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越无能越自信?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A fool thinks himself to be wise, but a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

——莎士比亚(Shakespeare)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共同完成了一项著名的研究,后来人们从这两位研究者的名字中各取其姓,把这项研究的结论称为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D-K effect”,中文叫“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的结论很简单: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而且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自信,越是不行就越是自我感觉良好。

为何有些人越无能越自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项研究的起始原因让人哭笑不得:1995年4月19日,一个名叫惠勒的贼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由于他没戴任何面具,警察在调出监控之后,没过多久就找上了惠勒的门,并将其成功抓捕。

惠勒在被抓时仍然一脸懵逼:“你们怎么找到我的?警察说:你那张大脸在监控上晃来晃去,看的我都快做恶梦了。

惠勒:“等等,我特么明明在脸上抹了隐形液啊!你怎么会看到我,你丫骗鬼呢吧”警察被他气乐了:“什么隐形液?是博士伦么?”

惠勒一脸认真:“卧槽,一群傻逼。柠檬汁啊!这特么都不懂!”这就是犯罪史上最笨的贼之一——惠勒,他没有妄想症,也没吸毒。

后来根据负责本案的警官调查,惠勒看电视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加热后可以慢慢让字显示出来,于是他想,把柠檬汁抹在脸上,只要离热的地方远一点,一样可以达到让摄像头拍不到的“隐形效果”。(别拦我,让我再笑一会)

为何有些人越无能越自信?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个笨到如此境地的贼成功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注意,他和他的学生用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

实验结果肯定了邓宁教授的猜测,比如让自己的本科生估分,成绩越好的学生估分越准确,而成绩越差的学生给自己估的分经常高的突破地球引力。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司机身——车技越渣越认为自个儿能演速8。

这种认识不到自己无知、并且无知的还很自信的现象被命名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必须说明,达克效应的“不自知”是指此人在这个领域内不是完全不懂,而是知道的非常少。完全不懂的人,不在此列。

为何有些人越无能越自信?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很多人会认为,这样愚蠢的人,不会太多吧?其实,两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你想要找到这样的人,只要去照镜子就好了!(其实人人都有可能站在愚昧的高峰而不自知。)

不信,请你扪心自问,无论在智力、决断力、情商等诸多方面,你觉得比起一般人的平均值,你算是在平均值之上,还是平均值之下?

不要不好意思承认,你一定认为自己是在平均值之上,对不对?

你的答案,早就在研究人员的预计之中。罗伯特·莱文(Robert V. Levine)在《说服的力量:我们如何买卖》一书中,就提到了这种被称为“好于平均幻觉”(better-than-average illusion)的现象。

平均值明明应该把人群分成一半的一半,为何出现这种状况?难道人人都自恋?实际上,要想正确评估自己有没有某种能力,你得先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结果是,越是需要学习的人,越是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学习,反而常常会由于无知而自信满满。是不是很荒诞?

为何有些人越无能越自信?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由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而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古代,《道德经》中就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更有耳熟能详的《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强调自知,一生都在进行自我探索。

要避免“达克效应”,首先必须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承认自己无知或能力低下。不先入为主地封闭各路信息来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其次是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

其次,我们要学会通过来自外界不断的反馈帮助我们认识别人眼中不同的自己。我们的大脑不是想象的那样,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性。由于长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对事情形成了一种自己的看法。由于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评判是否正确,因此我们不会去质疑自己是错误的。通过与人交流分享经验,通过别人眼里的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就能避免因错误的认知带来的盲目自信。

不断进行自我探索,深入了解自己的阳光面和阴影面,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有些人越无能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