都是人情。命里都是泥沼了。

关于房思琪的结局,其实不怪的,用灵魂去碰触,别人看得穿你,知道你骄傲什么,怎么好骗;又或者,看见,可他不在乎,他眼里只有自己。怎么说你都是可以被舍弃的那个。

如果看不懂言外之意,听不出弦外之音,目光不交触,断绝来路,关起心来,恶就没办法近身。只是她们,恐怕都尚年轻,情窦初开,不知深浅,因此不会拒绝一份悸动。

我不是这样的人罢,我肤浅,触动我的不曾有;我迟钝,不会从文字看懂一个人。

说到诗人,泽拉兹尼却不是那种诗人。他是好的。差异恐怕在于,他“沉醉于这个世界以及世上万物”,而不是自我。虽然他写的是小说,但他配得上诗人的名。

所谓“文艺”的文艺,那样的人不过是在文学中找寄托。而醉心于美的人,就不会一样。

顾影自怜的人可悲,亦不可近身。分明带着一种狭隘——他们爱自己胜过一切。



2018.8.15

看到学长给她写长信那儿,心想,我不耐烦的正是自怜之人,更不耐烦学长之流。她看在眼里令她动情之处,我无动于衷。在我看来,他,不过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倾诉、又野心蓬勃的人——“我字写得比其他字都要大”,对我来说只能意味着自我中心而已。向见过两三面的“学妹”说什么“我是不是不配拥有幸福”之类,一看就烦。

我不懂他们的才华,不懂他们怎么样理解世间万物,不懂他们是怎样澎湃的心绪,恐怕是我的浅陋。但这审美上的差异,让我感觉“他”庸常得令人生厌。“他”身上直到现在,都看不到一丝触动我的品格或气质。

谁打动谁,可能这一点上是命中注定的吧。

简媜的文笔依然不错的。但我对于那样的情愫已经受够。不喜欢它带来的迷惑感,不想看下去了。不过里面写到的梦境还是很好,唯一还喜欢的点。

嗯,没有一颗文艺心的人,大概不必翻开这本书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媜《我为你洒下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