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吃还是不吃

常听到有些家长很有优越感地说:“我家这个从来不给他吃糖的。”

爱糖吃甜,对孩子来说很普遍啊。家长不让孩子吃,有什么理由呢?

除了“对牙不好”这一个能具体说出来的理由外,应该还有一个大家比较担心,又不好直说的,就是多吃糖会影响智商,大脑会迟钝。

暂且不说甜食糖果和蛀牙、大脑迟钝的关系吧。先说说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血糖调节激素。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时,胰腺就会分泌胰岛素,肌肉或者肝脏等地方的细胞表面带有胰岛素受体,它们接收了胰岛素发出的指令后就指挥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把其转换为自己的能量。

胰岛素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能调节脑细胞的活性,让大脑变得更活跃。胰岛素能指挥脑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葡萄糖,把葡萄糖转变成能量为自己所用。

胰岛素还能改变神经细胞的形状,促进神经细胞的多元化,还能帮助不同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连接等等。

如果通过专业手段降低大脑内负责思维的海马区和前额叶的胰岛素水平,直接后果就是脑力下降,反应迟钝。

此外,胰岛素还能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比如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促进记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子。

所以,胰岛素对身体和大脑的发育,都是必需的。

古代人类靠采集野果为生。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骤然升高时,意味着他刚刚吃到了甜果子,这个时候胰岛素水平迅速升高,帮助人类记住这种感觉,方便下次再来这个地方摘到更有营养的果子。

那么,胰岛素对人类大脑功能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进化论的。

而胰岛素的产生,是需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刺激的。

所以,不吃糖,真的能行?

其实,人们都容易犯偏执和自以为是的错误。就是说一样食品有坏的可能,那就全部摒弃。说一个食品好,巴不得只吃那个东西。还总觉得自己这样做特聪明。

可是,再好的食品,也需要适可而止,不能过量,过量了,反倒成了毒药。“害处”再多的糖果,它毕竟还是能入嘴的食品,而且那也不是糖果本身有害,而是用量的问题。

人本来就是杂食动物,不要自以为是地去违背天性。

每个孩子的嘴巴,就像一个中型化学实验室,是孩子接触世界、体验世界、辨别世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让孩子尝试大量味道和口感,能刺激他的味觉,进而活跃大脑。糖果,只是孩子尝试的诸多口味中的一种,可能孩子对甜味会有偏好,但正常情况下不至于成为嗜好。

反倒是被父母高压控制,从没接触过甜品糖果的孩子,最容易嗜糖如命。

就像我儿子,开始觉得他年龄太小,就控制他吃巧克力。可越是强调不能吃,他越要,每次看到都两眼放光,吃起来像要拼命似的。因为他觉得来之不易,不知道下次再什么时候吃了,就赶紧吃吧。后来我们觉得那样限制不行,给了他错误信号,让他以为巧克力是多么特殊的东西似的。所以,就在迪拜给他带回一大拉杆箱各种各样的巧克力,平铺在电视柜上,告诉他,这些巧克力都是你的,你想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都行。结果呢,他兴高采烈地吃了三颗以后,再也不主动去拿了。而且,从那以后他知道家里随时都有巧克力,他想吃时都能吃到,反倒不怎么要了。

其他零食也都是如此,他喜欢什么,我们都会超预期满足他,甚至主动到处搜罗各国各地方的风味提供给他。所以目前为止,他没有特别钟爱的零食,家里也不需要存放零食了。孩子不挑食偏食,咸一点淡一点的也不计较,每次吃饭都兴高采烈,很享受吃东西。

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大人在他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这些事情上,都充分尊重了他的选择。

以后的世界,是个地球村。我们的孩子,除了要接受自家的吃饭口味和礼仪,也要知道别人家、别的地方、别的国家民族都有他们的口味和规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后他就不会对别人的口味和习惯指手画脚,自我为中心。

如果怕孩子只爱甜品,可以开阔孩子的食域啊,什么都吃点,什么都尝尝,口味多样,他就不会偏执于一种口味。

您是怕孩子蛀牙?那就吃完糖漱口,每天刷牙啊。

怕大脑迟钝?哼,我就冷笑了。恕我直言,说的好像是不吃糖就能做天才了。

食品没有好坏之分,看人怎么利用。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好,自为之。

糖果,吃还是不吃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糖果,吃还是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