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行文方式

来自洋葱厨房散文组第四周课堂笔记

主讲老师  洋葱厨房总教导师城阙桃花

整理  念奴娇

一、 回顾散文的概念

广义:指的是除了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狭义:指的是文艺性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笔法比较灵活,取材广泛情文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

针对散文我们必须注意它的结构,那就是内结构和外结构。

二、 回顾艺术性散文的分类

分三大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义理散文。其实这个分类是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来分类的。

这些散文的表达方式都是共通的。一般的表达方式大致就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虽然抒情和叙事不同,叙事与义理的也有很大区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行文方式;而且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辐射到诗歌、小说。

很多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绘画的留白就是文章的含蓄,言有尽意无穷;音乐段落的重复就是文章的一再呼告和重复。

三、本节课的主题来源

我们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注意到各类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两者结合也注意了,但多数文章不是没有动情点就是劲道不足,难以触动更多的读者。为什么?主要是大家的行文方式不够好。

如:大家在写“雪”的这个题材散文的时候,大多采用的是不断叠加细节素材来表现情感,但忽略了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逻辑关系的素材堆叠就会使文章显得平淡无奇,没有动情点,不能一举击中人心。根据对同学们的作业评点分析所发现的问题,引发出今天的讲课主题:散文的行文方式。

四、写好散文的四个必备意识

我们写散文之前还必须要有四个必备意识:那就是题目意识,线索意识,结构意识,主题意识。这四个意识在我们进行创作小说、诗歌、戏剧之前也是应该考虑的。

1、主题意识:一般来说我们大家基本上潜意识里边儿都考虑过的。

2、线索意识:是大家在写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运用的,有意识地去运用的。当然我们散文的最重要的也是这个线索意识,就是要靠这么一个线索来把自己的外结构穿起来。

3、题目意识:大部分学员在一再提示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个问题,“题目”似乎就成了一个摆设。(我-念奴娇就存在这个毛病)

在此重点强调:“题目”是我们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线索,是文章的主题的初步显现。所以我们决定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将题目的这三个意义反复考量。 我们在讲行文方式的逻辑关系的时候,第一点就是先注重你的题目,它是否能够展示你文章的眼睛;是否能够蹿起你所想要选用的这些细节素材;又是否能够初步体现你文章的主题在哪。

4、结构意识,大家都有了内结构和外结构的意识。散文的行文方式,重点是讲外结构的这些个素材与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在讲这个通篇的逻辑关系之前我们不能够忽略掉这个题目,它也是我们文章的一个逻辑体现。

五、实例分析“题目”是文眼

1、李健的《十点半地铁》,这个歌曲的题目“十点半的地铁”,它作为眼睛的含义,也就是说它要把文章的主旨思想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作为线索贯穿起了所有的外结构,大家看歌曲的歌词,基本上的隔个几行就会出现地铁,就会出现十点半的地铁。它的外结构的素材叠加有胖胖的姑娘,有阿姨也有疲惫的他自己。

文章的主题思想就通过地铁这个载体,也通过这个特定的十点半的时间点,给我们展示出来了:疲惫的、忙碌的、晚归的普通人生活,普通人虽然有疲惫,可没有失望,没有绝望,他还要继续去奋斗。

2、《琅琊榜》在小说和电视剧当中,实际上就是罗列了一群全天下的高手,然后我们的整个电视剧就围绕着这些高手展开故事。所以说“琅琊榜”这个题目它就有初步的显现主题的这个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它贯穿起全书、全电视剧好多人物了。

所以说,大家在构思一篇散文,或者是小说诗歌的时候,对于题目一定要反复衡量。能够让我们的读者根据题目大约能够猜到你这个文章到底要表现哪个方向,然后顺着这个方向,才会有这个兴趣去继续观看你的文。

六、散文的行文方式(本节课的主题、重点)

(一)概念:

当我们有了眼睛、有了线索、有了主题的初步显示之后,我们如何去组合骨肉?这就是今天要讲到的散文的行文方式,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写文章必备的四个意识当中的结构问题。这个结构问题,它是对于外结构的更进一步升华。

原先讲的外结构仅仅只是细节素材的不断叠加积累,这次讲的行文方式是告诉你怎么去叠加积累素材,是指的叠加积累素材的方法,简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

(二)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

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问题1.起承转合的各部分容量是否需要平行分配

答: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没必要平行用量。

通过北野武《我用尽一生与母亲较量,最终满盘皆输》进行分析,大致能明白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不必要平行分布用笔用墨量。

这篇文章的“起”部分一开始写母子间的较量是自己记忆最深的;“承”部分就从小时候到大学赚钱后母亲要钱止。“转”部分从母亲病重回家要离开时,写母亲的不舍开始到母亲逝世后给他的存折,这些都是“转”。最后文章结尾说“车窗外的灯光模糊了。最后的较量,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满盘皆输。”真正“转”的时候也到了文章的结束,也就是“合”。

问题2. 什么是起承转合的转?“转”究竟是反转还是还有其他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一看起承转合每一个部分它的含义在哪。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注意一点:起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自然为佳,承以顺畅为妙;转要一波三折迂回曲折;合是结尾,结尾的含义是要收束全篇。所以,前文的核心含义没表达清的此时必须做最后的完善,全文已经被点燃的情感并且燃烧到最高潮的情感此时不必再添火,再添就烧坏了,全文已经说清楚的义理此时再做最后一次的升华,没升华也有个与开头部分的呼应······所以,结尾考察的功力是行文的思考功力,不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性质。

(三)实例分析:

1.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这篇文章的起承转合之间是怎么做的。

题目的逻辑关系:地毯是婚礼的地毯,那一端站着的是她的爱人。全文所讲的就是他们两个人从相识相知,怎样走到地毯的那一端,携起手来共渡人生的这个过程。

起:1-5段。通过琐琐碎碎的细节,描绘出作者内心充溢的幸福感。“愿婚礼的记忆存至永远,愿你们的情爱与日俱增”。这些是起的部分。

承:第六段用“是的,德,永远在增进永远在更更新,永远没有一个边和底”……开始承接上文,告诉读者,地毯的那一端是谁在等她,是“德”;说明她的幸福感来源是和“德”一起得来的。然后是长长的承接部分,从十七岁开始到大学毕业期间的相知相守,那些细节的描写,素材的叠加都是进一步说明她的幸福和甜蜜。这种起承属于正起正接。

转:从德接受军训开始进入“转”的部分,首先在“凄长的分别岁月里”,她明白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通过三个细节的描写说明经受住考验,第一就是两人共赴一件事儿,德为她准备考研,她为德整理资料;第二个是两个人去湖上泛舟遇险,德的爱情表白;第三个是打听出租房德的疲惫不堪,她的心痛。这里的“转”只是文字意义上的转,实际是更升华了,说明爱情经受住考验更加坚固,更加甜蜜幸福。

合:从朋友整理婚房开始,到婚礼即将举行。合的部分既表明爱情经受住了考验,也表明了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有怎样的心心相映,有怎样的坚贞的信念。

纵观张晓风的这个起承转合,我们大家再来体会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第一起笔要单刀直入,宜开不宜合。只写饱满的幸福感;第二承接部分顺畅微妙。在承接部分就讲这个幸福感是来源于谁,和他之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这种充溢的幸福感的这个过程;第三反转部分写二人经受种种考验,你看他在第一转,因为军训的分别开始让她明白二人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二转她帮着德去整理资料,让她感觉到两人共赴一件事儿就是爱情的体现;三转二人泛舟的时候德在湖上的表白,她知道德的爱情是坚定的;四转要结婚租房子经济基础不够,在租房的时候德的疲惫不堪,让她感觉痛楚。这种痛楚,其实回应了刚才的那个湖上泛舟她的爱情也是坚定的。到了合的部分,那就是共赴幸福了。

这篇文章中这些素材的叠加,是非常明显的起承转合,在转的部分是一转二转三转四转,迂回曲折。这篇文章的实际上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起承转合的文章。

张晓风的文章中的“转”是一种语义上的反转。她的反转既有感情上边儿的进一步描写深刻,又有他们二人之间,表现这种幸福感的行文方式上边儿的反转。

2.北野武的《我用尽一生与母亲较量,最终满盘皆输》,他在反转的部分,才意识到了母亲原来一直都没有和他较量。一直都是为他着想,那种深重的母爱是通过一张存折来达到反转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反转。

但是转不能够光是理解成语意上的反转。在一篇文章当中做到波澜起伏,这个转究竟该怎么去“转”?有三种:第一种是进一层转,第二种是推开一层转。第三种是反转。

为理解方便,我们把这个进一层转和推开一层转合二为一。意思就是说这个进一层转和推开一层转我们把他就理解成是文章主旨上到这个地方要做升华,要做高潮性的描写,不是语义上的反转。

3.《十点半的地铁》我们看它的“起”:每个人都有了座位温热的风终于能够轻轻的,静静的吹。

起之后他承接部分的是通过写具体的人来展示自己的主旨思想(疲惫的普通人形象)。

转:不是反转,而是第一二种合起来的“转”,是做进一步的升华和高潮性的描述:尽管千疮百孔,但我们在十点半的地铁上,每个人都有了座位的,能够暂时得到休息,能够得到放松。

“合”的部分就是温柔的风抚慰每一个人,那些痛苦、悲伤都不去想,“管他呢”,这句话已经揭示出来了,继续奋斗,余下的路还有好长好长。

《十点半的地铁》这里的转就是叫做反转中的“推开一步和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这里的转,是前文叙述抒情的继续,直到高潮的描写。不是简单的重复前文,是动情点的详尽展示,是抓住一点的高潮。

4.学员作品分析

大家可以通过大山的《静守炊烟》和花无言的《那一天,我读懂了父爱》这两篇文章,进一步理解这个反转。

第一种反转就是类似于大山的这种,不是前文和后文形成反差,不是让你出乎意料,是在自己的情感历程上加深、提高、升华。

花无言的是我们一般的反转法,前文和后文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

大山的这篇和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是一样的反转法,花无言这一篇和北野武的那篇是一样的反转法。

七、总结

要写好散文,怎么去抓取,怎么去表现打动人的动情点?仅仅只是细节素材的叠加累积还不够,一定要在细节素材的叠加累积方法上讲究一个起承转合,一个行文上的逻辑。这个逻辑从题目开始从到起承转合,这两个部分完成了我们整篇散文的行文过程。

行文逻辑上的重要意义,和行文方式上的起承转合,这两个概念适用于所有文体。律诗的起承转合,小说的写作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其实就是我们的起承转合,戏剧上边怎么能够进行一波三折,也要讲起承转合,尤其是她要放大“转”的部分,简写起和承的部分。但只要在“转”的部分把“转”与“合”结合起来,也就是高潮和结局放在一起写,去做到逻辑上的自圆其说。

今天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做好素材上的逻辑叠加,最难理解的是反转。

再次强调,反转有两种,把第一种和第二种合在一起和第三种;结合起来有两个方向的转。

第一种就是北野武这种方式从反面着笔,前后进行对比,产生反差,造成行为上的奇特趣味;第二种就是类似于张晓风的那篇文章,并没有进行前后的这种反差对比,而是继续承接前边的往深了挖、往高了提。这种“转”实际上的是我们大部分散文的写法。

大家在实践阅读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用文章去印证理论才能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够越来越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方法。

念奴娇,洋葱厨房学员,虽已鬓角染霜,但仍怀梦想,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努力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样子的女人;一个能“优雅老去”的女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的行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