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数据通信接口标准主要有RS-232、RS-422与RS-485,最初都是由电子工业协会(EIA)制订并发布的。
RS-232在1970年发布,命名为EIA-232-E,作为工业标准,以保证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兼容。
RS-422由RS-232发展而来,它是为改进RS-232通信距离短(最大传输距离15m)、速率低(最大位速率为20Kb/s)的缺点而提出的。RS-422定义了一种平衡通信接口,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Mbps,传输距离延长到4000英尺≈1200米(速率低于100Kbps时),并允许在一条平衡总线上连接最多10个接收器。RS-422是一种单机发送、多机接收的单向、平衡传输规范,被命名为TIA/EIA-422-A标准。
为扩展应用范围,EIA又于1983年在RS-422基础上制定了RS-485标准,增加了多点、双向通信能力,即允许多个发送器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同时增加了发送器的驱动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后命名为TIA/EIA-485-A标准。因RS-485为半双工的,当用于多站互连时可节省信号线,便于高速、远距离传送。许多智能仪器设备均配有RS-485总线接口,将它们联网也十分方便。由于EIA提出的建议标准都是以“RS”(recommeded standard)推荐标准作为前缀,所以在通讯工业领域,仍然习惯将上述标准以RS作前缀称谓。
RS-232、RS-422与RS-485标准只对接口的电气特性(电压,阻抗)做出规定,而不涉及接插件、电缆或协议,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高层通信协议。
RS-232-C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制定的一种串行物理接口标准。RS是英文“推荐标准”的缩写,232为标识号,C表示修改次数。它的全名是“ 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
传统的RS-232-C总线标准采用标准25芯D型插头座(DB25),包含了两个信号通道,即主通道和副通道。利用RS- 232总线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主通道。在一般应用中,使用3条~9条信号线就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如采用三条信号线(接收线、发送线和信号地)能实现简单的全双工通信过程。
后来使用简化为9芯D型插座(DB9)现在应用中25芯插头座已很少采用。
为了保证码元畸变小于4%的要求,按RS-232-C标准规定,驱动器的负载电容应小于 2500pF。驱动器允许有2500pF的电容负载,通信距离将受此电容限制,例如,采用150pF/m的通信电缆时,最大通信距离为15m(50英尺);若每米电缆的电容量减小,通信距离可以增加。传输距离短的另一原因是RS-232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声和不能抑制共模干扰等问题,因此一般用于20m以内的通信。
RS-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所谓单端通讯。由于其发送电平与接收电平的差仅为2V至3V左右,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上的分布电容,其传送距离最大为约15米,最高速率为20kb/s。RS-232是为点对点(即只用一对收、发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其驱动器负载为3~7kΩ。所以RS-232适合本地设备之间的通信。
目前RS-232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RS-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讯中增加通讯距离的单端标准。
收、发两端的数据信号是相对于信号地,如从DTE设备发出的数据在使用DB25连接器时是2脚相对7脚(信号地)的电平。典型的RS-232信号在正负电平之间摆动,在发送数据时,发送端驱动器输出正电平在+5~+15V,负电平在-5~-15V电平。当无数据传输时,线上为TTL,从开始传送数据到结束,线上电平从TTL电平到RS-232电平再返回TTL电平。接收器典型的工作电平在+3~+12V与-3~-12V。由于发送电平与接收电平的差仅为2V至3V左右,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上的分布电容,其传送距离最大为约15米,最高速率为20Kbps。RS-232是为点对点(即只用一对收、发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其驱动器负载为3~7kΩ。所以RS-232适合本地设备之间的通信。
RS-232C对电气特性、逻辑电平和各种信号功能都做了规定,如下:
在TXD和RXD数据线上:
(1)逻辑1的电平为-3V~-15V
(2)逻辑0的电平为+3~+15V的电压
在RTS、CTS、DSR、DTR和DCD等控制线上:
(1)信号有效(接通,ON状态)为+3~+15V的电压
(2)信号无效(断开,OFF状态)为-3~-15V的电压
规定逻辑“1”的电平为-5V~-15 V,逻辑“0”的电平为+5 V~+15 V。选用该电气标准的目的在于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大通信距离。RS -232的噪声容限为2V,接收器将能识别高至+3V的信号作为逻辑“0”,将低到-3 V的信号作为逻辑“1
以上规定说明RS-232C是用正负电压来表示逻辑状态。对于数据(信息码),逻辑1(传号)的电平低于-3V,逻辑0(空号)的电平高于+3V;对于控制信号,接通状态(ON)即信号有效的电平高于3V,断开状态(OFF)即信号无效的电平低于-3V。
也就是说,当传输电平的绝对值大于 3V时,电路可以有效地检查出来,介于-3~+3V之间的电压无意义,低于-15V或高于+15V的电压也认为无意义,因此,实际工作时,应保证电平在± (3~15) V之间。
常用的串口接头有两种,一种是9针串口(简称DB-9),一种是25针串口(简称DB-25)。
RS-232C标准接口有25条线,其中,4条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线以及7条备用和未定义线。那么,这些信号线在9针串口和25针串口的管脚上是如何分配的呢?9针串口和25针串口信号线分配下图所示。
每种接头都有公头和母头之分,其中带针状的接头是公头,而带孔状的接头是母头。9针串口的外观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9针串口接头中,公头和母头的管脚定义顺序是不一样,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么,这些管脚都有什么作用呢?9针串口和25针串口常用的9根管脚的功能说明如下图所示。
RS232标准采用的接口常用的一般是9针D型插头。
编号 | 信号方向 | 缩写 | 名称描述 |
---|---|---|---|
1 | 调制解调器 | DCD(又名CD) | 载波检测 |
2 | 调制解调器 | RXD | 接收数据 |
3 | PC | TXD | 发送数据 |
4 | PC | DTR | 数据终端准备 |
5 | GND | 信号地线 | |
6 | 调制解调器 | DSR | 通讯设备准备好 |
7 | PC | RTS | 请求发送 |
8 | 调制解调器 | CTS | 允许发送(发送清除) |
9 | 调制解调器 | RI | 响(振)铃指示器 |
(1)数据载波检出(Data Carrier detection,DCD)——用来表示数据通信设备(DCE)已接通通信链路,告知数据终端设备(DTE)准备接收数据:当本地的 MODEM收到由通信链路另一端(远地)的MODEM送来的载波信号时,使RLSD信号有效,通知终端准备接收,并且由MODEM将接收下来的载波信号解调成数字数据后,沿接收数据线RXD送到终端。此线也叫作接收线信号检出( Received Line Signal Detection,RSD)线。
(2)接收数据( Received data,RXD)——通过RXD线终端接收从 MODEM发来的串行数据(DCE→DTE)。
接收信号(RXD),数据终端设备(DTE)通过该信号线接收从数据通信设备(DCE)发来的串行数据。
(3)发送数据( Transmitted data,TXD)——通过TXD终端将串行数据发送到 MODEM(DTE→DCE)。
发送数据(TXD),数据终端设备(DTE)通过该信号线将串行数据发送到数据通信设备(DCE)。
(4)数据终端准备好( Data Terminal Ready,DTR)——有效时(ON)状态,表明数据终端可以使用。
数据终端准备好(DTR),有效状态(ON)表示数据终端设备处于可以使用状态。
(5)地线-GND。
地线(SG、PG),分别表示信号地和保护地信号线。
(6)数据装置准备好( Data Set ready,DSR)——有效状态(ON),表明通信设备处于可以使用的状态。
(7)请求发送( Request to Send,RTS)——用来表示数据终端设备(DTE)请求数据通信设备(DCE)发送数据,即当终端要发送数据时,使该信号有效(ON状态),向 MODEM请求发送。它用来控制 MODEM是否要进入发送状态。
(8)清除发送( Clear to Send,CTS)―用来表示DCE准备好接收DTE发来的数据,是对请求发送信号RTS的响应信号。当 MODEM已准备好接收终端传来的数据并向前发送时,使该信号有效,通知终端开始沿发送数据线TXD发送数据。
允许发送(CTS),用来表示数据通信设备(DCE)已经准备好了数据,可以向数据终端设备(DTE)发送数据,是对请求发送信号RTS的响应。
(9)振铃指示( Ringing,R)——当 MODEM收到交换台送来的振铃呼叫信号时,使该信号有效(ON状态),通知终端,已被呼叫。
振铃指示(RI),当数据通信设备收到交换台送来的振铃呼叫信号时,使该信号有效(ON),通知终端,已被呼叫。
RS422与RS485放在下一章《串口通信接口标准学习(四)——RS422、RS485》继续了解。
参考:
【1】https://baike.baidu.com/item/RS-232/2022036?fromtitle=rs232&fromid=3555506&fr=aladdin
【2】https://blog.csdn.net/bekars/article/details/1392586
【3】http://m.elecfans.com/article/663969.html